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非體不成,體非性不生。陽以陰為體,陰以陽為性。動者性也,靜者體也。在天則陽動而陰靜,在地則陽靜而陰動。性得體而靜,體隨性而動,是以陽舒而陰疾也。陽不能獨立,必得陰而后立,故陽以陰為基。陰不能自見,必待陽而后見,故陰以陽為倡。陽知其始而享其成,陰效其法而終其勞,醚裟苤而陰不能知,陽能見而陰不能見也。能知能見者為有,故陽性有而陰性無也。陽有所不茫而陰無所不靡玻謊粲腥ィ而陰常居也。無不枚常居者為實,故陽體虛而陰體實也。自下而上謂之升,自上而下謂之降,升者生也,降者消也,故陽生于下而陰生于上,是以萬物皆反。陰生陽,陽生陰,陰復(fù)生陽,陽復(fù)生陰,是以循環(huán)而無窮也。
天地之本,其起于中乎!是以乾坤交變而不離乎中,人居天地之中,心居人之中,日中則盛,月中則盈,故君子貴中也。
本一氣也,生則為陽,消則為陰,故二者一而已矣,四者二而已矣,六者三而已矣,八者四而已矣。是以言天而不言地,言君而不言臣,言父而不言子,言夫而不言婦也。然天得地而萬物生,君得臣而萬物化行,父得子、夫得婦而家道成,故有一則有二,有二則有四,有三則有六,有四則有八。
氣則養(yǎng)性,性則乘氣,故氣存則性存,性動則氣動也。堯之前,先天也;堯之后,后天也。后天乃效法耳。
氣一而已,主之者神也。神亦一而已,乘氣而變化,能出入于有無死生之間,無方而不測者也。
時然后言,乃應(yīng)變而言,言不在我也。
氣者,神之宅也。體者,氣之宅也。
陸中之物,水中必具者,猶影象也。陸多走,水多飛者,交也。是故巨于陸者必細(xì)于水,巨于水者必細(xì)于陸也?;⒈q草也;鷹鹯之羽,猶木也。人之骨巨而體繁,木之干巨而葉繁,應(yīng)天地之?dāng)?shù)也。動者體橫,植者體縱,人宜橫而反縱也。
動物謂鳥獸,體皆橫生,橫者為緯,故動。植物謂草木,體皆縱生,縱者為經(jīng),故靜。非惟鳥獸草木,上而列宿,下而山川,莫不皆然。至于人,亦動物,體宜橫而反縱,此所以異于萬物,為最貴也。
天有四時,地有四方,人有四支,是以指節(jié)可以觀天,掌文可以察地。天地之理具乎指掌矣,可不貴之哉!
天圓而地方。天南高而北下,是以望之如倚蓋焉。地東南下西北高,是以東南多水,西北多山。日行陽度則盈,行陰度則縮,賓主之道也。月去日則明生而遲,近日則魄生而疾,君臣之義也。陽消則生陰,故日下而月西出也。陰盛則敵陽,故日望而月東出也。天為父,日為子,故天左旋,日右行。日為夫,月為婦,故日東出,月西出也。
月本無光,借日光以為光。及其盛也,遂與陽敵。為人君者可不慎哉!
陽得陰而為雨,陰得陽而為風(fēng),剛得柔而為云,柔得剛而為雷。無陰則不能為雨、無陽則不能為雷。雨,柔也;而屬陰;陰不能獨立,故待陽而后興。雷,剛也,而屬體,體不能自用,必待陽而后發(fā)也。云有水火土石之異,他類亦然。
張 曰:水火土石,地之體也。凡物皆具地之體。先生曰:「水雨霖,火雨暴,土雨蒙,石雨雹;水風(fēng)涼,火風(fēng)熱,土風(fēng)和,石風(fēng)烈;水云黑,火云赤,土云黃,石云白;水雷},火雷虩,土雷連,石雷霹。」故一物必通四象。
象起于形,數(shù)起于質(zhì),名起于言,意起于用。天下之?dāng)?shù)出于理,違乎理則入于術(shù)。世人以數(shù)而入術(shù),故失于理也。天下之事皆以道致之,則休戚不能至矣。
天之神棲于日,人之神發(fā)于目。人之神寤則棲心,寐則棲腎,所以象天也,晝夜之道也。
夫卦各有性體,然皆不離《干》、《坤》之門,如萬物受性于天,而各為其性也。在人則為人之性,在禽獸則為禽獸之性,在草木則為草木之性。天以氣為主,體為次;地以體為主,氣為次。在天在地者亦如之。
天之象數(shù)則可得而推,如其神用,則不可得而測也。自然而然者,天也,惟圣人能索之。效法者,人也,若時行時止,雖人也亦天。神者,人之主,將寐在脾,熟寐在腎,將寤在肝,正寤在心。
將寐在脾,猶時之秋也。熟寐在腎,猶時之冬也。將寤在肝,猶時之春也。正寤在心,猶時之夏也。
以物觀物,性也;以我觀物,情也。性公而明,情偏而暗。
天地之大寤在夏,人之神則存于心。
鮑時曰:午則日隨天在南,子則日隨天在北,一日之寤寐也。夏則日正在午,冬則日正在子,一年之寤寐也。日者,天之神也。人之神晝在心,夏也;夜在腎,冬也。
火無體,因物以為體。金石之火烈于草木之火者,因物而然也。
歷不能無差。今之學(xué)者歷但知歷法,不知歷理。能布算者,洛下閎也。能推步者,甘公、石公也。洛下閎但知歷法;楊雄知歷法,又知歷理。
百家謹(jǐn)案:細(xì)觀《太玄》,子云便未即知歷理。
學(xué)不至于樂,不可謂之學(xué)。
漢儒以反經(jīng)合道為權(quán),得一端者也。權(quán)所以平物之輕重。圣人行權(quán),酌其輕重 而行之,合其宜而已。故執(zhí)中無權(quán)者。猶為偏也。
夫《易》者,圣人長君子、消小人之具也。及其長也,辟之于未然;及其消也,闔之于未然。一消一長,一闔一辟,渾渾然無?。仿N煜輪至神,其孰能與于此!
知《易》者不必引用講解,是為知《易》。孟子之言未嘗及《易》,其間《易》道存焉,但人見之鮮耳。人能用《易》是為知《易》。如孟子,所謂善用《易》者也。
月者,日之影也。情者,性之影也。心性而膽情,性神而情鬼。
心為太極。又曰:道為太極。
形可分,神不可分。
木結(jié)實而種之,又成是木而結(jié)是實。木非舊木也,此木之神不二也。此實生生之理也。
以物喜物,以物悲物,此發(fā)而中節(jié)者也。
不我物,則能物物。
任我則情,情則蔽,蔽則昏矣。因物則性,性則神,神則明矣。潛天潛地,不行而至,不為陰陽所攝者,神也。
先天之學(xué),心也。后天之學(xué),灰?。出入有无死烧?,道也。
神無所在,無所不在。至人與他心通者,以其本于一也。道與一,神之強(qiáng)名也。以神為神者,至言也。
陰對陽為二,然陽來則生,陽去則死,天地萬物生死主于陽,則歸之于一也。
神無方而性有質(zhì)。
凡人之善惡,形于言,發(fā)于行,人始得而知之。但萌諸心,發(fā)乎慮,鬼神已得而知之矣,此君子所以慎獨也。
人之類,備乎萬物之性。
人之神則天地之神 。人之自欺,所以欺天地,可不慎哉!
物理之學(xué),或有所不通,有可以強(qiáng)通。強(qiáng)通則有我,有我則失理而入于術(shù)矣。
心一而不分,則能應(yīng)萬變。此君子所以虛心而不動也。
君子之學(xué),以潤身為本。其治人應(yīng)物,皆余事也。
兌,說也。其它說皆有所害,惟朋友講習(xí),無說于此,故言其極者也。
能循天理動者,造化在我也。
學(xué)不際天人,不足以謂之學(xué)。
人必內(nèi)重,內(nèi)重則外輕。茍內(nèi)輕,必外重,好利好名,無所不至。
天下言讀書者不少,能讀書者少。若得天理真樂,何書不可讀,何堅不可破,何理不可精!
所行之路不可不寬,寬則少礙。
天主用,地主體。圣人主用,百姓主體,故日用而不知。
天使我有是之謂命,命之在我之謂性,性之在物之謂理。
劉絢問無為,對曰:「時然后言,人不厭其言。樂然后笑,人不厭其笑。義然后取,人不厭其取。此所謂無為也?!?br>
金須百煉然后精,人亦如此。
「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雖多聞,必?fù)裆贫鴱闹??!付嘁姸R之」,識,別也。雖多見,必有以別之。
鬼神者,無形而有用,其情狀可得而知也,于用則可見之矣。若人之耳目鼻口手足,草木之枝葉華實顏色,皆鬼神之所為也。福善禍淫,主之者誰邪﹖聰明正直,有之者誰邪﹖不疾而速,不行而至,任之者誰邪﹖皆鬼神之情狀也。
太羹可和,玄酒可漓,則是造化亦可和可漓也。
易地而處,則無我也。
思慮一萌,鬼神得而知之矣。故君子不可不慎獨。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