如何看待古代尊老養(yǎng)老,現代棄老虐老?
中國古代老人家是怎么養(yǎng)老的?
實在,怎樣養(yǎng)老并非古代才有的麻煩。在中國古代,除去“以孝治天下”的治國理念,更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等尊老敬老的傳統(tǒng)美德。先秦期間的《禮記·王制》紀錄:50歲以上的白叟可供應粗糧;漢代的《王杖詔令冊》規(guī)則:70歲以上白叟即便冒犯刑律“雖有罪不加刑焉”;唐代《唐大詔令集》規(guī)則白叟可布置護工,“凡庶人年八十及篤疾給侍丁一人”;宋代已呈現“福田院”“居養(yǎng)院”“養(yǎng)濟院”“孤老院”各類養(yǎng)老機構??
周朝規(guī)則家有90歲白叟百口都可不平徭役
早在上古三代,“白叟”的觀點和規(guī)范已被明白?!抖Y記·曲禮上》紀錄:“六十曰耆,教唆;七十曰老,而傳;八十九十曰耄??”大約意義是,人到了60歲,就算老年人,能夠指令人干活;70歲身材各項性能進一步健康,該當交接家事,把該布置的都布置好;80歲、90歲,已算髦耋白叟??
先秦期間怎樣養(yǎng)老?首先是存眷老年人的飲食?!抖Y記·王制》曾具體紀錄:從50歲起,就該當給粗糧吃;到了60歲,還要預備隔宿的肉食;到了70歲,則要添加副食;到了80歲,要常常供奉珍羞美食。至于90歲的白叟,因舉動方便,飲食消耗已沒紀律,大概隨時要吃要喝,要在白叟的床前服侍,假如白叟出游,最好是帶著食品隨著他??在夏、商兩代,朝廷還會在二月和孟冬兩季給鰥、寡、孤、獨者發(fā)放食糧等生存必需品。
為讓子孫更好地奉養(yǎng)白叟,周朝實施給有白叟的家庭減免徭役的政策。假如家中有80歲以上的白叟,兒孫中能夠有一人不平徭役;假如有90歲白叟,則百口都能夠不平徭役,此即“八十者,一子不從政;九十者,其家不從政”一說。
上述次如果對“家庭養(yǎng)老”形式所做出的規(guī)則,先秦期間還提出了“國度養(yǎng)老”觀點。能享用國度養(yǎng)老報酬的次如果四類白叟:一是相當于百姓品德榜樣的“三老五更”;二是相當于義士家眷的“家中之老”;三是相當于離休老干部的“致仕之老”;四是相當于五保戶的“庶人之老”。
先秦期間的“收費醫(yī)療”出格“實惠”,此即周朝起施行的“養(yǎng)疾之政”。事先,在官府體例中專設“掌病”一職,擔任給白叟“問病”。據《管子·入國》所述,掌病要活期探望白叟,活期進行檢查:有公職者,70歲以上3天一問;80歲以上2天一問;90歲以上每天問一次;對官方白叟,每5天問一次。
關于患沉?白叟,掌病要實時向國君報告請示,國君會布置出時光,親身前往探望白叟??墒牵@項軌制在厥后名不副實,成了白叟的一種希望。
漢代呈現中國最早的“老年人保護法”
漢代是中國古代養(yǎng)老軌制構成和開展的主要期間,推出了一套絕對齊備的軌制,出格是對“家庭養(yǎng)老”,有著極嚴的規(guī)則和請求,對怙恃、祖怙恃等晚輩不敬不養(yǎng),在漢代算重罪。
為包管家庭養(yǎng)老的落實,漢律規(guī)則,不奉養(yǎng)白叟者或被“棄市”。漢代人的平均壽命僅30歲,能活到六七十歲很不容易,“人生七十古來稀”,用在漢代更貼切。因而,漢代將“白叟”的規(guī)范提早了4歲,即到了56歲就算白叟。《漢舊儀》中所說的“未二十三為弱,過五十六為老”,就是這個意義。
56歲以上的人,能夠享有響應的白叟保證權益,如免去稅賦。漢代規(guī)則,13歲?56歲的成年男女,每一年要繳120錢人頭稅,到了56歲,便可免繳這筆錢。關于90歲的白叟,以至連家眷都能夠享用免去徭役的報酬。
除去減負免稅,朝廷每一年還會間接給官方白叟(庶老)發(fā)放食品。如漢文帝劉恒即位昔時即下詔:80歲以上的白叟,每個月賜米一石,肉二十斤,酒五斗;90歲以上的白叟,每人再加賜帛二匹,絮三斤。
漢代最讓白叟有威嚴、以為幸運的處所,該當是發(fā)放“老年證”。固然,這類老年證不是今日這么的小簿本,而是一種叫“鳩杖”的適用物。
鳩杖,又叫“王杖”,望文生義是帝王賜賚白叟使用的拐棍,它是一種特別權利的意味。從史料和考古發(fā)明來看,給白叟“賜杖”的軌制在漢代被正式建立,建國天子、漢高祖劉邦曾做鳩杖贈予高齡白叟,開了漢代賜杖的先河。漢宣帝劉詢則使之成為一種軌制,規(guī)則但凡80歲以上的白叟,皆由朝廷授以王杖。但從張家山漢簡中的相干律令來看,漢代較早時曾是“七十賜杖”。
鳩杖首
為了包管鳩杖的權威性,漢代出臺了響應的法例。1959年?1981年,從甘肅武威磨嘴子漢墓中前后出土了8根王杖(鳩杖),還隨之出土了《王杖十簡》和《王杖詔令冊》木簡。
《王杖詔令冊》全文近600字,規(guī)則了70歲以上白叟該當享用的生存和政治報酬,有學者稱之為中國最早的“老年人保護法”。此中有一項規(guī)則:70歲以上白叟即便冒犯刑律,只要不是首犯就能夠免予告狀,承繼了先秦期間白叟“雖有罪,不加刑焉”的軌制。
唐代已存眷老年人肉體健壯
魏晉南北朝期間,養(yǎng)老軌制又呈現了新的打破。如北魏,初創(chuàng)了“存留養(yǎng)親”軌制,此軌制不斷影響到晚清。
存留養(yǎng)親,就是一種司法緩刑軌制:假如死囚、流刑犯的家中有直系血親需求賜顧幫襯,答應死囚在家“侍親緩刑”、流刑犯在家“權留養(yǎng)親”,等家里白叟逝世后再服刑。
在唐代,養(yǎng)老軌制備受天子注重。據《冊府元龜》上所列資料統(tǒng)計,唐代列位天子下發(fā)有關養(yǎng)老詔令的次數多達73次,此中以唐太宗為最,在位23年下“養(yǎng)老詔”28次。而《冊府元龜》所記并不全,實踐不止73次。
唐代承繼了漢代給白叟“賜杖”、“免稅”等諸多做法。據《唐大詔令集》,唐太宗在“即位赦”中出格提出,“八十以上各賜米二石,綿帛五段;百歲以上各賜米四石,綿帛十段;仍加版授,以旌尚齒?!彼^“尚齒”,就是尊老的意義。
唐代還曾有過一項“補給侍丁”軌制,官府收費給官方白叟布置護工(侍?。i_元七年(公元719年)戶令規(guī)則的配給規(guī)范是:“凡庶人年八十及篤疾,給侍丁一人,九十給二人,百歲三人。”開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給百歲白叟的護工增至5名。
唐代以至另有“肉體養(yǎng)老”一說。事先,盛行一個名詞叫“色養(yǎng)”。所謂“色養(yǎng)”,說得淺顯復雜一點,就是奉養(yǎng)怙恃時要和藹可親,不克不及讓白叟不高興。一代名相、時任司空的房玄齡,不只為臣稱職,奉養(yǎng)白叟方面也是“品德榜樣”,昔時房玄齡“色養(yǎng)”白叟極其到位,《貞觀政要·孝友》稱,房玄齡“事繼娘,能以色養(yǎng),恭謹過人”。
在古代,后代給白叟神色看、不孝敬,都是離經叛道的工作。大概有鑒于此,唐律規(guī)則:“諸祖怙恃、怙恃在,而子孫別籍異財者,徒三年?!币饬x是,假如家中有白叟,子孫不克不及遠走家鄉(xiāng),要呆在白叟的身旁,不然要被定罪,此項規(guī)則較好處理了“空巢”景象。
南北朝期間梁武帝蕭衍曾建養(yǎng)老院“孤獨園”
古代歷朝在注重養(yǎng)老的同時,也全都依據本朝的實踐情況,出臺了一些具體的敬老養(yǎng)老辦法。在免稅賦方面,宋仁宗嘉?四年的詔令規(guī)則:80歲以上的白叟,免去其一子的稅賦;明、清兩朝的養(yǎng)老規(guī)則差不多,但年齒提早到了70歲。并且,從宋代開端,還呈現了養(yǎng)老院等慈悲機構。
建“養(yǎng)老院”起源于南北朝期間,遐齡天子梁武帝蕭衍曾于一般二年(公元521年),在國都建康(今南京)興辦了“孤獨園”。到唐代,這么的養(yǎng)老機構被推行,在武則天期間,唐代即開設主收貧、病、孤、疾者的“悲田養(yǎng)病院”。
但真正讓“養(yǎng)老院”這類養(yǎng)老方法盛行起來的是宋代。北宋初年即開設名為“福田院”的養(yǎng)老機構,后有“居養(yǎng)院”,南宋則叫“養(yǎng)濟院”等。固然名字差別,但都是慈悲性質的養(yǎng)老院;出院白叟的年齒,也放寬到了50歲以上。同時,官方養(yǎng)老院也遍及衰亡。如洪邁《夷堅甲志》“劉廂使妻”條,在與南宋僵持的金國興中府,有位叫劉廂使的漢族人,解散家中奴仆,拿出全盤財富興修“孤老院”。
元代異樣注重養(yǎng)老,元世祖忽必烈曾采用漢臣劉秉忠的倡議,逐漸樹立和完美了元代的收養(yǎng)救援軌制,事先各路均設立養(yǎng)濟院1所,救援、收養(yǎng)“諸鰥寡孤獨、老弱病殘、窮而無告者”。
明、清兩朝的養(yǎng)老院仍如南宋、元代一樣,稱為“養(yǎng)濟院”,朝廷持續(xù)開展官辦、民辦等各類方法的社會養(yǎng)老機構。明朝朱元璋還規(guī)復了漢代軌制化的“賜杖”與“賜爵”軌制,在物資救援上,明太祖朱元璋曾前后兩次頒布詔令,實施孤貧白叟畢生養(yǎng)老。
清代則注重古老的“賜食”軌制,屢次請?zhí)煜掳综诺阶辖莾热コ源蟛?,并取名曰“千叟宴”,此中以乾隆年間最盛。
我是一位70歲以上的老人!本站主要是些學習體驗與分享(其中會引用一些作品的原話并結合我的一生體會與經驗加工整理而成!在此一并感謝!如有不妥之處敬請與我聯系,我會妥善處理,謝謝!)我寫的主要是中老年人各方面應注意的事兒!退休后我希望通過這個平臺廣交朋友,互助交流,共筑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