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男孩就是通過這樣的摸爬滾打才成長為一個真正的男人,為什么現(xiàn)在的男孩越來越缺乏陽剛氣。就是他們沒有機會去和其它小朋友一起扭打。大部分時候他們其實是在通過這樣的扭打去認識并且體驗自己的力量。男孩子稍稍擦破一點皮并沒有關系,這反而會讓他們學會堅強和勇敢,如果父母保護過度男孩會變得很嬌氣。父母要做的是,保護孩子不要受到太大的傷害就可以了。
主持人:趙晶
親子電臺節(jié)目《親親寶貝》主持人
喜馬拉雅《文靜說》個人電臺主持人
嘉賓:張穎(愛無界心靈導師)
趙晶:今天給大家邀請的嘉賓是來自杭州的嘉賓張穎老師。張穎老師,是國際蒙特梭利協(xié)會(AMI)資格教師,杭州師范大學特聘講師,親子家庭教育顧問,幼兒園教師培訓及家長學校專業(yè)指導師,歡迎張穎老師!
張穎:大家好,我是張穎。很高興又和大家見面了,一起來聊一聊我們都關心的育兒話題。
趙晶:前段時間,一個朋友跟我講起一件事,她的孩子三歲左右,她說孩子在火車上遇到了一個小朋友,招呼都還沒打就伸出小腳,踢了那個小朋友一腳。我的朋友跟我講,她當時很吃驚,不知道自已己的孩子為什么會做出這樣的舉動,平常在家里沒發(fā)現(xiàn)孩子會打人。
張穎老師,您的孩子小的時候也遇到過這樣的情況么?這正常么?
張穎:這個其實讓很多爸爸媽媽困惑,他們以為孩子是打人。其實不是這樣的,我的孩子在2歲的時候也是出現(xiàn)過幾次咬人,在孩子2-3歲出現(xiàn)這些咬人、推人、踢人的動作都是正常的,孩子并不是故意去打別人,而是一種本能。這是正常的。
趙晶:當孩子走出家門,和其他小朋友在一起玩耍的時候,就開始了最初的社會化。然而,這個過程并非一帆風順,在這個過程中,經常會出現(xiàn)不分享、愛告狀、打人、被欺負、沒有主見等等讓父母擔心的問題,而孩子打人與孩子被打的問題,又是這些問題中最突出的兩種。平時有很多朋友也會遇到類似的苦惱。
那么今天,我們就和張穎老師一起來探討一下,如何讓孩子和小朋友和平相處。
首先,咱們來聊聊,小朋友為什么會出現(xiàn)打人的舉動?
張穎:在孩子出生到四歲半左右這個階段會有一個動作敏感期,我們可以看到小嬰兒會把手放在嘴里,去體驗認識自己的手。再大一些,當孩子能夠拿到更多東西時,會用嘴去體驗更多的物品。當他和其他的小朋友互動時,當發(fā)生一些爭執(zhí)時,他就會非常本能的用嘴咬,用手推,用腳踢。在這個動作敏感期我們必須要去幫助孩子,讓他知道哪些行為是可以做的,哪些是不可以做的。我們可以做給孩子看,怎樣才是有禮貌的。
在6歲前,做比說更有效,因為孩子越小越聽不懂父母的道理,但他會直接向你學習。孩子到了四歲的時候,動作的控制已經到了精致化的時候,動作的協(xié)調、平衡能力也更加好了,他也懂得了在人際交往時哪些行為和動作是被允許和接納的,哪些是不被允許和接納的,就不會再發(fā)生這些讓家長頭痛的事了。
這里要注意的是,在家里面,絕對不可以出現(xiàn)夫妻之間打架,或者打孩子的情況,一般家里有這種狀況的,孩子更加容易在外面打小朋友,因為孩子都是在模仿父母的行為。
趙晶:孩子打人的舉動有的時候可能只是一種情緒的表達,或者是不知道該如何去表達。那么我們家長怎么辨別,孩子打人屬于哪種情況,對于不同的情況,我們家長應該如何正確引導?
張穎:可以從情緒上來分辨,孩子是否生氣。一般來說如果孩子沒有生氣,那么他其實是在探索自己的身體,和自己的身體做游戲,并不是有意要去打到別人的。他也通過身體的這些動作,去體驗做出這些動作別人會有怎樣的反應,這是一種探索,并不是孩子想要去打人。
那么如果孩子很生氣,哭、喊、叫,去推人、扭打,那么家長可以怎么做呢?
首先,你要制止孩子的行為,你可以說:“住手,不可以推人?!?/span>
然后,把你的孩子抱開,接著你需要蹲下來,看著孩子的眼睛,滿懷關心和愛意,用語言來表達孩子的感受:“看上去你很生氣,是嗎?”。
再進一步幫助孩子表達出他的愿望,“你不希望他碰你的玩具,你希望他在玩你的玩具之前能夠征得你的同意?!?/span>
最后,用禮儀示范讓孩子了解如何正確地和他人溝通,“來,我們一起和這位小朋友說?!比缓?,父母示范給孩子看,父母需要身體立行地做和說,走到那位小朋友那里,溫和地對他說:“你好,這是我們的玩具,如果你想玩,需要征得我們的同意?!?/span>
孩子就會從父母的示范當中學習到正確的人際交往方式,他會成為有禮貌、尊重他人并且能與他人合作的孩子,長大后他能夠善于社交,富有同理心,并且能夠得體地解決相互之間的矛盾。
趙晶:謝謝張穎老師教了爸爸媽媽這么好的方法,我們了解到有的時候寶寶的“打人”行為不是暴力和攻擊性的,而是探索身體部位功用、體驗即時因果關系,以及情緒的無意識表達方式。
我們家長如果在平時的育兒過程中做到心中有數,用心觀察,可以給孩子很好的引導,讓孩子與其他小朋友和平相處。
說到這,我想起前段時間另一位朋友跟我講的一件事,她的孩子不是那種主動打人的寶貝,平時有小孩從他手中搶東西時,他不會搶回來,而且好像還覺得挺好玩的,有時候還會笑。
家長就會擔心孩子總是這樣會有問題嗎?以后會不會更容易被欺負?很多家長朋友也特別關注如果別人家的孩子來打我們的孩子,我們該怎樣跟孩子講清這件事情,應該怎么樣引導孩子保護好自己?
張穎:我不建議家長去干涉,孩子在三歲左右開始上幼兒園,和更多的小朋友去一起玩耍,體驗人際交往。有的時候只是孩子在一起打鬧玩耍,特別是上幼兒園的小朋友,很少有誰在欺負誰的。
我自己曾經做過幼兒園的老師,其實6歲前孩子們都是相互很友愛,很互相照顧的。最多也就是因為搶玩具,搶書而哭,這個時候父母和老師的引導是最重要的。擔心自己的孩子被別的孩子欺負的家長,往往從心理學研究來看,是父母自己小時候有被人欺負的心理陰影,這樣就很容易投射到孩子的身上。
原本那些小打小鬧只是孩子們之間很正常的交往,但在家長眼里就會把事情放大,這樣反而會造成孩子膽小,不敢去表達他自己。孩子在3到6歲,需要通過和小朋友之間的互動、人際交往去學習。
父母如何教會孩子保護自己,很簡單,如果發(fā)生了一件事情,孩子告訴了你,父母兩個人示范給孩子看,比如,一個扮演推人的小朋友,一個扮演自己的孩子,抓住對方的手,然后大聲地說,你不許碰我!就是這么簡單,還是一樣,一定要做給孩子看。這樣是孩子學習最快的方式!
趙晶:絕大部分時候,孩子們之間的沖突并無危險性,基本都屬于游戲,尤其是男孩子,他們會將肢體看成交友的方式。他們之間的肢體接觸更多帶有游戲的成分,并沒有太多“吃虧”不“吃虧”這樣的想法。大人要做的,只是盡到監(jiān)護人的責任,確保孩子們的基本安全。
張穎:是的,你說的很對,特別是男孩子,男孩就是通過這樣的摸爬滾打才成長為一個真正的男人,為什么現(xiàn)在的男孩越來越缺乏陽剛氣。就是他們沒有機會去和其它小朋友一起扭打。大部分時候他們其實是在通過這樣的扭打去認識并且體驗自己的力量。男孩子稍稍擦破一點皮并沒有關系,這反而會讓他們學會堅強和勇敢,如果父母保護過度男孩會變得很嬌氣。父母要做的是,保護孩子不要受到太大的傷害就可以了。
趙晶:不管怎樣,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個性和社會交往方式。作為父母,是否介入、何時介入、怎樣介入,里面都有學問,不過“尊重”孩子的意愿,是任何一種解決策略的前提。
張穎:是的,很多時候孩子根本就沒把這些當作一回事,一分鐘前兩個人可能在哭,這邊雙方的父母吵得不可開交,那邊兩個孩子早就已經和好玩在一起了。
因此,父母不要介入太多,就算要介入,也是按照我所建議的方式,去示范給孩子正確的人際交往方式。并且允許孩子把負面情緒表達出來,不去壓抑他們真實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