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春,86歲的楊絳對病床上奄奄一息的女兒說:“安心睡覺,我和你爸爸都祝福你睡好?!彼捯魟偮?,錢瑗就停止了呼吸。第二年隆冬,錢鐘書也離開人世。原本溫馨的一家三口,只剩楊絳一人爾。
錢瑗是錢鐘書夫婦唯一的女兒,1937年5月出生于英國牛津。當時,楊絳疼了一天一夜,仍無法叫娃娃落地,最后只能剖腹產(chǎn)。錢瑗被護士用產(chǎn)鉗夾出來時,渾身青紫。
錢瑗乖巧懂事,個性獨立,對人對事,很有自己的主張。她小時候腸胃不好,楊絳告訴她這個不能吃,那個不能吃,她竟然不吵不鬧,很自覺地遵守。
和父母的完美婚姻相比,錢媛的感情生活也很坎坷,她第一任丈夫自殺身亡。后來錢媛又改嫁,但是她沒有生養(yǎng)孩子,可是天性善良的她,對繼子繼女視如己出,大雪天下班路上,還會給孩子買愛吃的東西。
作為父母唯一的女兒,原本錢媛應該給他們養(yǎng)老送終,只可惜她自己先病倒了。
1997年3月4日,86歲的楊絳望著獨女錢瑗奄奄一息的樣子,溫柔地說:安心睡覺,我和你爸爸都祝福你睡好!話音剛落,錢瑗就永遠地離開了,終年59歲。
就在錢瑗去世后一年,錢鐘書也因病離世,兩年之內(nèi),接連送走兩位親人,這對于年過八十的楊絳而我,無疑是巨大的打擊。尤其是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可謂人間至痛。
正如楊絳先生所說:“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世間美好的事物總是不兼牢。
楊絳說:“女兒走了,丈夫走了,我也想走,可我不能走,我得留在人世間打掃戰(zhàn)場,這是我應盡的責任。”楊絳先生兌現(xiàn)了承諾,她用了整整七年的時間,整理了丈夫生前留下的學術(shù)筆記,僅中文筆記部分就有79冊,15000多頁。
隨后楊絳又忍著巨大的悲痛,一個人在空蕩蕩的房間,伏在錢鐘書生前所用的大書桌上,將他們這個小家63年的點滴都寫進了散文集《我們仨》。
其中不乏溫情與浪漫,也有憂愁與苦難。楊絳先生將所得版稅和他們一生的積蓄,共計800多萬全部捐出。
2016年5月25日凌晨,105歲的楊絳先生與世長辭。遵照她的遺愿,“不設靈堂,不舉行遺體告別儀式,不留骨灰?!?/span>
在《我們仨》中,楊絳以細膩的筆觸和真摯的情感,將家庭的生活場景生動地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讓我們沉浸其中,感受到親情和家庭的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