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得白,是一個彝漢雜居的小山村,隸屬師宗縣龍慶鄉(xiāng)山黑村委會。“阿得白”系彝語,意為山頂開闊之地。該村建于海拔1860米的山梁上,周圍群山連綿,秀美如畫,村中分布著四合院建筑群,是師宗古民居的重要組成部分。
聯(lián)排式四合院全景
四合院建筑群坐西南朝東北,占地面積約1580平方米,大小計46間,共5個四合院。其中,有一組4個院落相連的聯(lián)排式四合院,有一個單獨院落的四合院,位于聯(lián)排式四合院前約30米處。
四腳落地式門樓
大門兩邊殘存的“國色天香”壁畫
聯(lián)排式四合院系懸山頂穿斗式土木結(jié)構(gòu)建筑,現(xiàn)在為馮石生、馮喬發(fā)等馮氏族人居住。4個四合院建筑形式制基本一樣。正房和左右?guī)棵鎵Τ贁?shù)石檻墻外,全部用木板裝飾,山墻和后墻則是夯土墻,因阿得白一代泥土有天然石英砂等成分,所夯筑的土墻堅硬如鑄鐵,即使是直接暴露在風雨中,也多年不會倒塌。
正房外景
大門須彌座束腰上“雙鳳朝陽”浮雕
大門須彌座束腰上“雙獅滾繡球”浮雕
該四合院正房3間,前面為設廈重檐式建筑,檐柱下為覆盆底座瓜形柱礎;瓦檐擋板雕有如意云紋,檐枋通幅雕有“雙鳳朝陽”“雙龍拱壽”等吉祥圖案,其中圓形回紋鑲邊鳥形“?!薄暗摗焙汀皦邸薄跋病钡瓤套?,在師宗四合院中僅此一見,較為古雅別致。
鳥形“?!薄暗摗焙汀皦邸薄跋病笨套?/strong>
該四合院建筑群建于清宣統(tǒng)二年(1910年),由馮文英及其同胞兄弟所建。因阿得白的氣候十分適宜大煙(罌粟)生長。清末煙禁松弛,利潤豐厚,民間種植大量大煙,阿得白馮家也因此快速致富并新建了四合院。同時馮文英因有一定的文化基礎,為人直爽敢干,還被推舉當上了龍普鄉(xiāng)(今師宗縣龍慶鄉(xiāng))鄉(xiāng)長,在張明先等人的輔助下,勤心盡力做好分內(nèi)之事,為當?shù)氐纳鐣€(wěn)定做出了貢獻。
重檐式正房
右?guī)考疤炀?/strong>
四個院落倒座房旁相連通的過道走廊
另外一座四合院現(xiàn)在由馮家法及其兒子馮伍拾等人居住,在其四合院兩邊須彌座上的“海馬越浪”石刻引人注目,形態(tài)動靜結(jié)合,造型古拙凝練,“二馬”也與“馮”字結(jié)構(gòu)暗合,此構(gòu)圖在師宗石雕中亦少見,是不可多得的民間石刻藝術(shù)精品。院內(nèi)建筑形制與聯(lián)排四合院相同,較為特別的:一是窗欞,該院正房二樓正間現(xiàn)存有四扇木窗,為步步錦格心木窗,寓意事事如意、步步高升;二是木地板,正房次間還保存原有的木板鑲嵌鋪地,當?shù)厝朔Q之為“地樓”相當于今天的木地板鋪設地面,是一種高級別的民間建筑裝修樣式,能保存到現(xiàn)在亦為難得;三是石刻字,天井通往正房設須彌座垂帶五級踏跺,踏跺兩邊象眼石上雕有“?!薄暗摗焙汀皦邸薄办钡任淖?,字體隨意,極不工整,正是當時石匠文化水平的實物見;四是保護釘,正房明間木質(zhì)大門門檻上釘有許多鐵釘,為保護門檻之用,現(xiàn)在磨損得黑亮耀眼,在四合院建筑中也頗為少見。
已被改變原樣的右?guī)?/strong>
大門須彌座側(cè)面束腰“海馬越浪”圖案
象眼處雕刻“?!薄暗摗薄皦邸薄办钡捻殢涀箮ざ?/strong>
梁枋頭龍形雕刻
魚形丁頭栱
據(jù)90歲的馮家法老人講述,此院為他爺爺馮春榮建于清同治年間(1862—1874年),現(xiàn)已有150多年的歷史,當時馮家家境貧困,馮春榮和家人一邊辛勤勞動,一邊早起晚睡趕馬做生意,成為師宗、瀘西、丘北、羅平一帶較為有名的馬幫頭人。由于經(jīng)營有方,成為龍慶有名的富商。但清末云南各族人民起義不斷,商旅時時受阻,加之民國年間匪患四起,打家劫舍防不勝防,馮家多次遭劫,在1930年該四合院被丘北縣流竄到師宗的土匪合謀攻破(當時稱為江外土匪),財物被搶劫一空,馮家元氣大傷,從此失去了往日的輝煌和發(fā)展勢頭。
過道式門樓
正房大門門枕石及木門檻,門檻成凹形,上有許多保護鐵釘
檐枋上“重明鳥”形象雕刻
檐枋上高浮雕牡丹圖案
檐枋下象形丁頭栱
1952年土改時馮家被劃為地主,該四合院被沒收分給彝族阿沖一家人居住,房屋格局和構(gòu)建局部被破壞或改變。1984年馮家法以3600元的價格重新買回,作為祖屋一直居住到現(xiàn)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