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師認為組方奏效,必須遵循中醫(yī)藥理論,理法方藥明確,辨證立法得當是基礎。
在配伍中,如能應用一些特殊少用之品,常常出奇制勝,明顯提高療效,不可輕視。
歸納先師常投的特殊用藥有此18味之多。
【蒲公英 】
味甘苦,性寒,入肝胃經(jīng),為清熱解毒,消癰散結(jié)之品。
用其清熱之性作寒性反佐,或輔助養(yǎng)陰清熱之品,或和胃消潰瘍,或用其利尿泄?jié)穸甯文懓螂诐駸嶙C。
【 白薇】
味苦咸,性寒,入肺肝胃經(jīng),為益陰清熱,利尿通淋,解毒療瘡之品。
用白薇于兩處,一是用其清熱益陰之力,善退虛熱,配在銀柴胡、青蒿之中退陰虛內(nèi)熱;二是用其入肺泄熱之功,配在貝母、知母之中療肺熱喘咳。
【射干 】
味苦辛、性寒,入肺肝經(jīng),為清熱解毒,祛痰利咽,消瘀散結(jié)之品。
用其降火利水,入肝之性,配伍在龍膽草、生梔子中,清降肝膽濕熱。
【 蛇床子】
味苦、性溫,入脾腎經(jīng),為溫腎壯陽,燥濕殺蟲,祛風止癢之品。
多數(shù)醫(yī)者只知其燥濕殺蟲止癢之功,而用于濕疹膚癢帶下諸癥。
用其2個作用,一是溫腎壯陽,加入滋腎藥中,“陽中求陰”增強滋陰之力。二是溫腎祛風,加入補肝腎,祛風濕藥中,治療風濕痹痛。
【 阿膠珠 】
味甘性平,入肝肺腎經(jīng),為補血滋陰,清肺潤燥,止咳化痰之品。
在養(yǎng)陰清熱法中,經(jīng)常加入阿膠珠,并非用其清肺化痰之力,而是取其滋腎陰而潤肺燥之功,助君藥養(yǎng)陰而清其虛熱。
【 老鸛草 】
味苦性平,入肝大腸經(jīng),為袪風通絡,活血舒筋,清熱利濕之品,臨床醫(yī)師常常疏忽其用。
認為老鸛草祛風利濕又通絡舒筋,最適宜于風濕痹痛,麻木腰酸諸證。
【 橘絡 】
味甘苦、性平,入肝肺脾經(jīng),為通絡理氣化痰之品。
不用其化痰之力,而取其入肝理氣通絡之性,配伍于疏肝調(diào)肝藥中,解肝郁,理經(jīng)絡,和胃氣。
【 三七粉 】
味甘微苦,性溫,入肝胃心肺大腸經(jīng),為散瘀止血,消腫定痛之品。
以粉劑沖服,調(diào)和氣血營衛(wèi),配在補氣養(yǎng)血藥中,起和血調(diào)氣作用,既助氣血之生,又能補而不滯;配在活血化瘀藥中,起散瘀而不傷正的作用;配在涼血止血藥中,起止血而不致瘀的作用;配在養(yǎng)陰清熱藥中,起調(diào)和營衛(wèi)而退虛熱的作用。
【 鴉膽子】
味苦性寒,入大腸肝經(jīng),為清熱解毒并治熱毒血痢,休息痢之品。
治療慢性腸炎久瀉之時,常用鴉膽子30粒吞服,用其清腸胃積滯之功能。
【 厚樸花 】
味辛微苦,性溫,入脾胃肺經(jīng),為行氣寬中,開郁化濕之品。
用其和胃化濕,在調(diào)肝和胃藥中經(jīng)常加用,較之厚樸的溫燥之性減弱,可避免溫燥傷津之弊端。
【 扁豆花 】
味甘,性微溫,入脾胃經(jīng),為和中化濕,健脾止瀉之品。
常在健脾之品中伍用扁豆衣,取其和中化濕,既利于健脾又善于化濕且無壅滯之弊。
【 密蒙花 】
味甘,性微寒,入肝經(jīng),為祛風清熱,潤肝明目之品。
用密蒙花并非取其祛風明目之力,而是在養(yǎng)陰清熱法中伍之,因其有清熱潤肝之功也。
【 丹皮炭 】
味苦辛,性微寒,入心肝腎經(jīng),為清熱涼血,活血散瘀之品。
用于陰虛內(nèi)熱而見血證時,都是炒炭用之,一則清熱入肝,二則涼血止血,血止而不致瘀,炭用止血之力倍增。
【 荊芥炭 】
味辛微苦,性微寒,入肺肝經(jīng),為祛風解表,止血透疹之品。
用治血證均需炒炭,不僅減其辛散之力,且能引血歸經(jīng),增強止血功能。
【 肉桂炭 】
味辛甘,性熱,入腎脾心肝經(jīng),為補火助陽,引火歸源,散寒止痛,溫經(jīng)通脈之品。
炒炭用于血證,在陰虛內(nèi)熱而見血證時,伍入肉桂炭可以引火歸源“從陽求陰”,又能防止血停致瘀,一般研末用3克沖服。
【 胎盤粉】
味甘咸,性溫,入肺肝腎經(jīng),為益氣養(yǎng)血,補腎益精之品。
常用胎盤粉3克沖服來緩補胃氣,善后收功或用于健脾和胃時。
【 云南白藥 】
為止痛止血要藥。
常用云南白藥0.6~0.9克睡前吞服1次,除用以止痛外,還擴展應用到疏肝理氣,調(diào)和營衛(wèi),通氣活血等方面。
【 六神丸、犀黃丸 】
在內(nèi)科病證中應用“六神丸”或“犀黃丸”,主要取其清熱解毒,活血祛瘀,散腫消炎之功,一般“六神丸”服5~10粒,“犀黃丸”服3~9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