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棗的營養(yǎng)價值很高,也具有藥用價值。酸棗作為食品,較為普遍。
【主治】1.膽風沉星(膽風毒氣,虛實不調,昏沉多睡)。用酸棗仁一兩(生用)、蠟茶二兩,以生姜汁涂炙微焦為散。每取二錢,加水七分煎至六分,溫服。
學名:龍葵(lóng kuí)
別名:燕莜、莜莜、地泡子、地戎草、耳墜菜、飛天龍、狗鈕子、黑姑娘、黑茄、黑茄子、黑星星、星星、天天、后紅子、救兒草、苦菜、苦葵、老鴉酸漿草、老鴉眼睛草、龍葵草、七???、山海椒、山辣椒、熟端、水苦菜、水茄、酸漿草、天泡草、天泡果、天茄菜、天茄苗兒、天茄子、天天茄、烏疔草、烏歸菜、野海椒、野辣椒、野辣角、野葡萄、野茄菜、野茄子、野傘子,白花菜,千千子。
【功效與作用】清熱,解毒,活血,消腫。治疔瘡,癰腫,丹毒,跌打扭傷,慢性氣管炎,急性腎炎。用于瘡癰腫毒、皮膚濕疹、小便不利、老年性慢性氣管炎、白帶過多、前列腺炎、痢疾。
學名:菟絲子
別名:豆寄生、無根草、黃絲、金黃絲子、馬冷絲、巴錢天、黃鱔藤、菟兒絲、菟絲實、吐絲子、無娘藤米米、黃藤子、龍須子、蘿絲子、黃網子、黃蘿子、豆須子、纏龍子、黃絲子。
菟絲子味辛、甘,性微溫;歸肝、腎、脾經;氣和性緩,能浮能沉。
具有補腎益精,養(yǎng)肝明目,健脾固胎。
【主治】腰痛耳鳴,陽痿遺精,消渴,不育,遺尿失禁,淋濁帶下,頭目昏暗,食少泄瀉,胎動不安。
學名:刺莧(cì xiàn)
別名:簕莧菜、野莧菜、土莧菜、豬母菜、野勒莧、刺刺草、野刺莧萊、酸酸莧、刺莧菜。
【功效主治】清熱解毒;利尿;止痛;解毒消腫;清肝明目;散風止癢;殺蟲療傷;治痢疾;目赤;乳癰;痔瘡;胃出血;便血;痔血;膽囊炎;膽石癥;濕熱泄瀉;帶下;小便澀痛;咽喉腫痛;濕疹;癰腫;牙齦糜爛;蛇咬傷等。
學名:藜(lí)
別名:萊(《詩經》),厘、蔓華(《爾雅》),蒙華(《爾雅》郭璞注),鶴頂草(《土宿本草》),紅落藜、舜芒谷(《救荒本草》),紅心灰藋(《庚辛玉冊》),落藜、胭脂菜(《綱目》),飛揚草(《廣州植物志》),灰莧菜(《四川中藥志》),灰藜、灰蓼頭草(《上海常用中草藥》),灰藜、灰菜、灰條(《中國沙漠地區(qū)藥用植物》)
【功能主治】
清熱,利濕,殺蟲。治痢疾,腹瀉,濕瘡癢疹,毒蟲咬傷。
學名:馬齒莧
別名:又稱長壽菜、馬齒菜、馬蛇子菜、螞蚱菜、馬舌菜、馬齒草、馬齒龍、酸莧、地馬菜、五行草(馬齒莧葉形同馬齒,對稱生長,莖柔軟鋪地,葉青,梗紅,花黃,根 白,籽黑,所以又叫"五行草")、長命菜、安樂菜、馬莧菜、五色莧、五方草、酸米菜、瓜子菜、瓜仁菜、螞蟻菜、指甲菜、豬母草、豬馬菜、醬板菜、醬板豆草 和馬馬菜等。
肥厚多汁,無毛,高10~30cm。生于田野路邊及庭園廢墟等向陽處。國內各地均有分布。該種為藥食兩用植物。全草供藥用,有清熱利濕、解毒消腫、消炎、止渴、利尿作用;種子明目。
學名:益母草(yì mǔ cǎo)
別名:益母蒿、益母艾、紅花艾、坤草、茺蔚、三角胡麻、四楞子棵野麻、甜麻萿(山東方言).九塔花、山麻和九節(jié)草。
益母草的功效:
活血調經,利尿消腫。用于月經不調,痛經,經閉,惡露不盡,水腫尿少;急性腎炎水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