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花,自古以來就是一大美事。古人有很多賞花的講究,比如如何觀“色”?如何聞“香”?如何品“姿”?如何賞“韻”?此外,還有專門的《花歷》,記載不同月份看哪些不同的花……
-----
-----
古人賞花首先是看花的色。玫瑰的紅,菊花的黃,玉蘭的白……無不令人賞心悅目,古人稱之為“養(yǎng)眼”。
花之最美色是“國色”。什么花色配稱“國色”?唐代詩人劉禹錫認為:“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jié)動京城?!?“國色”的代表色是紅色。當年,隋煬帝楊廣“辟地二百里為西苑”,向全國詔獻花卉。據(jù)唐佚名筆記《海山記》:“易州進二十四相牡丹:赭紅、赭木、坯紅、淺紅、飛來紅……”大多是紅牡丹。但古人所欣賞的紅色并非純紅,而以粉中帶紅為佳, “粉紅”色系中,又以“桃紅”為古人最愛。
桃紅與柳綠,是最富美感的兩種色彩。中國人喜歡桃紅是有歷史的,先秦人即尤愛此色?!对娊?jīng)·周南》中的《桃夭》詩篇首即稱:“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古人為何喜桃紅?清代李漁在《閑情偶寄》中這樣說:“桃之未經(jīng)接者,其色極嬌,酷似美人之面,所謂‘桃腮’ ‘桃靨’者,皆指天然未接之桃?!背颂一?,古人還喜歡粉紅系列中的“杏紅” “梅紅”。北宋詩人林逋《杏花》詩稱:“蓓蕾枝梢血點干,粉紅腮頰露春寒。”
-----
-----
花之美在乎“色”,亦在乎“香”,所謂的“國色天香”,缺一不可。古人看重花香,與“香氣養(yǎng)性”的觀念有關。古人對香頗有講究,分出“養(yǎng)口” “養(yǎng)鼻” “養(yǎng)目”等不同類別,花香屬于“養(yǎng)鼻”類。
春有梅香,夏有荷香,秋有桂香,冬有瑞香……花之香至極品,則稱為“天香”,與生俱來,美如天然。牡丹香、梅香、桂香等花香,都曾被稱作“天香”。如唐中書舍人李正封的名句“天香夜染衣,國色朝酣酒”,寫的是牡丹花香;唐詩人宋之問詩句“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飄”,寫的是桂花香。瑞花與牡丹一樣,也是古人眼里的吉祥花。瑞花很香,一盆在屋,滿室生香。但古代文人最推崇的花香是蘭花之香。明代張謙德《瓶花譜·品花》中,將花卉分成九品,其中第一品有9種,蘭花為一品之首,后面依次為牡丹、梅、細葉菊、水仙、滇茶、瑞香、菖陽。蘭花香在北宋時稱為“香祖”,宋陶谷《清異錄·草木門》 “香祖”條稱:“蘭雖吐一花,室中亦馥郁襲人,彌旬不歇,故江南人以蘭為‘香祖’?!笨鬃釉谧鳌垛⑻m操》時認為,蘭香“當為王者香”。先秦人還封之為“國香”, 《左傳·宣公三年》即稱:“以蘭有國香,人服媚之如是?!睘槭裁垂湃诉@么推崇蘭花香?其妙在于“蘭香不可近聞”,香氣幽幽,故古人稱之為“幽香”。
-----
-----
賞花除了色與香,還要看花之姿態(tài),用清朝畫家松年的觀點來說,叫“花以勢為第一”?;ㄗ伺c花色一樣,可以“養(yǎng)眼”,所以古人賞玩花木無不看重姿態(tài)造型。美的花姿可以彌補晚開的遺憾。明陳道復《題秋海棠》詩句即稱:“翠葉紛披花滿枝,風前裊裊學低垂。墻根昨日開無數(shù),誰說秋來少艷姿?!?/p>
花姿有橫、斜、曲、直、垂、懸之分,各有特長:橫姿恬靜,斜姿豪放,曲姿婉約,直姿莊重,垂姿輕柔,懸姿飄逸。各種花姿,在盛開時節(jié)競風流,即如五代文人徐鉉在《柳枝詞十首》所說,“新春花柳競芳姿”,但徐鉉本人“偏愛垂楊拂地枝”?;ǖ男弊饲鷦菟坪醺芄湃诵蕾p,而這種姿態(tài)以梅姿最為典型。自稱“梅妻鶴子”的北宋詩人林逋對梅花的色、香、姿都有獨到觀察。他在《山園小梅》詩中稱:“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笔栌皺M斜,暗香浮動,此情此景,真是醉了。
明清以來,人們尤其喜歡斜姿曲勢的梅花,據(jù)清龔自珍《病梅館記》文,當年江浙人的賞梅觀是:“梅以曲為美,直則無姿;以欹為美,正則無景;以疏為美,密則無態(tài)?!睘榇耍ń骋绊狡湔?,養(yǎng)其旁條;刪其密,夭其稚枝;鋤其直,遏其生氣”。龔自珍認為這樣是“病梅”,但從中透露出了古人對花姿的講究。
-----
-----
古人認為, “不清花韻,難入高雅之境?!被嵖梢浴梆B(yǎng)心” “怡神”。雖看不見,摸不著,但能感覺到。其實,花韻即花之品質(zhì),欣賞花韻,就是看花之內(nèi)涵。
常見花卉之韻,古人都有說法:梅標清骨,桃有羞靨,李謝濃妝,杏嬌疏雨,菊傲嚴霜,蘭挺幽芳;水仙冰肌玉骨,牡丹國色天香,丹桂飄香月窟,百合如意安康……牡丹在南北朝已成觀賞名花,到隋唐時更成為“花王”,其“國色天香”之譽即始于唐朝。因為牡丹雍容華貴,又有“富貴花”之別稱,南宋周敦頤《愛蓮說》中稱:“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蹦档るm貴,但古人最推崇的花韻卻是蘭花之韻。蘭韻高潔,是典雅的象征,先秦時孔子即喻蘭花為“君子”,后人將其與梅、竹、菊一起,并稱為“四君子”。這四種花都有高潔傲世,不畏風霜嚴寒的一面,其韻味也正在于此。蘭花之韻潔雅脫俗,古人往往將其與女性氣質(zhì)相提并論,或喻蘭為“美人”,如北宋蘇東坡《題楊次公春蘭》稱:“春蘭如美人,不采羞自獻。時聞風露香,蓬艾深不見。”或喻為“妙姬” “麗人”,如南朝宋鮑照《蕪城賦》稱:“東都妙姬,南國麗人,蕙質(zhì)蘭心,玉貌絳唇?!?/p>
除觀色、聞香、賞姿、品韻之外,古人賞花還講究時令,即什么季節(jié)看什么花。袁宏道在《瓶史·清賞》中稱:“夫賞花有地有時”。不同月份看不同的花,有專門的《花歷》(花月令)可查。明程編《花歷》稱:“入春為梅,為海棠;夏為牡丹,為芍藥,為石榴;秋為木樨,為蓮、菊,冬為臘梅?!背嘶ㄆ?,賞花還要選擇“良辰”,有良辰才有“美景”。同一種花卉在不同的時間段欣賞,所得感受完全不同。如踏雪尋梅, “雪襯花妍”,別具神韻;披雨訪園, “梨花帶雨”,更有味道。而且,賞花的地點也要選好,勝地不一定有勝景。如看桃花,清人李漁便認為不應去名園:“惟鄉(xiāng)村和籬落之間,牧童樵叟所居之地,能富有之。”李漁建議:“欲看桃花者,必策蹇郊行,聽其所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