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清涼山志>載:“嘉靖末,道方者,夜游至此,見神燈萬點,既出旋入。方隨入,見玉佛像,森列其中,穹窿深迥,進里許,飄然聞波濤,悚怖不能出。念觀音名,愿造像,忽見一燈,尋光得出,乃造石佛于洞口?!贬醽碛衷诙赐饨ㄋ拢∶Х鸲?,又名佛母洞?,F(xiàn)存四尊明代石雕佛像,成為該寺起源和延續(xù)的佐證。建寺至今已有近五百年的歷史了。清涼山志>
佛母洞靈跡為佛法應化世所罕有。石洞分為外洞和內(nèi)洞,大洞套著小洞,外洞闊大,洞口敞開,高約三米,寬兩米多,進深幽暗,由外而里漸漸收縮,在盡頭的洞壁有一小口通入內(nèi)洞。內(nèi)洞的構(gòu)造非常奇特,洞口距地面半米左右,扁圓狹窄,呈彎曲管狀,斜向上延伸一米左右,即進入葫蘆形狀的洞腔。這個扁圓石孔剛好能容一人爬鉆而入,洞腔里可容納五六人。內(nèi)洞有乳石和石筍,洞壁石色班駁。形狀凸凹,猶如人體五臟六腑形樣。特別是洞腔右側(cè)乳白色條紋,和人體脊椎骨、肋骨一樣形象逼真。所以入洞稱為“投佛母胎”,出洞稱為“佛母重生”。按照佛家的說法,“佛母重生”能夠洗掉以往所犯的“罪過”,獲得“新生、千佛洞的這個“佛母洞”,是佛教信徒,特別是蒙藏佛教信徒和海外佛教信徒朝拜五臺山的必到之地,不少游人也到此賞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