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guān),我們看斗雞表演,說金雞獨立、呆若木雞、聞雞起舞等成語;在古代沒有鐘表的時候,雄雞打鳴也是判斷時間的重要方法;雞也是十二生肖之一。在仰韶文化早期的老官臺和磁山文化遺址中就發(fā)現(xiàn)有雞骨,在石家河文化遺址中發(fā)現(xiàn)有陶塑雞或雞形陶器??梢哉f雞文化源遠(yuǎn)流長,深入我們傳統(tǒng)文化的血液之中。
雞 頭部
公雞 各部位名稱
雞 爪部
古代神話中還有雞是重明鳥變形的說法。傳說堯帝時,遠(yuǎn)方的盟國上貢一種能辟邪的重明鳥,很多人都期待重明鳥的到來,但是貢使不是年年都來,于是人們就刻出木頭的重明鳥,或用銅鑄重明鳥放在門窗上,嚇退妖魔鬼魅,使之不敢來。因重明鳥樣子近似雞,后來就慢慢改為畫雞或剪窗花貼在門窗上,也即成為后代剪紙藝術(shù)的源泉。我國古代特別重視雞,稱它為“五德之禽”。
《韓詩別傳》說,它頭上有冠,是文德;足后有距能斗,是武德;敵在前敢拼,是怯德;有食品號召同類,是仁德;守夜不失機(jī),天時報曉,是信德。所以人們不光在過年時剪雞窗花,而且也把新年尾日定為雞日。
我國宋代的《太平御覽》中記載:“皇帝之時,以鳳為雞”,傳說雞為日中鳥,雞鳴日出,帶來光明,能夠驅(qū)逐妖魔鬼怪。這也是很多禽鳥畫家(徐悲鴻、齊白石等)創(chuàng)作的源泉。
公雞守夜報曉,對于古人來講,意義重大。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起床卻不能等到日出而起,況且太陽并不是每天都能看到,陰雨天氣便沒有太陽以定時間的根據(jù)。而雞不管盛暑隆冬,陰晴雨雪,它都取信報曉,絕不偷懶。可以說,正是因為有了拂曉時的打鳴報曉,才有了新的一天的炊火和朝氣。戰(zhàn)國時期,有名的函谷關(guān),開關(guān)時間就以雞鳴為準(zhǔn)。崎嶇潦倒而遁的孟嘗君,面臨大門緊閉的關(guān)隘,擔(dān)憂后面的追兵趕到,門客中有會口技者,學(xué)雞鳴,一啼而群雞盡鳴,騙開關(guān)門。這個故事被司馬遷寫進(jìn)《史記》,傳為經(jīng)典。
深山月黑風(fēng)雨夜,欲近曉天啼一聲。(崔道融《雞》)
平生不敢輕言語,一叫千門萬戶開。(唐寅《畫雞》)
飛來峰上千尋塔,聞道雞鳴見日升?。ㄍ醢彩?/span>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陶淵明《歸園田居》)
遙聞雞犬音,漸悟人煙邇。(梅堯臣《武陵行》)
板橋人渡泉聲,茅檐日午雞鳴。(顧況《過山農(nóng)家》)
是老胡雞犬,鳴舞飛帝鄉(xiāng)。(李白《上云樂》)
地偏相識盡,雞犬亦忘歸。(杜甫《寒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