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Nature、Science 雙雙跌出前50名:這個期刊評價體系正在挑戰(zhàn)影響因子

CiteScore 統(tǒng)計了兩萬余份學術出版物,涵蓋330個學科類別。圖片來源:Elsevier


當?shù)貢r間2017年6月2日,學術出版巨頭愛思唯爾(Elsevier)發(fā)布了2016年度期刊引用分數(shù)榜 CiteScore 。這個給期刊排行帶來“地震”的新生評價方法,與統(tǒng)治科研評價體系數(shù)十年的影響因子有何不同,又能否取而代之?


撰文  張士超


全球科研人員心目中的“圣刊”《科學》(Science)和《自然》(Nature)影響因子排名都在前20之列,然而在剛剛發(fā)布的2016年 CiteScore 榜單上,兩者的排名僅為54、67位。


排名“大跌”的還有愛思唯爾旗下的《柳葉刀》(the  Lancet) ,這份影響因子高達44(2015年)的著名醫(yī)學期刊 CiteScore 僅為6.93,全榜排名315。同屬愛思唯爾的《細胞》(Cell)排名19,是前20名中少數(shù)幾個非綜述期刊之一,相比其在影響因子榜中的位置(27位)略有上升。


相比之下,發(fā)文量較少的期刊和綜述類期刊所受影響較小,例如神刊 Ca-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無論是影響因子(137.578)還是 CiteScore(89.23),均高居頭名。


2016 CiteScore 前20


2015 影響因子前20

(2016影響因子尚未公布)


影響因子的重量級對手


CiteScore 是學術出版巨頭愛思唯爾基于旗下數(shù)據(jù)庫 Scopus 統(tǒng)計得到的學術出版物評分,其計算方式為:期刊連續(xù)3年論文在第4年度的篇均引用次數(shù),且不剔除任何類型的文章。


在此之前,愛思唯爾曾推出過 SJR、SNIP 等期刊評價方式,但均未產(chǎn)生廣泛影響。在全球?qū)W術評價體系中,影響因子仍居于統(tǒng)治地位。直到2016年12月 CiteScore 誕生,《自然》新聞的評價給人們留下了直觀而深刻的印象——“影響因子的重量級對手”。而愛思唯爾官方則表示:


CiteScore 定位為這樣一個工具:幫助研究人員決定哪里發(fā)論文、哪里讀論文、哪些研究者值得合作;幫助圖書館員和信息專家管理收錄范圍;幫助機構(gòu)領導者展示研究成果、評估研究策略;幫助出版方評判出版物業(yè)績。


CiteScore 有何不同?


樣本量更大


CiteScore 在樣本量上的優(yōu)勢,本質(zhì)上是 Scopus 數(shù)據(jù)庫的優(yōu)勢——截至2017年6月,Scopus 共收錄學術期刊、書籍、會議論文集、行業(yè)刊物等各類學術出版物共22618種,約為 Web of Science (影響因子的數(shù)據(jù)來源)的兩倍。如果不考慮谷歌學術,Scopus 是當之無愧的全球最大學術文獻數(shù)據(jù)庫。然而自2004年成立以來,Scopus 的發(fā)展一直舉步維艱,大多數(shù)研究人員只知某期刊被“SCI 收錄”,少有人提及某期刊被“Scopus 收錄”。


只收錄、不評定,這是 Scopus 不被科研人員重視的原因之一。但有了基于 Scopus 的評價體系 CiteScore,這一問題有望得以解決。


樣本量擴大是一柄雙刃劍,Scopus 收錄的期刊中,約半數(shù)都沒有影響因子,這使得許多科學家擔憂 Scopus 數(shù)據(jù)庫是否“注水”過多。但據(jù)愛思唯爾方面統(tǒng)計,這些“名不見經(jīng)傳”的期刊中也有被 SCI 遺漏的明珠,有超過300種無影響因子期刊進入了 CiteScore 學科排名前10%。另外,CiteScore 自誕生之日就收錄了近600種中文期刊。


新的計算方式


在期刊評分計算方式上的差別,是《自然》、《科學》、《柳葉刀》等期刊影響因子十分風光的期刊在 CiteScore “跌落神壇”的根本原因。簡而言之,計算方法的差別在于兩點:所考察論文的年限范圍和文章類型。


影響因子計算方法是:期刊連續(xù)2年論文在第3年度的篇均引用次數(shù),且剔除了編輯評述、讀者來信、更正信息、新聞、病例報告等計入分母;而 CiteScore 計算方法則是:期刊連續(xù)3年論文在第4年度的篇均引用次數(shù),且不剔除任何類型的文章。愛思唯爾認為,這種評價方式可以避免某些期刊“操縱指數(shù)”。


CiteScore 統(tǒng)計三年范圍內(nèi)文章被引數(shù),有利于反映期刊在較長時間段內(nèi)的穩(wěn)定水平,減少了單個期刊得分“暴增”或“暴跌”的可能性。在這方面,Web of Science 也曾推出“5年影響因子”(將計算范圍擴大至5年),作為輔助參考指標,但其影響力終究沒有超過影響因子本身。另外,對于生物醫(yī)藥等進展較快的領域,將時間窗口擴大至5年不利于反映行業(yè)變化。


CiteScore 計算方法示例。其中 A 代表2015年內(nèi),2012~2014年發(fā)表文章被引總數(shù),B 代表這三年內(nèi)發(fā)表的所有類型文章總數(shù)。影響因子只考慮前兩年的論文。圖片來源:Elsevier


編輯評述、讀者來信、更正信息、病例報告和新聞等內(nèi)容與正常論文相比,引用數(shù)當然不占優(yōu),但這些文章也并非沒有價值,其中利弊,還應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華盛頓大學西雅圖分校 Eigenfactor 團隊發(fā)布的報告中指出,從影響因子轉(zhuǎn)移至 CiteScore 體系后,自然出版集團(現(xiàn)已與施普林格合并為施普林格-自然集團)旗下期刊的整體評分表現(xiàn)暴跌 40%,而愛思唯爾旗下期刊則有12%的提升。


Web of Science 于2016年7月從湯森路透轉(zhuǎn)讓至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手中,但前后兩家公司均不涉及學術出版業(yè)務。紐約市出版顧問 Joseph Esposito 質(zhì)疑,作為本身下轄兩千余種期刊的學術出版方,愛思唯爾發(fā)布期刊評價榜是否正當。但愛思唯爾方面回應稱,該集團“不僅是出版方,還是信息解決方案供應方”,且在評價中對所有出版方一視同仁。


除以上兩點外,CiteScore 對普通科研人員產(chǎn)生的直接影響在于——


免費開放


Web of Science 是一個收費平臺,國內(nèi)大部分高校都購買了使用權限,但科研人員校外使用以及非高校(如企業(yè)、醫(yī)院、獨立研究機構(gòu))人員使用還很不方便。


與此不同的是,CiteScore 及其背靠的 Scopus 數(shù)據(jù)庫則完全免費(部分功能須注冊使用,但注冊同樣免費),所有數(shù)據(jù)都開放查詢。


實時更新


和影響因子一樣,CiteScore 每年只發(fā)布一次,例如2016年的分值,須等到2016年產(chǎn)生的引用統(tǒng)計完畢,在2017年發(fā)布。


如果某一期刊在當年的被引量很亮眼,研究人員是否可以及時觀測到?這就要提到一個 CiteScore 每月更新的指標——CiteScore Tracker。該指標與 CiteScore 本身的計算方式類似,不同之處在于,CiteScore Tracker 統(tǒng)計的是當年的引用數(shù)據(jù),每月更新,也逐月上升。一年結(jié)束之后,分值不再變化,成為這一年的 CiteScore。


以 Science 為例,2013~2015年發(fā)表的6668篇文章,在2016年共被引用95939次,相應的 CiteScore 為14.39;2014~2016年發(fā)表的6475篇文章,在2017年(已過去的5個月)共被引用29151次,相應的 CiteScore Tracker 為4.50。這


Science 的2016年 CiteScore、2017年 CiteScore Tracker 及其計算方法。圖片來源:Scopus


相比每日更新的 Scopus 數(shù)據(jù)庫,每月更新的 CiteScore Tracker 還是會有略微的滯后。不過,相比每年發(fā)布一次的影響因子,這已經(jīng)是個不小的進步。


新的科研評價體系?


相比影響因子,CiteScore 在覆蓋期刊范圍、開放程度、更新頻率方面有一定的優(yōu)勢,但并未脫離以引用量和文章量打分的框架,人們在參考使用時,也依然難以擺脫“以期刊評判論文”的偏見。英國帝國理工學院生物學家 Stephen Curry 在接受《自然》采訪時曾表示,“任何期刊評分都應該和煙盒一樣附帶明確的警示語,這些評分是諸多現(xiàn)行學術評價體系之惡的根源?!?/span>


2012年12月,在舊金山舉辦的美國細胞生物學學會會議上,包括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在內(nèi)的75家機構(gòu)和150多位知名科學家共同簽署了《關于研究評價的舊金山宣言》,呼吁科學界停止使用影響因子評價科學家個人的工作。其核心理念在于,基于期刊(journal-based)的評價有失偏頗,對研究價值的評判應基于單篇文獻(article-based)。從這個角度看來,影響因子被廣受詬病的問題, CiteScore 并沒有解決。



圖片來源:DORA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總有刁民要害朕!CiteScore也覬覦IF的寶座
【熱點】新舊期刊評價體系:CiteScore & Journal Impact Factor
【科研評價】常用科研評價指標:學術期刊篇
什么期刊發(fā)表論文最多
解析,CiteScore指數(shù)將取代影響因子?
不是研究生也學得會的查找康復期刊的6個小技巧(內(nèi)附教程)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