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品質的課堂教學語言——評肖培東老師執(zhí)教《孔乙己》(一)
語文老師的課堂教學語言,不僅是組織課堂教學的憑借,也是推進教學進程的手段,更是學生語文學習的“第二文本”。它對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所以,我們語文老師要不斷錘煉自己的課堂教學語言,不斷提高課堂教學語言的品質,從而提升自己語文課堂的品質。
現(xiàn)以肖培東老師執(zhí)教《孔乙己》課例為例,談談“有品質”的課堂教學語言具有哪些特質,又具有怎樣的作用。
一記(整體把握)——你們最“記得”孔乙己的什么?
生:肖老師生日快樂?。ń裉焓切だ蠋煹纳?,這個班級的王益民老師知道了,讓學生們課前問候表示祝賀。)
師:謝謝你們王老師記得我的生日,也謝謝你們記住了我的生日。請問,你們記得孔乙己的生日嗎?
生:不記得。
師:你們記得孔乙己的名字嗎?你記不記得孔乙己的本名?
生:也不記得。
師:為什么?
生:因為全文只提到了他的綽號。
師:孔乙己,“乙己”兩個字是他的綽號。好,打開課本,看看這句話是怎么說的,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具有“切入”功能的課堂教學語言,可謂干凈利落,別具一格。在借班上課時,教師不僅要適時“暖場”,更要找準文本解讀的切入點,兩者巧妙融合。培東在“記得”與“不記得”之間,用寥寥數(shù)語,迅速展開了學生原初閱讀經驗的交流。)
生:因為他姓孔,別人便從描紅紙上的“上大人孔乙己”這半懂不懂的話里,替他取下一個綽號,叫作“孔乙己”。
師:對,這“乙己”還不是他的本名。再問下一下,你記不記得孔乙己家里的人?
生:不記得。
師:為什么?
生:因為他是孤兒。
師:孤兒,哪里看出來的?
生:小說沒有提到他家里的人。
師:沒有提,你也不能隨便下“孤兒”這個結論,但他一定是孤獨的人。課文根本沒有寫到孔乙己家里的人,也沒有人去關注孔乙己家里的人。
(具有“評判”功能的課堂教學語言,不應該僅是“對錯”的判斷,更應該在對話過程中滲透評判的依據(jù),這就是“以理服人”。“沒有提,你也不能隨便下‘孤兒’的結論”,就不僅有評判,還兼有評判的理由;評判之后,培東意猶未盡,從“沒有寫到家里人”,“沒有人關注他的家里人”,得出“孤獨”的結論,不僅是對學生回答的“孤兒”的回應,更是在有意將學生思維的觸角引向深入。)
師:同學們,這篇小說你們已經讀了幾次了,聽說你們還擁有很多《孔乙己》的賞析資料。讀了這篇小說,孔乙己這個人物一定會在你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記。那么,請你告訴我,這個連名字都不被人記住的孔乙己,你在閱讀后,最能記得的是他的什么?請用一個字或一個詞來闡述。可以是名詞,也可以是動詞,可以是表示心理狀態(tài)的形容詞,也可以是表示境況的形容詞,當然,也可以是表示性格的詞。
(具有“提問”功能的課堂教學語言,一定是簡潔、明確、易操作的?!斑@個連名字都不被人記住的孔乙己,你在閱讀后,最能記得的是他的什么”,提問簡明,指向明確。因為是“主問題”,培東對問題的回答方式提出了規(guī)范要求,同樣,這個要求也是很簡潔明了的。試想,如果我們的提問語言啰嗦不清,學生還需要先篩選信息,再參與活動,那就費時不討好;如果我們的提問語言晦澀難懂,學生對于課堂活動的意圖和要求,還需要費勁解讀,那就耗力沒價值。)
生:我覺得他很可憐。
師:你最能記得孔乙己的可憐,為什么?
生:因為他本來就很不幸,科舉沒有考上,而且之后在店里還遭到顧客冷眼。
師:請坐。你記得孔乙己什么?
生:我記得孔乙己的守信。
師:守信,怎么說?
生:他經常不帶現(xiàn)錢到咸亨酒店去吃飯,就欠錢,但后來他還是及時把錢還上了。
師:這也是他的一個好品德。來,女孩子,你記得孔乙己什么,一個字來表達。
生:迂。
師:迂,怎么說?
生:因為他對人說話,總是滿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
師:滿口“之乎者也”,能不能把“滿口”這個詞去掉?
生:不能,因為“滿口”最能體現(xiàn)出他的書呆子氣。
師:更迂了。請坐!
師:你記得孔乙己什么?
生:我記得孔乙己的驕傲。
師:驕傲?為什么?
生:因為他到咸亨酒店吃飯的時候,他不同于短衣幫,他穿的是長衫。
師:穿長衫為什么驕傲?
生:因為這是讀書人的象征。
師:也就是說,那是一種自認的身份的象征。
師:同學們,他剛才說話有一個地方出問題了,他說“孔乙己吃飯的時候”,孔乙己到咸亨酒店是吃飯嗎?
生:不是,是喝酒。
師:吃飯和喝酒有什么區(qū)別?
生:吃飯更闊氣。
師:他有沒有能力到那個地方去吃飯?
生:沒有。
師:最多是一碟茴香豆,兩碗酒,是吧。請坐。
師:好,再來說,同學們,你記得孔乙己的什么?
生:我記得孔乙己生活很悲觀。
師:讀書要學會概括,用一個字或兩個字。
生:悲。
師:孔乙己“悲”在什么地方?
生:他每次到酒店,都受到別人的嘲笑。
師:精神上受欺凌折磨。你記得孔乙己什么?
生:迂腐。
師:剛才已經有同學說過了,看來,孔乙己的迂腐給人印象特別深刻。
生:我記得孔乙己的落魄。
師:落魄,哪些句子可以說明?
生:當別人問他“你識字嗎”,他就顯得特別神氣,但是當別人問他“你怎的連半個秀才也撈不到呢”,他就立刻顯出頹唐不安的樣子。
師:“落魄”這個詞是用來形容人的境況的,更多的是指物質經濟狀況。你為什么從他的表情上來說明?
生:應該是落寞。
師:不,我覺得你的“落魄”說得很好,在孔乙己眼里,什么落魄比沒錢、生活過得差更糟糕?
生:他自己在讀書入仕上的不順利。
師:這是孔乙己一生中最大的落魄,最承受不住打擊的傷痕。非常好。
(具有“追問”功能的課堂教學語言,必須“追”得及時,“問”得恰當。這個環(huán)節(jié)的“追問”,充分體現(xiàn)了培東的教學智慧。一“追”:“落魄,哪些句子可以說明”,將學生的關注點引向文本,避免架空分析;二“追“:“‘落魄’這個詞是用來形容人的境況的,更多的是指物質經濟狀況,你為什么從他的表情上來說明”,質疑,把問題再拋給學生;三“追”:啟發(fā),在學生提出用“落寞”來替代“落魄”時,培東先肯定了“落魄”,繼而啟發(fā)學生思考“在孔乙己眼里,什么落魄比沒錢、生活過得差更糟糕”,學生終于認識到,孔乙己最根本的落魄,乃是“半個秀才都沒撈到”,這是一個透過表象分析實質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老師抓住契機,慢慢追;學生循序漸進,漸漸得。)
生:我記得孔乙己的長衫。
師:又到了那件長衫,具體說說。
生:因為長衫代表孔乙己身為讀書人,但又必須與短衫幫混在一起的境況。
師:你知道這一件長衫是什么樣的?
生:讓人看起來很沒面子的。
師:這長衫就是為他掙面子的,你再看看課文中寫他的長衫的語句。
生:他的長衫,是又臟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
師:又臟又破的長衫,看似儒雅,但卻如此破舊。真是欲上不能、欲下不甘,落魄、懶惰、迂腐與清高盡在其中。
(具有“小結”功能的課堂教學語言,一方面要對學生的課堂活動成果及時進行小結,以形成相對完整的活動結論;另一方面,在“結”的過程中,又需要有認識上的提升。如培東所言的“落魄、懶惰、迂腐與清高”,前三個詞語是直接來源于解讀認知,“清高”,是老師在學生發(fā)言中“面子”的基礎上,提升性總結出來。這樣的小結,看似輕輕一點,對學生而言,則是又邁進了一步。)
生:我記得孔乙己的貧窮。
師:貧窮,為什么?
生:因為他寫得一筆好字,便替人家鈔鈔書,換一碗飯吃??上钟幸粯訅钠?,便是好吃懶做。所以說……
師:那你知道孔乙己一生中最大的貧窮是什么?
生:科舉考試沒有獲得功名。
師:科舉考試沒有功名,自尊心上的貧窮,是他最大的貧窮。
師:再請最后一個同學回答,你來說說。
生:我記得孔乙己的痛苦。
師:痛苦,怎么說?
生:他每次在酒店里喝酒的時候,總會受到別人的嘲笑,并且他偷書是為了看書,但幾乎每一次都會被別人在身體上進行殘害。
師:每一次?小說當中哪個句子能說明?來,同學們,我們一起讀讀。
師生共讀: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著他笑。
師:哪個詞說明每一次?
生:“一,都”。
師:讀書,不僅要學會在明顯狀態(tài)的詞上會讀,還要學會從隱性的不明顯表意的詞上去讀。大家把“一”和“都”圈出來。你看,這樣一說,我們就知道了,連同你們資料里的孔乙己的“手”孔乙己的“臉”甚至某些動作等等都是我們對這個文學形象最深刻的記憶。迂腐的孔乙己,善良的孔乙己,貧窮的孔乙己,落魄的孔乙己,痛苦的孔乙己,誠信的孔乙己……這個在封建科舉制度下掙扎的小人物的形象越發(fā)清晰了。
師:同學們從多個角度闡述了對孔乙己這一文學形象的“記住”。再看看,文章中孔乙己以外的人對孔乙己最能記住的又是什么呢?
學生瀏覽,思考。
生:孔乙己的傷疤,孔乙己考不中秀才的恥辱。
生:他們記得孔乙己欠錢的話,他們會讓孔乙己盡快去還錢,如果孔乙己偷書,他們也會非常記得。
師:表達有點急急忙忙,我們還是先一起來讀一讀孔乙己第一次出場的文字?!翱滓壹阂坏降辍鳖A備讀——
(具有“牽引”功能的課堂教學語言,其主要功能就是引領課堂活動行進的大方向。這個教學語言的使用,需要把握好“度”,既不能失之于寬,過分強調學生的自主體驗,導致“放得出去,收不回來”;也不能求之以嚴,用結論來束縛學生的活動過程,甚至“挖坑讓學生跳”。最藝術的做法,就是當放則放,當收則收。我們看培東對這個環(huán)節(jié)的處理,先“放”: “文章中孔乙己以外的人對孔乙己最能記住的又是什么呢”,這個問題,意在引導學生轉變閱讀視角,從“我”對孔乙己的評價,轉向“文章中的人”對孔乙己的印象;再“收”:“表達有點急急忙忙,我們還是先一起來讀一讀孔乙己第一次出場的文字”,這里為什么要打住學生的回答,將閱讀關注點移到孔乙己的第一次出場?我的猜想是,學生前面的“跳讀”行為背后,是思維的“跳躍”,并且這種跳躍性的思維,并不是根植于文本的逐層深入的解讀。為了幫助學生一步一步走進文本核心,所以老師運用教學語言來組織“定點”欣賞,以此“牽引”學生的活動走向。)
生(齊聲朗讀):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著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臉上又添上新傷疤了!”他不回答,對柜里說,“溫兩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錢。他們又故意的高聲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東西了!”孔乙己睜大眼睛說,“你怎么這樣憑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親眼見你偷了何家的書,吊著打。”
師:好,就到這里,接下來我們再細細讀讀酒店里的對話。孔乙己一到店,大家說的那句話怎么讀?
一生讀“孔乙己,你臉上又添上新傷疤了!”(聲音有點低)
師:是這樣說的嗎?同學們,這句話怎么讀,你說說看。
生:“孔乙己,你臉上又添上新傷疤了!”(聲情并茂)
師:聲音為什么比他響?
生:就是要表現(xiàn)出一種外人對孔乙己的嘲笑,高聲嘲笑。
師:哪個字可以看出這樣子的嘲笑?
生:“叫”道。
師:對,是有人“叫”道,聲音要拉高拉長的。來,你再來叫叫看。
生:“孔乙己,你臉上又添上新傷疤了!”
師:這些人記得孔乙己的什么?
生:傷疤。
師:從哪個字可以判斷出大家對孔乙己的傷疤記得特深?
生:“新”字,說明老傷疤大家都沒忘記。
生:“又”字,說明這樣的嘲笑不止一次。
師:“新”字有味,“又”字更有味。來,我們將“又”字去掉,讀讀看?!翱滓壹?,你臉上添新傷疤了!”“孔乙己,你臉上又添上新傷疤了!”這個“又”字說明什么?
生:說明孔乙己不是第一次因為偷書被打而落下傷疤,那些人也不是第一次嘲笑他。
師:如果你能把語句順序反一反,我覺得更棒。表達的時候要從“那些人”出發(fā)。
生:因為那些人不是第一次這樣嘲笑孔乙己了,也說明孔乙己也不是這樣因為偷書被打而落下傷疤。
師:說明他們惦記孔乙己的傷疤已經不是一次兩次了。同學們,一起來讀讀這句“叫道”。
生齊讀“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臉上又添上新傷疤了!’”。
師:后面說話還有“又”字嗎?
生:“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東西了!”(讀得很響)
師:你為什么讀那么響呢?
生:這個時候整個店里的人都在嘲笑孔乙己。
師:個體嘲笑轉成群體嘲笑,哪幾個詞加重了這樣的嘲諷語氣?
生: “又”字。
師:還有呢?
生:“偷”字。
師:這個“偷”字當然得說很響。最能表達他們對這個事情的認定感的是哪個詞?
生:“一定”。
師:再看看,哪里可以看出這種冷嘲熱諷?
生:感嘆號。
師:來,你再把這句話讀讀看。
生讀“你一定又偷人家東西了”。
師:同學們說這樣讀行不行?
生:我覺得讀得還可以,但還沒有剛剛的響亮。
師:你知道為什么要讀得夠響亮的。我們一起看看這句話,“他們又故意的高聲嚷道”,哎,這里又有一個“又”字,而且說話人已經不是他。注意啊,是他們,因此這句話眾多酒客一起嚷出來的。我們一起來嚷,好不好,預備起——
生齊讀“你一定又偷人家東西了”。
師:故意的味道沒有,你要給我擺出點故意的味道來。“故意的”,預備起——
生齊讀此句,師再讀此句。
師:好,從這幾句嘲諷中可以看出他們最惦記著的是孔乙己的傷疤。再看看,還有沒有?
生:他們還惦記著(語塞一時說不出)……
師:這些人記得傷疤,還記得他的什么?看一看后面的故事,他們最記得孔乙己的是什么?你來說。
生:他們還記得孔乙己被吊著打。
師:被吊著打,打得最悲慘的敘說在哪一段?第10段,一起來讀一讀?!耙粋€喝酒的人說道”,預備起——
生齊讀到“許是死了”。
師:這樣一段對話,我再請一位男同學跟我一起對話。這里有兩個角色,你想讀誰,喝酒的人還是掌柜?
生:隨便。
師:行。那我讀喝酒的人,你讀掌柜,好吧。
師生分角色朗讀。
師:請坐。我們再換一下。接下來一個同學讀喝酒的人,另一個同學讀掌柜。來,你來讀掌柜。
兩學生分角色朗讀。
師:同學們,你看魯迅寫這段對話有什么特點?你來說。
生:這里是一連串的問答。
師:我們平時會怎么寫?
生:平時會寫誰誰誰說。
師:誰說,誰說。考慮一下,同學們,魯迅這里為什么不把這些“誰說,誰說,誰說”加塞進去?
生:不加進去,就表示掌柜等人對孔乙己毫不關心和喝酒的人看熱鬧的心態(tài)。
師:你覺得這段話是對孔乙己的毫不關心嗎?
生:關心,但關心的是被打的故事,很好奇,很想問個究竟。
師:所以說話就快一些,是不是?
生:是的。如果加上“誰說,誰說,誰說”,可能就破壞了這種急切的感覺。
師:那現(xiàn)在同學們,再找個同學來讀讀這個掌柜的,肖老師來讀喝酒的人,我們一起來讀讀看。
師讀“他怎么會來?他打折了腿了”。
生讀“哦”(很平淡)。
師:哦,他是這么說的嗎?就這個“哦”字怎么讀?你來。
生:哦。(讀出好奇驚訝)
師模仿讀,再邀兩生讀。
師:剛才這兩位同學讀“哦”,大家能聽出是什么標點符號嗎?
生:第一個同學平平淡淡,應該是句號。第二個同學,感覺是問號。
師:句號,問號。同學們考慮一下,句號,問號,那小說為什么用感嘆號呢?來,再讀,“他打折了腿了”——
生:哦!
師:哦!為什么發(fā)出這聲感嘆?讀書時有想過這問題嗎?
生:沒有。
師:讀書就要潛入文字當中,甚至不放過一個標點。來,同學們,我們一起來試試看,句號時怎么說,“他打折了腿了”,你們說——
生齊說:哦。
師:問號時怎么說,“他打折了腿了”?
生齊說:哦?
師:感嘆號時又怎么說,“他打折了腿了”?
生齊說:哦!
師:哦?。曇粞娱L)這個感嘆號里包含怎樣的感情?
生:對孔乙己打折腿的惋惜。
師:對孔乙己打折腿的惋惜?平時你表達惋惜會用感嘆號的嗎?
生:我覺得是對他打折腿的驚訝。
生:不關心腿,更想知道是怎么打折的,很好奇。
生:急于聽到這里面的故事,很好奇。
師:對,驚訝好奇,想知道這個過程有著怎么樣的新奇,它將成為這個酒店里的一個談資一個笑點。所以,他不是關心孔乙己生死,而是獵奇這段所謂的痛快淋漓的被打。來,同學們,感嘆號讀讀試試看,“他打折了腿了”——
師生齊說:哦!
師:接下來,我們繼續(xù)讀下去。
師生分角色讀“他總仍舊是偷……打折了怎樣呢?”
師:你發(fā)現(xiàn)了嗎?掌柜這時候說話還有什么特點?
生:句子很短的,特別急切。
師:而且說話過程中有沒有把“孔乙己”給加進去?我們把主語孔乙己加進去試試。
師生共讀:“孔乙己后來怎么樣?”“孔乙己后來呢?”“孔乙己打折了怎樣呢”。
師:考慮一下,掌柜說話為什么不把“孔乙己”這一事件的當事者放進去?
生:掌柜,包括其他人急于想知道情況,至于孔乙己這個人,是不在心的。
師:他對孔乙己的生死根本就不關心,他就想知道這個里面是怎么發(fā)生的,好在以后可以面對更多的人說一說這個故事,是這樣的吧。同學們,這些個“后來呢,后來呢,后來呢”讀慢一點還是快一點?
生:快一點,急促,太想知道了。
師:好,我們再來把這段話讀出味道來。女同學,喝酒的人;男同學,掌柜的。女同學開始讀,預備起——
男女生分角色朗讀“他怎么會來……后來打折了腿了”。
師:很好,我們再來看最后一句話。喝酒的人在說他的最后一句話的時候,用了一個什么標點符號?“許是死了”后面是句號。掌柜的第一聲是感嘆號,讓他也感嘆號結束可以嗎?讀讀看,你來。
生讀:許是死了!
師:你再來讀讀句號結束。
生讀:許是死了。
師:為什么用句號?
生:用句號表示一種不太肯定的語氣。
師:比之感嘆號,這里句號確實有不太肯定的語氣,還有其他意味嗎?
生:用句號表示對孔乙己漠不關心。
生:不輕不重的,隨意說說。
生:故事講完了,就沒有什么可說的了,冷冷的。
師:生死無所謂了,沒有人會去在意他的生死。這里的句號更能顯示冷漠與生命的無足輕重。我們再一起來讀讀喝酒人的最后一句話。
生齊讀。
師:不輕不重,這個故事到這里就沒了下文。于是掌柜的就慢慢的算他的賬,孔乙己是一個可有可無的人,沒人去關心他的生死,沒人去關心他的生命存在與生命狀態(tài)。這些酒客惦記的是他傷疤里的笑料、被打折的腿里的故事。那個掌柜呢?他最惦記什么呀?
生:掌柜的記住的是孔乙己欠他的錢。
師:欠他的錢,第幾段?
生:12段。
師:你讀一讀。
生讀:孔乙己還欠十九個錢呢!
師接讀:到了第二年的端午,又說——
生讀:孔乙己還欠十九個錢呢!
師:這個“又”字文中又出現(xiàn)了。掌柜的說欠錢的時候用的是什么標點???感嘆號,為啥這里用感嘆號呀?
生:這里說明掌柜的對孔乙己欠錢的事非常關心。
生:孔乙己還不如這十九個錢。
師:對欠的錢非常關心,但對這個人的生與死根本不在乎,所以,掌柜記得的永遠是孔乙己的錢。一起來讀讀這兩句話。“到了年關,掌柜取下粉板說”預備起——
生齊讀,師接讀到這段結束。
師:你看掌柜的終于把粉板給取下了,取下粉板其實也就代表著什么?你來說說看。
生:說明孔乙己現(xiàn)在已經無法償還這個債務了。
師:哦,還有嗎?
生:沒有太大希望了。
師:沒太大希望了,錢來不了了。
生:他也許覺得孔乙己已經死了。
師:孔乙己可能死了??滓壹簩φ乒竦膩碇v,他只是粉板上的一個名字,一個符號,絕對不是一個活生生的人。所以,課文中寫這個“記”字寫了三次,我們一起來讀讀,第一次的“記”,在第三段的結束。“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幾聲,所以至今還記得”。
生齊讀。
師:把“記”字圈點下來,老師也寫在黑板上了。
(教師板書:記)
師:還有一個“記”在哪里?哦,這個同學眼尖,你來說。
生讀第五段中“但他在我們店里,品行卻比別人好……暫時記在粉板上”。
師:“暫時記在粉板上”,又一個“記”???,孔乙己被大家記住,只是一個符號,不是一個生命,是他的離奇曲折的某些故事,是他傷疤殘腿里的傷痕累累的談笑,不關乎生死。再看一下,課文還寫一個人對孔乙己的記憶,這個人是誰?
生:店小二。
師:店小二,也就是文章中的“我”,所以第一次去記住孔乙己的就有“我”?!爸挥锌滓壹旱降?,才可以笑幾聲,所以至今還記得”。讀讀。
生齊讀。
師:你怎么理解“我”這個十二歲的小伙計的“記得”?“我”記得的是孔乙己的什么?你來說說看。
生:小伙計記得的也是孔乙己引起的一些笑聲。
師:孔乙己引發(fā)的一些笑話、笑料、笑的場景?!罢乒袷且桓眱茨樋?,主顧也沒有好聲氣,教人活潑不得”,所以,對一個孩子來講,他記得孔乙己,是因為孔乙己讓他活潑的,也讓所有人活潑的。這就更說明了?
生:沒有人真正去關心孔乙己的命運,沒有,他只是人們的笑柄。
師:他只是一個笑料,只是那個社會的笑料,供大家取樂,供大家開心的一個笑料。所以,孔乙己就這樣被所有的人記住了。文章中也寫到了孔乙己對別人說了個“記”字,他是對誰說的?
生:記住“茴香豆”的“茴”字。
師:這句話是怎么說的?
生讀“不能寫吧?我教給你,記著!這些字應該記著。將來做掌柜的時候,寫賬要用?!?/p>
師:對,你從這里孔乙己的兩個“記著”能讀出點什么呢?我們一起把這話讀一讀。
生齊讀。
師:你從兩個“記著”讀出點孔乙己的什么來?
生沉默不語。
師:想不出來,建議你把這句話再讀一讀,來——
生讀后答:從這看出孔乙己十分想幫助小伙計,很善良。
師:想幫助誰?
生:幫助魯迅。
師:是魯迅嗎?
生:不是,是“我”。
師:這關系到小說中的一個概念了。小說中的“我”,不是作者本人。所以這兒,孔乙己關注“我”,關注這個小伙計,從中可以看出孔乙己的善良。但是這個小伙計卻一樣反諷孔乙己,看他那句話是怎么說的?他說“誰要你教”“討飯一樣的人,也配考我嗎?”一起來讀讀,預備起——
生齊讀。
(具有“啟發(fā)”功能的課堂教學語言,需要老師及時抓住啟發(fā)的契機,并即時組織好啟發(fā)的教學語言,從而“點亮”學生的思維。這一段課堂活動,用時18分鐘,在老師不斷的啟發(fā)之下,學生不斷超越自己,獲取更為豐碩的閱讀體驗。我們來看看,培東一共采取了哪些形式的啟發(fā)性教學語言?!翱滓壹?,你臉上又添了新傷疤了!”大家說說該怎么讀?這是用討論讀法來啟發(fā)思考;“哪個字可以判斷大家對孔乙己的傷疤記得特深?”這是通過品析關鍵詞來理解人物;暗示學生關注“魯迅在寫這段對話有什么特點”,甚至于“剛才這兩位同學讀‘哦’,大家能聽出是什么標點符號嗎?”,從句式和標點進而窺斑見豹。如此啟發(fā),實在是高妙之舉。由此可見,通過教學語言來啟發(fā)學生思考,要保證“啟”了之后能“發(fā)”就需要斟酌啟發(fā)性的教學語言,“話”說對了,是啟發(fā),說得不妥,就可能成為阻礙。)
漫漫長路,感謝有您
策劃:李華平 何 鑫
主編:正道語文微信編輯部
本期責編: 王蕾
活動策劃:曾巧
終審:雷雅潔 陳夢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