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是科學的文字簡述之一一六
承前篇
繼續(xù)分析構成水的名稱的字。
二類水流的名稱其字的構成方法
《說文解字》:“水,凖也。北方之行。象眾水並流,中有微陽之氣也?!?。液體流動以使輕重平均之形是“水”字之范式。
汾:
《說文解字》:“汾,水。出太原晉陽山,西南入河。從水、分聲?;蛟怀龇陉柋鄙?,冀州浸?!?/span>
《說文解字》:“分,別也。從八從刀,刀以分別物也。”。
《說文解字》:“八,別也。象分別相背之形?!薄?/span>
(參見《中文是科學的文字簡述之五十四》)
陰之正(別陰入陽象)分別相背之形是八字之范式。
《說文解字》:“刀,兵也。象形?!?。兵斬殺砍伐器之形是刀字之范式
八、刀兩范式疊加:猶刀以剖解析物以別是分字之范式。
水、分兩范式疊加:猶刀以剖解析水以別是汾字之范式。
汾水。出太原晉陽山,西南入河?;蛟怀龇陉柋鄙剑街萁?。此以汾命名之水。又以水名來命名所在地之名。
《說文解字注》第2101頁:“(汾)汾水。出大原晉陽山。西南入河。太原郡晉陽、二志同。今山西太原府太原縣縣治東北有太原舊城。城中舊有三城。一曰大明城。古晉陽城也。左傳有六名。曰大夏、曰大原、曰大鹵、曰夏墟、曰晉陽、曰鄂。其實一也。周禮河內曰冀州。其浸汾、潞。左傳曰新田有汾澮以流其惡。又曰宣汾洮。前志曰。大原郡晉陽。晉水所出。東入汾。汾陽。汾水所出。西南至汾陰入河。水經曰。汾水、出大原汾陽縣北管涔山。至汾陰縣北。西注于河。按許云出晉陽山與志水經不合者、志水經舉其遠源。許舉其近源也。汾出管涔山。東南過晉陽縣東。晉水從縣南東流注之。許意謂晉水卽汾水之源。所謂晉陽山者、葢卽縣甕山。在今太原縣西南十里。晉水所出也。杜注左傳曰。汾水出太原。與許合。今汾水出靜樂縣管涔山。經陽曲縣。至太原縣城東。晉水入焉。又經清源縣東南、徐溝縣北。又經交城縣、文水縣、平遙縣、汾陽縣、孝義縣、介休縣、靈石縣、霍州、趙城縣、洪洞縣、臨汾縣、襄陵縣、太平縣、曲沃縣。至絳州城南。澮水入焉。又經稷山縣、河津縣。至榮河縣北境入河。在龍門之南五十里。曰汾口。于古水道無大異。從水。分聲。符分切。十三部。按大雅汾王之甥。毛曰。汾、大也。此謂汾卽墳之假借也?;蛟怀龇陉柋鄙?。漢志、水經說見上。鄭注周禮亦曰汾出汾陽。冀州浸。周禮職方氏文?!?/span>
沂:
《說文解字》:“沂水。出東海費東,西入泗。從水、斤聲。一曰沂水,出泰山蓋青州浸。”。
《說文解字》:“斤,斫木也。象形?!???衬局镁呤墙镒种妒健?/span>
水、斤兩范式疊加:水流若受斤而折向者是沂字之范式。
沂水。出東海費東,西入泗。一曰沂水,出泰山蓋青州浸。此以沂命名之水。又以水名來命名所在地之名。
《說文解字注》第2151頁:“(沂)沂水。出東海費東。西入泗。東??べM、見前志。春秋魯季氏邑。今山東沂州府費縣縣西北二十里費故城是也。職方氏曰。靑州、其山鎭曰沂山。其浸沂、沭。鄭曰。沂山、沂水所出也。在葢。前志泰山郡葢下曰。沂水出。水經曰。沂水、出泰山葢縣艾山。許云出東海費東。說乖異者、葢沂山卽東泰山。是山盤回數縣。今沂水出沂水縣之雕厓山。卽沂山西峯也。又西北接大弁山。卽沭水所出也。前志曰。沂水南至下邳入泗。水經曰。沂水、出泰山葢縣艾山。南過瑯邪臨沂縣東。又南過開陽縣東。又東過襄賁縣東。屈從縣南、西流。又屈南過郯縣西。又南過良成縣西。又南過下邳縣西南。入于泗。許云西入泗、疑當作南入。然酈善長所據已作西矣。今沂水出雕厓山。東南流逕沂水縣西。又南流逕蘭山縣東。又南流逕郯城縣西。又南流入江南邳州畍。從水。斤聲。魚衣切。古音在十三部。按漢人多以為圻堮之圻。一曰沂水出泰山葢。此卽班、鄭、水經之說也。許分為二說。則不謂雕。厓山卽沂山矣。如渭下之謂渭首亭與鳥鼠山為二說。靑州浸?!?/span>
沽:
《說文解字》:“沽,水。出漁陽塞外,東入海。從水、古聲?!?。
《說文解字》:“古,故也。從十、口。識前言者也?!?/span>
(參見《中文是科學的文字簡述之一零四》)
十、口兩范式疊加:十、口相傳之識前言者是古之范式。
水、古兩范式疊加:十、口相傳之識前言相當相值之水(眾水混合匯集之入??冢┦枪磷种妒健?/span>
沽水。出漁陽塞外,東入海。此以沽命名之水。又以水名來命名所在地之名。
《說文解字注》第2164頁:“(沽)沽水,出漁陽塞外,東入海。漁陽下當有縣字。說見邑部。漁陽郡漁陽,二志同。今直隷順天府密云縣縣西南三十里漁陽故城是也。前志漁陽下曰:沽水出塞外,東南至泉州入海,行七百五十里。水經曰:沽河從塞外來,南過漁陽狐奴縣北,西南與濕余水合爲潞河。又東南至雍奴縣西爲笥溝。又東南至泉州縣與淸河合,東入于海。淸河者,派河尾也。按凡曰出某縣塞外,某縣徼外,某縣某方蠻夷中者,皆言其來之遠,不可得其地名,故系之某縣也。此云漁陽塞外,則非出漁陽矣。今直隷之白河,卽沽河也。白河遠出宣化府獨石口之獨石水,合赤城水、龍門水東南流,逕宻云縣西,與潮河合。潮河,古鮑丘水也。旣得潮河,西南逕懷柔縣東南,南經順義縣東,至通州城北東南三面,俗稱古潞水。又南逕舊漷縣西。又逕香河縣西南。又東南逕武淸縣東。又東南入天津縣畍,合諸大川由直沽入海,與酈注所述不甚異。程氏瑤田曰:俗謂沽水及酈注之獨固門漁水蠃山皆在今之薊州者,繆甚。玉裁謂方輿紀要謂漢漁陽在今薊州,亦大繆。從水古聲。古胡切。五部。今字以為沽買字。伐木鄭箋曰:酤,買也。字從酉?!?/span>
泗:
《說文解字》:“泗,受泲水,東入淮。從水、四聲。”
《說文解字》:“四,陰數也。象四分之形。凡四之屬皆從四。(
),古文四。亖,籒文四。”。(四:從囗、從八)。
《說文解字》:“囗,回也。象回帀之形?!薄⑺闹芏紘饋硎青碇妒?。
囗、八兩范式疊加:方之圍以分別相背之形是四字之范式。
水、四兩范式疊加:言其水源有四者之水是泗字之范式。
《說文解字注》第2146頁:“(泗)泗水。受泲水。東入淮地理志濟陰乘氏下曰。泗水東南至睢陵入淮。過郡六。行千一百一十里。又魯國卞縣下曰。泗水、出縣北。西南至方與入泲。過郡三。行五百里。靑州川。出乘氏者、其遠源。出卞者、其近源。過郡三當作過郡二。過郡二者、魯山陽也。水經曰。泗水、出魯卞縣北山。西南過魯縣北。又西過瑕丘縣。東屈。從縣東南流。漷水從東來注之。又南過平陽縣西。又南過高平縣西。洸水從西北來流注之。又南過方與縣東。渮水從西來注之。又屈。東南過湖陸縣南。涓涓水從東北來流注之。又東過沛縣東。又東南過彭城縣東北。又東南過呂縣南。又東南過下邳縣西。又東南入于淮。此舉卞縣以下所經二郡也。卞縣、今山東兗州府泗水縣縣東五十里卞故城是也。許不言水所出、但云受泲水。則又舉其源之至近者也。水經言濟水又東過湖陸縣南、東入于泗水。前志泗水至方與入泲。一謂濟入泗。一謂泗入泲。酈氏泗水篇注云。泗濟合流。故地記或言濟入泗。泗亦言入濟?;ナ芡ǚQ。故地理志有南梁水入濟之文。玉裁謂許言泗受濟水、則與班殊。與水經合也。今泗水出縣東陪尾山。西流逕曲阜北八里。又西南流。逕滋陽縣東五里。轉南流。與曲阜縣之沂水合。入金口閘。又南流。逕鄒縣西南五十里。又南至濟寧州天井閘。入運河。禹貢錐指曰。泗水自泗水縣歴曲阜、滋陽、濟寧、鄒縣、魚臺、滕縣、沛縣、徐州、邳州、宿遷、桃源。至淸河縣入淮。此禹跡也。今其故道自徐州以南悉爲黃河所占。一統(tǒng)志引志云。金口之堰修。而泗水盡入于漕。從水。四聲。息利切。十五部。按毛詩傳曰。自目曰涕。自鼻曰泗。”
鼻孔相近,其流若分,故自鼻曰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