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22日,散居在上海各處的老鄰居們,冒雨匯聚在小南門中華路喬家路口,敘老底子事,憶老底子人,訴老底子情。老鄰居們一起走訪了當年曾經居住過的巡道街,那是我們問世的地方,也是我們成長的搖籃。如今,滄桑巨變,當年的平房已變?yōu)榇贝备邩恰U驹谛∧祥T街頭,真有一種恍然如世的感覺。
位于中華路喬家路口的中華路三小,是我們四人共同的母校。1957年起,我在該校度過了六年的美好時光。
2月16日,在中華路第三小學和敬業(yè)初級中學,舉行了喬家路地塊舊城區(qū)改建項目房屋征收大型咨詢會,這也標志著喬家路地塊舊改工作正式啟動。消息一出,老城廂居民紛紛奔走相告,內心的激動之情溢于言表!
再見了,上海老城廂!再見了,喬家路!這里是上海人永遠的根!
喬家路:
喬家路位于上海黃浦區(qū)(原屬南市區(qū)轄區(qū))老城廂朝陽門(今稱小南門)內,是一條富有明、清、民國建筑特色的馬路。東起中華路,西至凝和路,全長539米,寬9.4-14.2米。它原是一條河浜,名喬家浜,因抗戰(zhàn)名將喬一琦居此地而故名。歷史上喬家路文化底蘊豐富、人文薈萃、人才輩出。喬家路沿線及周邊地區(qū)會聚著許多名人宅院。有許多著名的寺廟、善堂、衙門、商號、鐘樓,至今遺有明清、民國、現代等多種風情的建筑。喬家路是上海老城廂本土文化的一個縮影。
上圖:中華路喬家路口
下圖:喬家路巡道街囗
永泰街銀杏位于永泰街(近喬家路路口),編號:0043,樹齡700年,屬市級文保。
據清朝同治版《上海縣志》卷三十一“甯海禪院在永興橋南,本名五府廟,康熙間改三官堂,乾隆三十六年易今名,并建內殿,咸豐四年寇毀,七年重建。寺門外有古銀杏一株,相傳闔邑攸關,康熙間,有議伐者,張錫懌捐資保留,世為張氏物。”古銀杏樹旁,至今仍立有三百年前康熙時所立的保護古樹的石碑。
古銀杏主干的木質部已全部腐爛,只剩下半圈皮層,但它還好好的活在那里,胸徑仍有1米,高13米,冠徑9米,在寸土寸金的上海市中心位置,顯得格外的出類拔萃,它也是上海建城歷史的見證者。
兒時,我們經常到三官堂玩耍,當年這棵古銀杏形狀似人,兩根樹枝如雙手朝天,無頭(據說是雷擊所致),身體(樹桿)有肚臍,雙腿著落在地,古銀杏樹皮腹中空空,卻頑強地聳立在三官堂前。
街景1
走在喬家路上,大家一眼認出了當年的理發(fā)店,并異口同聲地說:這理發(fā)店還在。兒時的理發(fā)店仍在原來的老位置上,只是經過裝修后,顯得十分簡潔。雖然這理發(fā)店已經營了七十載,但至今還生存著。
街景2
大名鼎鼎的邵萬生,坐落花喬家路74號,是一座富有歷史感的老建筑。
它創(chuàng)始于清朝咸豐二年,至今已有160多年歷史了,絕對是中華老字號了。據居民們介紹,這里原先是老字號邵萬生的醬園。不過現在已不生產醬油了,僅作邵萬生的銷售門店。
巡道街:
巡道街在巡道衙門的西面,北起肇嘉路(復興東路),南到喬家路,這是老上海的一條著名馬路,每每城隍老爺出巡,巡道街是必經的,因為巡道衙門在這里。
一百年前,城隍老爺的三巡會隊伍,浩浩蕩蕩通過這里時,不寬的馬路兩邊,跪滿了善良的老百姓,迎接老爺的到來,這種場景是不會再來的了。
人們匆匆的去上班,不像過去那樣喧喧鬧鬧,一切都是那么地安靜、和諧。巡道街原名水仙宮前街,現留下水仙宮遺址。
街景3
當我來到巡道街198號時,忍不住往里張了張望,記得這里曾是米米毛的家。只見屋內空無一人。正在疑惑間,突然有人招呼我,'儂阿是大妹妹啊,大塊頭家的大女兒,我認得出儂。'經過仔細辨認,我才認出她就是米米毛。米米毛現在是唯一一家仍居住在巡道街的老鄰居,隔壁原是招娣家,米米毛說他們已搬走了。
俞家姐妹倆美珍、雅珠與米米毛暢談兒時趣事及巡道街動拆遷情況。
街景4
走在巡道街上,見到了雙號門牌的這幾幢老樓。對于當年住在單號門牌板壁房里的我們,印象中這里住的都是有銅佃人家,蠻闊氣的。
街景5
這是老虎灶對過的小煙紙店,小時候,生活上所需的油鹽醬醋基本上都是到這家店買的。還記得他家有一對很帥的雙胞胎,鄰里之間都很喜歡并羨慕他們。
街景7
沿著巡道街前行,丁字路口的藥局弄出現在眼前。藥局弄顧名思義與“藥”有關,它看似一條普通的弄堂,背后卻隱藏著不少故事。
藥局弄95弄1-2號,是藥王廟(也稱神農殿)遺址。自古以來,人們對懸壺濟世的著名藥師都崇敬有加,不僅在他們生前尊重,他們離世后還被奉為神。因神農氏即炎帝既是中華民族的始祖,也是嘗百草療疾病第一人,所以這里就專門祭供他。藥王廟在清代嘉慶初年落成,房屋寬敞:前有戲臺,中建大殿,后辟議事堂。嘉慶二十年(1815年),在進行重修時,形成條規(guī):每年春秋,官府都要在此張羅施診給藥,援助缺醫(yī)少藥的貧民,從而有了“賜藥局”之說,藥局弄大概也由此得名。
20世紀50年代,藥王廟成為小學
校舍;我大妹奚慧娟曾在該校就讀過。
1975年,該小學撤并,藥王廟被拆除后改建新工房。如今,只有當地高齡老人才知道從前的藥王廟了。
藥局弄內曾有一座藥王廟,始建于乾隆五十三年。一百多年來,幾乎所有上海老城廂藥店老板和百姓都到此廟燒香拜神,后改建為公房。說是遺址,其實也只留下了這一小部分的石碑而已。
街景8
黃浦區(qū)救助管理站。記得在1958年大躍進時期,這里曾是城市人民公社紅旗食堂。在成立人民公社時,我家和巡道街居民一起積極地捐贈餐具、日用品等,并在紅旗食堂就餐,享受著'共產主義“的'優(yōu)越性'。
街景9
巡道街和天燈弄有厚重的歷史,這里有過上海最高權力——道臺衙門,巡道街也因此而得名。在老上海這是一個很熱鬧的地方,每次三巡會都會到這里,同時每次政治演變這里都是焦點,是當時人們很向往的地方。
那時沒有路燈,道臺衙門掛了一盞很高的燈籠,人稱天燈,彎彎的天燈弄,每段都能看到天燈,被稱為天燈弄。天燈弄里有書隱樓,巡道街上有水仙宮和宜稼堂,只是火神廟已無影蹤。
小南門各條街道弄堂墻上的動遷橫幅和紅色的'陽光政策'幾個大字,正預示著小南門又將面臨著巨變。這里是我們的出生地,撫今追昔,展望未來,不由人感慨萬分!
街景10
金壇路:辛亥革命時,上海道臺衙門被革命黨人攻占,起義軍發(fā)現末任道臺劉燕翼和所有官員均已逃之夭夭,便找來煤油點火焚大堂。一時火光沖天,借著風勢,僅半個鐘頭,道臺衙門就被燒得只剩一堆廢墟。它的遺址今為金壇路35弄集賢邨,此路于上世紀五十年代才改名為金壇路。
街景11
金壇路很短,路邊的集賢邨面南,這里就是原來的巡道衙門。
50年代初,我小妹慧敏曾在金壇路上的幼兒園全托過幾年。背后為集賢村。
街景14
巡道街154弄1~2號。瞧!這水龍頭、水斗的水管,是從窗外自下而上接上來的,真是腦洞大開!
街景17
喬家路113號,建于清康熙年間的梓園,原名宜園,曾是僑光烈的居處,于是就有了現在的喬家路。再后來,大畫家王一亭居住于此,因院里有一顆百年梓樹,便更名為梓園。就連愛因斯坦都在這品過茶。
街景20
喬家路、中華路口南側,有一座建筑物被稱為“上海的埃菲爾鐵塔”,它就是小南門警鐘樓。它建于1902年,用于火災瞭望鳴鐘示警的鐘樓是曾經上海灘上最高的建筑。火警鐘樓及上海救火聯合會(區(qū)級文保)、火警鐘樓(優(yōu)秀歷史建筑)。35米的高度在整個老城廂里鶴立雞群,不管在小南門的哪個位置,都能輕易找到警鐘樓的存在。
小時候,這座警鐘樓曾是我們玩耍最多的地方,練膽量登鐘樓、捉迷藏等,至今記憶猶新。
尋訪活動結束后,老鄰居們又來到位于中華路622號的小南門德興館,大家歡聚一堂,邊品嘗老上海的味道,邊繼續(xù)聊不完的話題。
德興館建于1883年,是老一輩上海人的經典回憶。小南門店分上下兩層,樓下小吃,樓上炒菜,大門右邊一點還有個外賣窗口。招牌湯包雖然一籠只有四只,但是只只個大湯多,甜味的肉芯子很扎實。
舉起杯,斟滿酒,老鄰居們頻頻舉杯,為我們之間的親情和友誼,干杯!
在這幾十年風風雨雨中,我們從童年走到古稀,老去的是我們的容顏,不變的卻是我們的芳華,還有老鄰居之間永恒的友誼。老鄰居們的音容笑貌,已深深印刻在彼此的腦海中。
相聚雖然短暫,但老鄰居們在聚會后仍意猶未盡。看著聚會時拍的照片,老鄰居們繼續(xù)發(fā)出無盡的感慨。
相聚無限快樂,我們要抓住夕陽下的余暉,快樂地過好每一天。莫愁夕陽近黃昏,但得晩霞正滿天。|
愿老鄰居們珍惜當下,帶著美好的記憶和祝愿,走得更近,走得更好。時光不老,我們不散。老鄰居們,來日再相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