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同和(1868——1925),字用清,麻哈州高枧(原名獅山)人。現(xiàn)今的麻江縣高枧村人。
與康熙年間武狀元曹維城、光緒年間文狀元趙以炯、探花楊兆麟稱為貴州“三狀元一探花”。夏同和是清末著名書法家,他為邱逢甲故居“蟄庵”題寫的門聯(lián)“馬來西極,龍臥南洋”至今尤存潮州。遺跡除貴陽夏狀元街外,還有其故里的“狀元第”。
皇帝“親筆御點(diǎn)”夏同和戊戌科一甲一名進(jìn)士(狀元),以黃榜昭示,“大魁天下”,是貴州設(shè)建制以來僅有的兩個(gè)(一是貴陽青巖趙以炯)文狀元之一。賜狀元鼎帽、披翎、朝帶等物,授翰林院修撰職。
同和工文善書,給廣東省學(xué)政丘逢甲故居寫的“澹定”碑墨跡,《嶺南文史》攝影保存。為知交良存作的“結(jié)交最晚情獨(dú)厚,積累當(dāng)年慶自鐘”對聯(lián),為貴州省博物館收存珍藏。
為赤水縣官渡謝氏節(jié)孝坊題聯(lián):“堅(jiān)貞婺行,矜式閨圍,聽鄉(xiāng)人道路謳歌,都競傳柳絮清芬,獲灰懿訓(xùn);教友家風(fēng),并垂坊表,與世父德輝交映,口聊慰飲冰晚節(jié),臥雪仙郎?!北Wo(hù)完好。
高枧故居原有親筆寫的“狀元第”匾和“努力崇明德,隨時(shí)愛景光”楹聯(lián)。為褒狀元聲譽(yù),民國初年將同和居住過的貴陽團(tuán)井巷更名為狀元街,解放后為與曹狀元(武)街相區(qū)別,更名為夏狀元街。
主要著作良策問《答卷》、《四足歌》等被珍藏傳世。《答卷》體現(xiàn)其才華,《四足歌》則體現(xiàn)其品德,在《四足歌》中寫道:“丑婦是吾妻,休想美貌的,妖嬈的,只求她安分守己,但得過賢惠足矣;蠢子是吾兒,休想伶俐的、聰明的,只求他尊賢敬老,但得過孝順足矣;茅廬是吾居,休想華麗的、舒適的,只求它能遮風(fēng)雨,但得過避寒足矣;粗糧是吾食,休想美味的、佳肴的,只求它三餐豐盛,但得過充饑足矣?!?/p>
書法家手抄四足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