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銅為主要成分的金屬鏡的制作,以前在近東及南歐的古代文化諸國盛行,在希臘就有具特色的有柄古鏡的存在。但在制作以及花紋雕鏤的精縝上,我國出土的秦漢銅鏡,在世界古鏡中可以說是無與比倫的。
我國宋代宣和的《博古圖錄》,卷末就收有漢唐鏡遺品,清代的《西清古鑒》也多載古鏡。此外更有錢氏的《浣花拜石軒鏡銘集錄》、瞿氏的《百鏡軒鏡錄》、梁氏的《藤花亭鏡譜》、陳氏的《簠齋藏鏡錄》等,后者在金石學上已在研究中達到很精細的地步。
據(jù)史籍所載,我國范銅刻金之術,可推至黃帝時代。據(jù)說黃帝晚年嘗巡視國內,在開封附近的首山發(fā)現(xiàn)銅礦,于是采而鑄三寶鼎于荊山之陽,以象天地人三者,是為銅器鑄造之發(fā)端,同時又鑄鐘鑄鏡,因此銅鏡的起源,又云肇始自黃帝。
我國歷史上的夏、商、周時代,進入了劃時代的青銅文化時期。三代時我國工藝美術制作已甚發(fā)達?!蹲髠鳌吩疲骸拔粝闹械乱?,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為之備,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澤,魑魅魍魎,莫能逢之。”夏時所鑄銅器,現(xiàn)代雖無遺物可征,但當時金工之技術,應已發(fā)達成熟。商代為我國青銅鑄造的繁榮期,無論器型、紋飾和制作工藝都有了高度發(fā)展。周繼商而續(xù)有發(fā)展,將商時之六工(土、金、石、木、獸、革)演為八材(珠、象、玉、石、木、金、革、羽),各以其技以充國用。而冶金之工又分為筑、冶、鳧、 、段、挑六門,設有專司。又據(jù)《周禮?考工記》:“凡鑄金之狀,金與錫黑濁之氣竭,黃白次之,黃白之氣竭,青白次之,青白之氣竭,青氣次之,然后可鑄也?!逼涔に嚢l(fā)達可以想見。
我國的青銅鑄造工藝,一直延續(xù)到戰(zhàn)國秦漢,熔鐵技術發(fā)明后,銅器的制作和應用才漸漸為鐵器所代替。但作為社會重要日用品的鏡鑒的制作,此時卻出現(xiàn)了興盛繁榮。
銅在古代是珍貴物品,古籍中統(tǒng)稱曰金。所謂赤金,也就是紅銅。至于黃金白銀,大多是鑲嵌在紅銅器的表面,以為裝飾。商周時代的銅,已不是純銅,里面的成分有銀也有錫,所以也叫合金。因為是好多金屬混和起來的,所以就叫同。一直到了后來,才把同字加上金字旁作銅,用以說明它是金屬品。
古時以銅鑄鑒,鑒本是盛水的大盆,后來鏡鑒通用?!吨芏Y》:“以鑒取明水于月?!薄肚f子?則陽篇》:“生而美者,人與之鑒,不告則不知其美于人也?!惫疏b就是水鏡(見《禮經(jīng)》),鏡才是指的金屬鏡(見《莊子》、《韓非子》等書)。又在《淮南子》“修務訓”上說:“明鏡之始,上型蠓然,未見形容,及其粉以玄錫,摩以百旃,鬢眉微毫,可得而察?!庇钟谢痃R,叫燧,是一凹面鏡,可以放在日光下取火。
這鏡鑒便是用合金制作的。雖然主要的成分是銅,但里面卻大量混有銀和錫的成分,有的也含有鋅和鉛的成分。所以古代的銅器,若是埋在干燥的高原或低灌的濕地時,日久年遠,便受到土中硝石鹵沙不同侵襲的影響,微行分解,出土的銅器便朱碧入骨,斑駁陸離,甚至瑩潤如碧玉翡翠了。
在古鏡銘文中,有好些句子曾說到鏡鑒制作的本質成分。如:
“湅冶銀錫清而明”“湅冶銀錫去其滓”
“漢有善銅出丹陽”“新有名銅出丹陽”
“兼以銀錫清具明”“造作明鏡百湅正銅”
“湅冶鉛華清而明”“湅冶同華清而明”
“清冶銅華以為鏡”“青銅為鏡見其神”
“鎔金琢玉” “永鑄青銅”
“銅出徐州” “合湅白黃”
從這些銘文中,可以看出許多金屬的名子。制作鏡鑒的合金,便也就是銀、錫、鉛、銅、黃金、白金等金屬的混合。漢《食貨志》云:“金有三等,黃金為上,白金為中,赤金為下。”注:孟康曰:“赤金丹陽銅也?!惫耪呓疱a半為鑒燧之劑。又雜錄云:“雜銅金銀為之?!敝軙r所鑄銅器,銅和錫混合的比例略見于《考工記》中?!犊脊び洝肥恰吨軐m》中的篇名,是當時講究飾材辨器的書。書中說金有六齊,其中錫的成分,各有不同。所說的齊,便是劑字的借用。從六分之一到金錫各半,就叫六齊之金。六齊的金,因著制作種種器物,分別有不同成分如下:
六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鐘鼎之齊,用它制作鐘鼎鉦量祭器等物;
五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斧斤之齊。用它制斧斤;
四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戈戟之齊。用它制造戈首及三鋒戟;
三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大刃之齊。用它制作刀劍和農民的鋤刃;
五分其金而錫居二,謂之削殺矢之齊。用于戰(zhàn)陣田獵,其刃下廣上狹;
金錫各半謂之鑒燧之齊。(鑒就是平面鏡子,燧就是凹面鏡子,置于日中可以取火。)
可知制作鏡鑒的金,是銅錫各半,但其中又說有金、銀、鉛、鋅等等成分,所以制成的鏡鑒,經(jīng)過磨拭,其色潔白,而回光力又甚強。近世日本的小松、山內兩博士,為了研究鏡鑒的制作成分,曾用科學的方法,把我國秦漢鏡鑒銅的本質,經(jīng)過化驗,作了詳細的分析和記錄。不但對于古鏡的質地成分有了明確的了解,在年代上,也因了合金成分的不同,作了清晰的劃分。
我國最早的古鏡是戰(zhàn)國鏡,舊稱秦鏡。秦鏡這一名稱的來源,系見于《西京雜記》。其中在“漢高祖初入咸陽宮,周行府庫”之條所載記事,從“秦鏡防奸”著聞?!恫┕艌D錄》卷三十,在唐饕餮鏡鑒內,載有“重圈蟠螭鏡”。瑞典人(O.kaHbock)研究說,“此等鏡多出于戰(zhàn)國的楚都,淮河流域頗多”,始引起了人們的注意,開始了進一步對秦鏡的探討。
近三十年來,在地下挖掘中,從淮河流域發(fā)現(xiàn)了“淮泗鏡”,又名“淮式鏡”。1924年在浙江出土漢西王母鏡,因此知道鏡子南方也很多。1933—1937年在長沙發(fā)掘出鏡子近千面,花紋非常繁復,以后便把淮式鏡改稱“楚鏡”。楚鏡一般是翻邊,平邊的也有,可能是北方系統(tǒng),平邊的一般都是河南發(fā)掘出來的。制作精薄,代表了青銅器末期的高度藝術成就。
據(jù)梅原末治在《泉屋清賞》中的記錄,又據(jù)日本東方文化學院京都研究所研究報告《漢以前的古鏡的研究》來細細審究秦鏡,有如下種種紋飾:
1、純地紋鏡——主要的是中輪滿布四方連續(xù)的回紋或雷紋、渦紋圖案,有的中輪也有四乳,有的近鼻處是矩形。
2、饕餮紋鏡——中輪以饕餮作圖案,作兩饕餮獸首相向相背狀。又有饕餮紋方鏡。
3、盤螭紋鏡——中輪作盤螭圖案,盤結夭矯,頗有薄肉透雕的風趣,花紋密致均勻。
4、連弧紋鏡——皆作連弧紋,如葵花形,無其他紋飾。又有一種滿地更鋪細花紋,如雷紋、渦紋以及花枝等。也有有釘有乳的。
5、連弧彩紋鏡——在連弧紋地上,作各種色彩紋樣的描畫,斑斕陸麗,是秦鏡中少見的珍品。
6、變樣羽狀獸紋地丁字鏡——近鼻多矩形,近外輪處四出或五出斜丁字如“ ”,又滿鋪變樣羽紋地,或間以寶相花枝。
7、其他紋鏡——除以上所見者外,又有菱紋鏡、菱紋方鏡等。又有的僅弧紋帶二、三圈,乳丁及花飾凸出不高。
總之,在秦鏡的制作上,是有它的特征的。與漢代、唐代的制品,有著顯著的區(qū)別,現(xiàn)在略述如下:
秦鏡中的盤螭紋鏡、虺龍紋鏡,多半是薄肉透雕,更有嵌寶石、賦彩色的。連弧紋鏡和雷紋、渦紋地鏡,花紋多扁薄,凸起甚小。丁字紋鏡(又稱“四山紋鏡”)花紋多歷落勁整,清晰明敞。其外更有變形獸紋鏡、夔龍紋鏡、金銀錯狩獵紋賦彩鏡,那就是秦鏡中的最精品了。
秦鏡的鏡紐側長而小,秦后至漢,鼻就大了許多,也由狹長漸漸易為橢圓、正圓。到了隋唐,鼻一變而為圓大凸顯,大于秦紐數(shù)倍,且廣泛地利用起蟾蜍鼻、鼉龍鼻等獸鼻來。
秦鏡質地瑩薄如紙,極易破碎。入手甚輕,精潤如玉,聞有寬邊者,但大半都是仄邊。
秦鏡銘文的位置,也不和漢唐太一樣。有銘文者甚少見,既有銘文,也是在近鼻處,或位置在內輪的矩形中。字體較漢鏡勁細而小,勁遒作長腳篆是當時特色。至于金銀錯的秦鏡和滿鑲了珠寶、遍賦了彩色的秦鏡,就大半沒有銘文。雖然沒有銘文,但制作的精美,十足代表了一時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制作技巧,為漢代后所少見,也可以說是絕無類例的。
在著錄中秦鏡銘文有如下種種:
“大樂富貴得所好,千秋萬歲,延年益壽?!?br>
“大樂富貴,千秋萬歲,宜酒食?!?br>
“修相思,毋相忘,常樂未央?!?br>
“修相思,永毋忘?!?br>
“與天地相異,大樂貴富毋極,愁思曾□欲見毋說相思愿絕?!?br>
我國長沙出土之楚鏡,多四靈回紋、蟠虺紋或回云地紋,多無銘字。1951年太和殿偉大祖國藝術展覽中曾出品楚鏡三個,都是長沙出土。一四獸回紋鏡,中輪有瑞獸之飾,直徑約六寸五分;一盤虺紋鏡,直徑五寸五分;一連弧回紋鏡,直徑約七寸,質地瑩潔,碧綠入骨。有一個可以說是黑漆骨精品,雖然沒有銘文,真是戰(zhàn)國時遺留到現(xiàn)在的珍貴藝術品。
我國鏡鑒制作的興盛期是漢代,漢鏡圖文整齊,刻鏤精妙,極為世人所稱賞。
西漢多“見日之光”鏡,形制頗小,“位至三公”鏡、“君宜高宮”鏡,則較大些。紋飾簡單,和戰(zhàn)國鏡完全不同。但秦式鏡,可能在西漢初仍繼續(xù)發(fā)展,特點是沒有翻邊了。漢武帝以后,加上了文字。楚鏡中雖也有有文字的,但字數(shù)比較少,且多在內輪。早期的銘文用楚辭體,有的形成七言詩,證明了此時七言詩的發(fā)展。武帝好神仙,鏡子的花紋也開始和神仙結合。
漢鏡中最奇特最珍貴的是透光鏡,這在我國很早就有人知道。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說“世有透光鏡,背有銘文二十字,以鏡承日光,則鏡文二十字皆透在壁上了了分明?!?br>
又《余冬序錄》云:
“透光鏡日中映之,鏡背上文字花樣,盡現(xiàn)形中。宋沈括筆談,載以為奇?!?br>
元吾子行云:“鏡對日射影于壁,鏡背文藻,影中一一皆見,磨之愈明,蓋是銅有清濁之故。鏡背鑄作盤龍,齊于鏡面竅刻作龍,如背所狀,復以稍濁之銅填補鑄入,削平鏡面,而加鉛其上,舉以向日,影光相射,隨銅清濁分明暗也。吾子行自謂親見人碎此鏡者,如其言云?!?br>
三國“建安鏡”,鼉龍忽高忽矮,鼻變大了。戰(zhàn)爭攻打的場面也反映到花紋上來,也能表現(xiàn)深度了?!敖B興鏡”多西王母題材,反映了對西王母的普遍信仰。車馬花紋也成為流行題材。
晉代鏡子上出現(xiàn)了菩薩花紋,并多使用階段性分格紋樣。以后對鏡子的知識不多了,一是因為北方戰(zhàn)亂,一是因為殉葬品開始多用瓷器。
東晉多“十二辰鏡”,北朝多分格式鏡。以十二辰為紋飾以前不見。且形式上接近了隋朝,白銅多了。“四神”形式,已是晉朝石刻的樣子,失去了漢代風格。技術上也不如過去,這是因為大規(guī)模的工藝發(fā)展,鏡子已不是主要工藝品了。
六朝晚期,陳隋鏡,字體變了,銘文多四言詩句,特點是當時流行的詩,如大文學家庚信的詩。中輪也高了起來,形成了唐代的風格。以后四神紋少了,寶相花紋興了起來,這時的銘文、字體和紋樣,都劃上了新的時代形式。
唐鏡鏡身變大變薄,背飾華麗,花紋趨于流動寫實。唐鏡花紋,多道教故事,多以神話為主。如“嫦娥奔月”,“□□飛霜”、“孔子和鐘子期”等。甚至打球、賽箭的生活形象也反映到鏡子的花紋上來。過去誤定為漢代的海獸葡萄鏡,以及蜂蝶花紋的葵花、菱花鏡,都在這時出現(xiàn)了。傳唐玄宗時中秋節(jié)上下送禮,凡是鳥卸帶子花紋的鏡子(鸞銜綬帶紋)可能是這時制作的。當時穿的衣服都是鳥獸花紋,這和官階也有關系,從唐鏡花紋上,可以看到唐代各種工藝品互相影響的交織關系。如穿枝花、寶相花,和印花絲綢有關;放射狀瑞花,和織錦有關。花式鏡子,是這時鏡式的特征。這時又產生了金銀加工的錯金銀、金銀平脫、漆加金銀花以及螺鈿鏡等。
宋代鏡子的特點是質薄,邊坡下周圍有道。宋與遼金對立,不許銅流通。宋鏡紋飾多穿枝寫生花,邊上多有鑿字,也有沒字的。又有有柄的鏡子,但不多。
元朝出現(xiàn)了反映喇嘛教教義的真言鏡,花紋中道教故事尤多,佛教故事極少,只有蓮花太子鏡。西夏鏡的特征,是鑄有西夏文字。
明季生產發(fā)展,又接收了元朝金屬,在大量綢緞上也都加上金銀花飾。但自元至明,已經(jīng)不把鏡子當作藝術品。時代愈下,就愈看不出鏡子的藝術價值。這時玻璃也輸入進來了,真正玻璃用在鏡子上大量生產的是在清朝。明清銅鏡上的花紋很少,花紋多用雙魚,有的只用四個字,如“狀元及第”等。這時又有了大型鏡,只是平板乏味而已。
明清時代的鏡套,是真正的藝術品。鏡套的做法有許多種。一種用絲線繡,叫“鋪絨”,一種叫“補花”,一種叫“戳紗”,一種叫“平金”,在美術上價值很高,近中還可以看到。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