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 家 的 雜 貨 鋪
╱╱╱╱╱╱╱╱╱
前天和一個幾年沒見的朋友吃飯,他說:“你這四年把中國浪遍了吧?!?/span>
不止一個朋友對我說過類似的話,似乎在他們眼里,我是個特別能浪的人??墒呛湍切┳弑橹袊约叭ミ^很多國家的旅行者比,自己去過的地方實在算少數(shù)。
“你這四年把中國浪遍了吧?!?/span>
“早著呢,新疆還沒去過,西藏還 99% 沒浪呢?!?/span>
“噫,看把你能的。我也想去西藏怎么辦?!?/span>
“現(xiàn)在就買票?!?/span>
“買不上?!?/span>
我問他“假如給你一萬塊,你會拿去旅行嗎。”
“應(yīng)該不會,我會打算換個手機,或者用在別的地方。”
“那你還說想去西藏?!?/span>
“我就是說說,出去一趟太累了。等我賺到錢了買輛車,就走一遍川藏線?!?/span>
我想到很久前有個老師,寫了辭職信說要去看世界,新聞鋪天蓋地報道。隨即很長的一段時間里,旅行雞湯在網(wǎng)上泛濫。一些作者靠撰寫旅行經(jīng)歷出書后爆紅,哄著一批年輕人吵著要辭職要去環(huán)游世界。
可是旅行真的會像別人說的,能洗滌內(nèi)心感悟人生,可以自我救贖嗎?
我從不會說旅行就一定是好的,不旅行就一定不好。旅行是一種生活方式。有人愛狗,有人潛水,有人麻將,有人旅行。僅此而已。
我在網(wǎng)絡(luò)上看到過一些人,他們質(zhì)疑那些去過西藏的人,回來后說自己受到了“靈魂”“精神”上的洗禮,甚至一些口氣略帶嘲諷。
西藏也許是這樣的地方,也或許不是,這一切全部在于去的人。換句話就是:人永遠只能靠自己救贖。
旅行不會讓你變得更有權(quán)勢或是增強你的天賦,世界開闊了你的視野,就更應(yīng)該知道自己是一個渺小的人。
- 旅行的意義是什么?
- 是不再揪著這個問題不放。
我希望身處旅行當中的人,去探索自己和世界的關(guān)系。
“每到一座城市,發(fā)現(xiàn)道路更加漫長;每認識一個人,就發(fā)現(xiàn)自己缺少一種品質(zhì)。很多人在旅行中發(fā)現(xiàn)了更多可能,而我則是確認了一些自己做不到的事。”
“我知道很多人都有那種「環(huán)游世界」的夢想,而我從來沒有過。我喜歡去的地方往往非常固定,外出旅行的大部分原因是離開當下,去一個避難之所,而不是長久地和現(xiàn)實隔絕。環(huán)游世界的確是個會發(fā)光的美夢,但它聽上去太累了?!?/span>
以上,是摘抄的烏云的旅行觀。
當然我也見到過一些人,他們過著新鮮刺激的生活。賣了房跑去開客棧的,賣掉青旅專心環(huán)游世界的,搭車去西藏,徒步去尼泊爾的。旅行讓我學(xué)會的,是接受別人不同的生活方式,然后找到適合自己的生活。
或許你會說,旅行的基礎(chǔ)是有錢啊。那好,回到最初的問題“給你一萬塊,你會拿去旅行嗎?”我比較厭煩用沒有錢作為自己無法去旅行的借口,現(xiàn)在誰兜里沒有幾千塊錢的,就是看你想怎么花,或者是省下來用在別的方面。之前看到自己住過的青旅老板說,沒錢旅行你就去掙啊,打一份工不夠就打兩份。還有時間,雖然不知道自己的看法是否正確,但我是總覺得,如果你真的熱愛旅行,總會擠出時間的。
這個世界,只要是你真的想去的地方,總有一天會到達。只要是你真想做的事,總會決定去做。
Lonely Planet 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 Tony Wheeler 在出版的每本書里夾著一句話:
只要決定出發(fā),最困難的部分就已經(jīng)結(jié)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