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妹文》
(袁枚 公元1767年)
乾隆丁亥冬,葬三妹素文于上元之羊山,而奠以文曰:
嗚呼!汝生于浙,而葬于斯,離吾鄉(xiāng)七百里矣;當(dāng)時雖觭夢幻想,寧知此為歸骨所耶?
汝以一念之貞,遇人仳離,致孤危托落,雖命之所存,天實(shí)為之;然而累汝至此者,未嘗非予之過也。予幼從先生授經(jīng),汝差肩而坐,愛聽古人節(jié)義事;一旦長成,遽躬蹈之。嗚呼!使汝不識《詩》、《書》,或未必艱貞若是。
余捉蟋蟀,汝奮臂出其間;歲寒蟲僵,同臨其穴。今予殮汝葬汝,而當(dāng)日之情形,憬然赴目。予九歲,憩書齋,汝梳雙髻,披單縑來,溫《緇衣》一章;適先生奓戶入,聞兩童子音瑯瑯然,不覺莞爾,連呼“則則”,此七月望日事也。汝在九原,當(dāng)分明記之。予弱冠粵行,汝掎裳悲慟。逾三年,予披宮錦還家,汝從東廂扶案出,一家瞠視而笑,不記語從何起,大概說長安登科、函使報(bào)信遲早云爾。凡此瑣瑣,雖為陳跡,然我一日未死,則一日不能忘。舊事填膺,思之凄梗,如影歷歷,逼取便逝。悔當(dāng)時不將嫛婗情狀,羅縷記存;然而汝已不在人間,則雖年光倒流,兒時可再,而亦無與為證印者矣。
汝之義絕高氏而歸也,堂上阿奶,仗汝扶持;家中文墨,眣汝辦治。嘗謂女流中最少明經(jīng)義、諳雅故者。汝嫂非不婉嫕,而于此微缺然。故自汝歸后,雖為汝悲,實(shí)為予喜。予又長汝四歲,或人間長者先亡,可將身后托汝;而不謂汝之先予以去也!
前年予病,汝終宵刺探,減一分則喜,增一分則憂。后雖小差,猶尚殗殜,無所娛遣;汝來床前,為說稗官野史可喜可愕之事,聊資一歡。嗚呼!今而后,吾將再病,教從何處呼汝耶?
汝之疾也,予信醫(yī)言無害,遠(yuǎn)吊揚(yáng)州;汝又慮戚吾心,阻人走報(bào);及至綿惙已極,阿奶問:“望兄歸否?”強(qiáng)應(yīng)曰:“諾?!币延柘纫蝗諌羧陙碓E,心知不祥,飛舟渡江,果予以未時還家,而汝以辰時氣絕;四支猶溫,一目未瞑,蓋猶忍死待予也。嗚呼痛哉!早知訣汝,則予豈肯遠(yuǎn)游?即游,亦尚有幾許心中言要汝知聞、共汝籌畫也。而今已矣!除吾死外,當(dāng)無見期。吾又不知何日死,可以見汝;而死后之有知無知,與得見不得見,又卒難明也。然則抱此無涯之憾,天乎人乎!而竟已乎!
汝之詩,吾已付梓;汝之女,吾已代嫁;汝之生平,吾已作傳;惟汝之窀穸,尚未謀耳。先塋在杭,江廣河深,勢難歸葬,故請母命而寧汝于斯,便祭掃也。其傍,葬汝女阿印;其下兩冢:一為阿爺侍者朱氏,一為阿兄侍者陶氏。羊山曠渺,南望原隰,西望棲霞,風(fēng)雨晨昏,羈魂有伴,當(dāng)不孤寂。所憐者,吾自戊寅年讀汝哭侄詩后,至今無男;兩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睟耳。予雖親在未敢言老,而齒危發(fā)禿,暗里自知;知在人間,尚復(fù)幾日?阿品遠(yuǎn)官河南,亦無子女,九族無可繼者。汝死我葬,我死誰埋?汝倘有靈,可能告我?
嗚呼!生前既不可想,身后又不可知;哭汝既不聞汝言,奠汝又不見汝食。紙灰飛揚(yáng),朔風(fēng)野大,阿兄歸矣,猶屢屢回頭望汝也。嗚呼哀哉!嗚呼哀哉!
白話文:
乾隆三十二年冬,葬三妹素文在上元的羊山上,并作這篇文章來致祭:
唉!你生在浙江,卻葬在此地,遠(yuǎn)離我們的故鄉(xiāng)七百里了;當(dāng)時你即使做夢、幻想,也怎會知道這里竟是你的埋骨所在呢?
你因?yàn)閳?jiān)守從一而終的貞節(jié)觀念,嫁了一個品德敗壞的丈夫而被遺棄,以致陷在孤苦落拓的境地,雖然這是命中注定,是上天的安排,然而連累你到這種地步,也未嘗不是我的過錯。我幼年時跟從老師誦讀四書五經(jīng),你同我并肩坐在一起,愛聽那些古人的節(jié)義故事;一旦長大成人,你立即親身來實(shí)踐。唉!要是你不懂得經(jīng)書,也許未必會像這樣苦守貞節(jié)。
我捉蟋蟀,你緊跟我捋袖伸臂,搶著捕捉;寒冬蟋蟀死了,你又同我一起挖穴埋葬它們。今天我收殮你的尸體,給你安葬,而當(dāng)年的種種情景,卻一一清晰地呈現(xiàn)在眼前。我九歲時,在書房里休息,你梳著兩個發(fā)髻,披了一件細(xì)絹單衣進(jìn)來,共同溫習(xí)《詩經(jīng)》中的《緇衣》一章;剛好老師開門進(jìn)來,聽到兩個孩子瑯瑯的讀書聲,不禁微笑起來,連聲“嘖嘖”稱贊。這是七月十五日的事情。你在九泉之下,一定還清楚地記得。我二十歲去廣西,你牽住我的衣裳,悲傷痛哭。過了三年,我考中進(jìn)士,衣錦還鄉(xiāng),你從東廂房扶著長桌出來,一家人瞪著眼相視而笑,記不得當(dāng)時話是從哪里說起,大概是說了些在京城考進(jìn)士的經(jīng)過情況以及報(bào)信人來得早、晚等等吧。所有這些瑣碎的事情,雖然已經(jīng)成為過去,但只要我一天不死,就一天也不能忘卻。往事堆積在我的胸中,想起來,心頭悲切得像被堵塞似的。它們像影子一樣似乎非常清晰,但真要靠近它抓住它,卻又不見了。我后悔當(dāng)時沒有把這些兒時的情狀,一條一條詳細(xì)地記錄下來;然而你已不在人間了,那么即使年光可以倒流回去,兒童時代可以重新來過,也沒有人來為它們對照證實(shí)的了。
你與高家斷絕關(guān)系后回到娘家,堂上老母,依仗你照料扶持;家中的文書事務(wù),期待你去辦理。我曾經(jīng)以為婦女中很少明白經(jīng)書的意義、熟識古代文物典故的人。你嫂嫂并非不夠溫柔和順,但在這方面稍有不足。所以自從你回家后,雖然我為你而悲傷,對我自己來說卻很高興。我又比你年長四歲,或許像世間通常那樣年長的先死,那就可以將身后之事托付給你;卻沒有想到你比我先離開人世!
前些年我生了病,你整夜都在打聽、探望病情,減輕一分就高興,加重一分就擔(dān)憂。后來雖然我的病情稍有好轉(zhuǎn),但仍半臥半起,感到?jīng)]有什么好取樂消遣;你來到我的床前,講一些稗官野史中使人好笑和使人驚奇的故事,給我?guī)硪恍g樂。唉!自今以后,我如果再有病痛,教我從哪里去呼喚你呢?
你的病,我相信醫(yī)師的話以為不要緊,所以才遠(yuǎn)游去揚(yáng)州。你又怕我心中憂慮,不讓別人來給我報(bào)信。直到病已垂危時,母親問你:“盼望哥哥回來嗎?”,你才勉強(qiáng)答應(yīng)說:“好?!本驮谀闼狼耙蝗眨乙褖粢娔銇碓E別,心知這是不吉祥的,急忙飛舟渡江趕回家。果然,我于未時到家,而你已在辰時停止了呼吸,四肢尚有余溫,一只眼睛還未閉緊,大概你還在忍受著臨死的痛苦等待我回來吧。唉!痛心??!早知要和你訣別,那我怎么肯離家遠(yuǎn)游呢?即使出外,也還有多少心里話要讓你知道、同你一起商量安排?。∪缃裢炅?,除非我死,否則就沒有相見的日期。可我又不知道哪一天死,才可以見到你;而死后究竟有知覺還是沒有知覺,以及能相見還是不能相見,終究是難以明白的??!如果如此,那么我將終身抱著這無窮的遺恨,天??!人啊!竟然這樣完了嗎!
你的詩,我已經(jīng)付印了;你的女兒,我已替你嫁了出去;你的生平,我已寫了傳記;只有你的墓穴,還沒有安排好。我家祖先的墳?zāi)乖诤贾?,但是江廣河深,勢難將你歸葬到祖墳,所以請示母親的意見而把你安葬在這里,以便于祭奠掃墓。在你的墓傍,葬著你的女兒阿印,在下面還有兩個墳?zāi)?,一個是父親的侍妾朱氏,一個是我的侍妾陶氏。羊山空曠遼闊,朝南是一片寬廣的平地,西望面向著棲霞山;風(fēng)風(fēng)雨雨,清晨黃昏,你這個羈留在異鄉(xiāng)的精魂有了伴侶,當(dāng)不致于感到孤獨(dú)寂寞。可憐的是,我自從戊寅年讀了你寫的哭侄詩后,至今沒有兒子;兩個牙牙學(xué)語的女兒,在你死后出生,才只有一周歲。我雖因母親健全而不敢說自己老,但齒牙搖動,頭發(fā)已禿,自己心里知道,在這人世間尚能活幾天?阿品弟遠(yuǎn)在河南為官,也沒有子女,我家九族之內(nèi)沒有可以傳宗接代的人。你死有我安葬,我死后由誰來埋葬呢?你如果死后有靈的話,能不能告訴我?
唉!生前的事既不堪想,死后的事又不可知;哭你既聽不到你回話,祭你又看不到你來享食。紙錢的灰燼飛揚(yáng)著,北風(fēng)在曠野里顯得更猛,我回去了,但又連連回過頭來看你。唉,真悲痛啊!唉,真悲痛??!
《祭妹文》作者介紹
袁枚,生于公元1716年(康熙五十五年)3月25日,卒于公元1798年1月3日,字子才,號簡齋,晚年自號倉山居士、隨園主人、隨園老人,錢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浙江慈溪。清朝乾嘉時期杰出的詩人、散文家、文學(xué)批評家和美食家。
袁枚倡導(dǎo)“性靈說”,與趙翼、蔣士銓合稱為“乾嘉三大家”(或江右三大家),又與趙翼、張問陶并稱“性靈派三大家”,為“清代駢文八大家”之一。文筆與大學(xué)士直隸紀(jì)昀齊名,時稱“南袁北紀(jì)”。
袁枚少有才名,擅長寫詩文。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24歲的袁枚參加朝廷科考,二甲第五名中進(jìn)士,朝考得大司寇(刑部尚書)尹繼善相助,選中翰林院庶吉士。
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袁枚外調(diào)做官,曾任沭陽、江寧、上元等地知縣,推行法制,不避權(quán)貴,頗有政績,很得當(dāng)時總督尹繼善的賞識。
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父親去世,袁枚辭官養(yǎng)母,在江寧(今南京)購置隋氏廢園,改名“隨園”,筑室定居,世稱隨園先生。
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詔求遺書,袁枚將所藏書傳抄罕見者皆獻(xiàn)于清廷,并作有《散書記》以紀(jì)。藏書印有“道素之門”、“百石山房”、“華里神仙”、“錢塘蘇小是鄉(xiāng)親”、“此間樂”、“子才一閱”、“隨園珍藏圖書”、“小倉山房藏書之印”等。
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73歲的袁枚,受沭陽知名人士呂嶧亭的邀請,又到沭陽作客,沭陽各界,一部分人曾趨前30里迎接。袁枚面對如此擁戴他的民眾,寫下了情意真摯的《重到沭陽圖記》。
嘉慶二年十一月十七日(公元1798年1月3日),袁枚去世,享年82歲,去世后葬在南京百步坡。
袁枚撰隨園三十六種三十五卷:
文集:《小倉山房詩文集》、《隨園詩話》16卷及《補(bǔ)遺》10卷、《隨園食單》、散文 、尺牘等30余種;
筆記小說:《子不語》(又名《新齊諧》)24卷及《續(xù)子不語》10卷;
散文:《祭妹文》、《峽江寺飛泉亭記》、《黃生借書說》、《所好軒記》等;
駢文:《與蔣苕生書》、《重修于忠肅廟碑》等;
手札:《致尤蔭手札》;書法靈動清雅,不事雕琢,自然閑適,正合于袁枚“性靈”之主張。雖法度稍欠,然才情橫溢,亦為佳構(gòu)。
袁枚是個重視生活情趣的人,他愛金陵靈秀之氣,在他任江寧縣令時,在江寧小倉山下以三百金購得隨園。隨園舊為織造園(或?yàn)椴苎┣酃P下的大觀園),荒廢已久,袁枚購得后,加以整治,由于是“隨其豐殺繁瘠,就勢取景?!?/strong>
六十五歲以后,袁枚開始喜歡上了游山玩水,游遍名山大川,浙江的天臺、雁蕩、四明、雪竇等山,安徽游過黃山,江西廬山,廣東、廣西、湖南、福建等地,喜愛品茶的他自然也會嘗遍各地名茶,并且將它一一記載下來。此外還寫下許多茶詩,可看出他對茶的鐘愛程度。
袁枚認(rèn)為,除了有好茶必須收藏得法才能保存長久,而要泡出一壺好茶,除了要有好的泉水之外,對于火候的控制亦是一門極重要的學(xué)問。他以為要泡出好茶,需先有好水,在此他再度推崇武夷山所產(chǎn)的茶為天下第一。
袁枚不愿在官場上爭逐名利,遂能依自己的方式生活,無羈無絆,優(yōu)游自在,故而能活到八十二歲高壽。有意思的是,雖然自身不愿涉及官場,但是袁枚卻有著獨(dú)到的政治眼光。曾經(jīng)在和珅、和琳兄弟年幼的時候,寫過這樣一句對兩兄弟的評判“擎天兼捧日,兄弟各平分?!焙竺娴氖聦?shí)證明,之后,和珅之后成為乾隆皇帝身邊第一紅人,和琳則成為著名將領(lǐng),官至一等公爵。
袁枚在 《隨園詩話》 、 《子不語》 、 《續(xù)子不語》 中,一再談及龍陽之美,心向往焉。因?yàn)樗擦治娜?、風(fēng)流俊雅的身世姿容,投懷送抱者頗多。 對于他人的質(zhì)疑、腹誹,袁枚不以為意。
袁枚作官后,以薪俸易書,積至40萬卷,筑藏書樓“小倉山房”、“所好軒”。
袁枚年輕時就喜歡追求山林之樂,但由于遵循“父母在,不遠(yuǎn)游”的信條,一直到他67歲服喪完畢后,才開始了盡情游歷山水的旅行。這一年,他游歷了天臺山、雁蕩山、黃龍山等名山。68歲時,袁枚游歷了黃山。69歲,他跑得更遠(yuǎn),正月出發(fā),臘月底才回家,從江西廬山一路游玩到了廣東羅浮山、丹霞山,又到了廣西桂林,之后經(jīng)永州回返,順路游衡山。71歲去武夷山,73歲游江蘇沭陽,77歲二游天臺山,79歲三游天臺山,80歲又出游吳越之間,即便是81歲還出游吳江……要知道,舊時交通不便,以袁枚這么大的年紀(jì),能夠承受舟車勞頓、跋山涉水之苦而興致不減,如此頻繁、長時間的出游,其身體狀況之佳、精力之矍鑠可見一斑,難怪當(dāng)時便有人稱贊他“八十精神勝少年,登山足健踏云煙”。
《祭妹文》作品介紹
《祭妹文》是清代文學(xué)家袁枚的一篇散文,是中國古代文學(xué)史上哀祭散文的珍品。
袁枚三妹袁素文,名機(jī),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年)郁郁病死。袁枚與三妹骨肉情深,三妹去世,作多篇詩文紀(jì)念之。這篇祭文作于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冬,在其妹去世后八年。
袁枚是“性靈說”的倡導(dǎo)者,主張為文要有“真情”。其文別具特色,善于描寫景物,敘事記人。
祭文通常有固定的格式,其內(nèi)容和形式都容易公式化,為后人傳誦的不多。但袁枚的《祭妹文》卻不拘格式,寫得情真意切,生動感人,為后人傳誦。
袁素文名機(jī),素文是她的字,清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生。她容貌出眾,是袁家姐妹中長得最漂亮端莊的。袁素文又“幼好讀書”,針線旁邊常放著書卷,因此很會作詩。在她未滿一周歲時,其父曾仗義救助亡友衡陽縣令高清的妻兒,為高清平反了其生前一起因庫虧而入獄的冤案。高清的胞弟高八為此感激涕零,表示自己即將出生的孩子若系男兒,就與袁素文婚配,以示報(bào)答袁家大恩。不久高八生了個兒子,于是送來金鎖作為聘禮,這場指腹婚事就這樣正式確定下來??墒钱?dāng)雙方成年后,男方卻只字不提嫁娶之事,直到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袁素文二十三歲時,高八突然捎來書信說,因?yàn)閮鹤佑胁〔灰私Y(jié)婚,希望解除婚約。由于袁素文自幼深受封建禮教毒害,所以聽到男方要解除婚約,就手持金鎖哭泣不止,終日絕食。不久高八病死,高清的兒子高繼祖特來說明真相,原來高八之子高繹祖并非有病,而是“有禽獸行”,并且屢教不改,其父怕以怨報(bào)德,才托言兒子有病解約??墒窃匚臑榱斯淌嘏f禮教的“一念之貞”,竟不顧日后痛苦,仍堅(jiān)持嫁給高八之子,一時被譽(yù)為所謂“貞婦”。
袁家家境雖然一般,但因?yàn)榧覍W(xué)淵源,注重讀書,請了教師在家指導(dǎo)袁枚,對待女兒也一樣,所以素文自幼隨哥哥上課。她很喜愛讀書,針線旁邊常放著書卷,很會作詩,琴棋書畫也樣樣精通。她容貌出眾,是袁家姐妹中長得最漂亮端莊的;尤其是她的脾性溫柔,待人賢淑有禮,是出名的淑女。
二十五歲時,才貌雙全的素文嫁到了如皋高家?;楹?,素文孝敬公婆,深得公婆喜愛。可是高八之子繹祖,個頭矮小,駝背斜眼,長相十分丑陋,而且品行極為惡劣。他性情暴戾,行為輕佻,整天吃喝嫖賭,無所不為。他看到書卷就發(fā)怒,把她的詩稿燒毀,不準(zhǔn)妻子讀書和做針線,袁素文從此不再敢作詩,也不敢縫紉。他為了外出嫖妓,賣盡家產(chǎn)后又向袁素文逼索嫁妝,不答應(yīng)就拳打腳踢,有時還用火燒灼袁素文,婆婆前來救護(hù),他連母親一起毆打,甚至把他母親的牙齒都打下來了。就這樣的虐待,素文還是一一忍受下來,在高家委曲求全,恪守婦道。后來,高繹祖聚賭輸了很多錢,竟要賣掉袁素文抵債。她被逼無奈,逃到尼姑庵,看到無路可走了,才請人通知了娘家。袁父接到書信,心痛欲裂,當(dāng)即趕到如皋告到官府,判決離婚后,他把女兒和她的女兒阿印領(lǐng)回了杭州老家。那年素文二十九歲,結(jié)婚才不過四年。
袁素文回到娘家以后,一方面悉心侍奉父母兄長,另一方面還惦念著婆母,經(jīng)常寄贈衣食問安。三年后袁枚定居南京隨園,素文也隨著全家一起遷徙。由于婚姻極不美滿,心靈上受到的創(chuàng)傷,她除了讀書作詩自我安慰外,終日都悶悶不樂,生了病也不愿求醫(yī),終于在公元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病死,年僅39歲。
袁素文這位賢淑的才女,由于受封建禮教毒害太深,所以導(dǎo)致了這場催人下淚的婚姻悲劇。她從“淑女”到“賢婦”,結(jié)果卻差一點(diǎn)成了被賣掉的“棄婦”,并因此過早離開人世,這是與她自幼深受封建禮教的教育是分不開的。袁枚作為她的兄長,也看出了這一點(diǎn)。他在《祭妹文》中無可奈何的嘆息,正是一種既沉痛又委婉的控訴。 袁素文留在人間的,除了一個悲婉的故事,還有就是一本著作《素文女子遺稿》。
《祭妹文》構(gòu)思精巧,別巨匠心,按照時間的先后順序,從素文墓地入筆到病根禍源的交代,從野外同捉蟋蟀到書齋共讀詩經(jīng),從胞妹送哥眼淚流到把盞喜迎兄長歸,從離家出嫁到中道歸返,從侍奉母親以示其德到關(guān)愛長兄以顯其情,從素文之死到后事料理,情節(jié)層層推進(jìn),感情波起浪涌,敘事歷歷可見,抒情句句見心,文情并茂,渾然一體。
《祭妹文》起筆交待亡妹所葬之地、祭奠時間,祭者身份等,緊接著“嗚呼”一轉(zhuǎn),直呼亡妹,為全文奠定了凄切哀婉的悲愴基調(diào)。接著,簡潔敘述妹妹的死因,素文早亡其根源是少年時常聽先生授經(jīng),說明是封建詩書的腐朽觀念侵害了素文,使她飽受苦難,英年早逝。
接下來,作者追憶與素文共度的難忘時光。童年相伴讀書,溫馨之情溢于言表。其描述真實(shí)生動,一個天真活潑善良的孩童突現(xiàn)于眼前。這原本不為奇,妙就妙在作者把追憶與現(xiàn)實(shí)聯(lián)系起來,當(dāng)年兄妹同葬蟋蟀,后來孤兄獨(dú)葬亡妹,物換星移,昨是今非,讓作者潸然淚下。年長些時,袁枚遠(yuǎn)行廣西,妹妹不忍哥哥分離,掎裳拽衣,放聲大哭。當(dāng)年有妹送兄行,后來唯獨(dú)兄送妹歸,令作者十分傷痛。袁枚考中進(jìn)士,衣錦還家,妹妹驚喜萬分,扶案而出,家人瞠視而笑。妹妹為哥哥中考得官而欣喜之情,和盤托出,手足之情可見一斑。往日種種瑣事,歷歷如在作者眼前。
隨后,記妹妹歸返母家的種種情形:服侍母親;治辦文墨;袁枚染病在床,妹妹終宵刺探,還想方設(shè)法讓哥哥高興,兄妹感情深厚。
而后,記妹妹病危和亡逝的情況。素文病入膏肓,大限將至,但不讓人給哥哥報(bào)信,以寬兄長之心。忍死待兄歸,然而終等不及哥哥歸來含憾而終,死不瞑目。袁枚已預(yù)感不祥,急趕歸家,在妹妹逝去幾小時后才趕到家中,其時素文四肢尚溫,卻未能與妹妹說上一句心中話,只怪自己輕信醫(yī)言,遠(yuǎn)吊揚(yáng)州,自責(zé)之情溢于言表。
最后,簡述妹妹亡后料理事宜,對妹妹的懷念和摯愛之情表達(dá)得淋漓盡致。
袁枚將整篇文章寫得有靈性又不事雕琢,在回憶童年與妹妹同度的瑣事時,信手拈來,清靈雋妙;悲悼親人的遽然長逝時,又字字璣珠,句句血淚,真摯動人,感人肺腑。他在敘事中寄寓哀痛,行文中飽含真情,同時還穿插些許景物描繪,從而使痛惜、哀傷、悔恨、無可奈何之情有機(jī)地揉和在一起,具有很強(qiáng)的藝術(shù)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