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絡是中醫(yī)理論體系的重要內容之一,研究經(jīng)絡,首先就要研究經(jīng)絡的循行路線,今天的這篇文章專門介紹十四經(jīng)的循行路線及經(jīng)脈在體腔內外循行和氣血輸注部位的特定結構,以《黃帝內經(jīng)》等典籍記載的經(jīng)絡循行路線所聯(lián)系的解剖部位及臨床總結為基礎,圖文并茂,便于記憶理解。趕緊看正文吧!
傳統(tǒng)經(jīng)絡循行路線分為體腔和體表兩部分,經(jīng)絡氣血輸注的部位是在體表循行路線上。在體腔,經(jīng)絡縫隙由胸腔、腹腔和臟腑表面的漿膜縫隙構成,在體表肢體,則是由皮、肉、脈、筋、骨之間的筋膜間隙構成。下面我們分析十四經(jīng)經(jīng)絡結構時按照體腔內路線和體表路線分別表述。
肺手太陰之脈,起于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膈屬肺。從肺系,橫出腋下,下循臑內行少陰、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內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魚,循魚際,出大指之端。
其支者:從腕后,直出次指內廉,出其端。
(1)體內循行路線:手太陰肺經(jīng),起于脾胃中焦之間的腹膜間隙,向下聯(lián)絡大腸,返回向上循著胃的上口(賁門),向上穿過橫膈裂孔,聯(lián)屬肺與縱隔之間的胸膜腔隙。在與肺相連的呼吸道(氣管、支氣管)的胸膜腔隙橫行從腋下出于體表。
(2)體表循行縫隙:(上臂部)行于肱二頭肌橈側與肱肌、喙肱肌之間的肌肉縫隙處,行于手少陰、手厥陰之前,下行肘中;(前臂部)沿著橈骨下緣的肱橈肌與橈側腕屈肌之間的縫隙至腕后寸口;(手掌部)沿著大魚際與第一掌骨之間的縫隙到大指橈側指甲角。其支脈:從腕后分出,沿拇、食指之間的縫隙到食指橈側指甲角。(圖1)
大腸手陽明之脈,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兩骨之間,上入兩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會上,下入缺盆,絡肺,下膈,屬大腸。
其支者: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中;還出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夾鼻孔。
(1)體表循行縫隙:手陽明大腸經(jīng),(手掌部)起于食指橈側指甲角,循食指橈側第一、二掌骨之間,向上到拇長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間的間隙;(前臂部)循橈骨橈側緣肱橈肌與橈側腕長、短伸肌之間的縫隙,進入肱骨外上髁橈側的間隙;(上臂部)肱肌、喙肱肌與肱三頭肌外側頭之間的縫隙,上行到肩部三角肌肌束與中部肌束之間的間隙,與頸椎部位的大椎穴交會后,向前下入鎖骨上窩,進入體腔循行。(圖2)
圖2 手陽明經(jīng)體表循行解剖
(2)體內循行路線:聯(lián)絡肺部胸膜間隙,穿過膈肌的裂隙,向下聯(lián)屬大腸部位的腹膜間隙。
(3)支脈體表循行縫隙:(頭頸部)從鎖骨上窩處分出,向上行于頰肌的縫隙間,進入下牙齦與牙床縫隙間。沿口唇內繞口一圈,左右交叉于人中穴處,止于鼻唇溝處的迎香穴。
胃足陽明之脈,起于鼻,交中,旁約太陽之脈,下循鼻外,入上齒中,還出夾口,環(huán)唇,下交承漿,卻循頤后下廉,出大迎,循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循發(fā)際,至額顱。
其支者:從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嚨,入缺盆,下膈,屬胃,絡脾。
其直者:從缺盆下乳內廉,下夾臍,入氣街中。
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氣街中而合。以下髀關,抵伏兔,下膝髕中,下循脛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內間。
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別,下入中指外間。
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間,出其端。
(1)頭面部體表循行縫隙:足陽明胃經(jīng),起于鼻旁,向上在鼻根部交于足太陽經(jīng),向下沿著鼻唇溝外側,進入上牙齦與牙床縫隙間。沿口唇內繞口一圈,在唇下交會于承漿穴之后向兩側沿著下頜骨下緣至咬肌前緣的縫隙處,過咬肌高點沿著咬肌后緣向上,從下頜關節(jié)間隙向上穿過顴弓行于顳肌后緣縫隙,至顳肌上緣與帽狀腱膜縫隙處。
(2)頭面部分支體表循行縫隙:從咬肌前緣大迎穴向下沿咽喉兩側胸鎖乳突肌前緣縫隙,橫入鎖骨上窩進入體腔內循行。
(3)體內循行路線:進入缺盆后,沿食管兩側的胸膜腔間隙,向下穿膈肌裂孔進入腹腔聯(lián)屬胃部的腹膜間隙,聯(lián)絡脾(包括胰)部位的腹膜間隙。腹腔內支脈,從胃下口分出,向下沿腹膜間隙至腹股溝處的肌肉間隙。
(4)軀干部體表循行縫隙:從鎖骨上窩在胸大肌與鎖骨下肌之間向下沿胸大肌與肋間肌之間的縫隙循行(乳頭直下,正中線旁開4寸),繼續(xù)向下行于腹直肌鞘與腹橫肌筋膜之間的間隙(臍旁2寸),在腹股溝處肌肉間隙與體腔內行經(jīng)脈相合,行于下肢體表。
圖3 足陽明經(jīng)體表循行解剖1
圖4 足陽明經(jīng)體表循行解剖2
脾足太陰之脈,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內側白肉際,過核骨后,上內踝前廉,上踹內,循脛骨后,交出厥陰之前,上膝股內前廉,入腹,屬脾,絡胃,上膈,夾咽,連舌本,散舌下。
其支者:復從胃,別上膈,注心中(脾之大絡,名曰大包,出淵腋下三寸,布胸脅)。
(1)體表循行縫隙:(足部)足太陰脾經(jīng)起于足大趾內側指甲角,過第一跖趾關節(jié)處,沿第一跖骨與足底內側肌群的縫隙處,至內踝前下與足舟骨的縫隙。(小腿部)向上行于脛骨后肌與趾長屈肌之間的縫隙至膝關節(jié)髕韌帶與外側副韌帶之間。(大腿部)上行于股直肌與股內側肌之間的縫隙,行至腹股溝處進入體腔循行。(圖5)
(2)體腔循行路線:從腹股溝處進入體腔后,聯(lián)屬脾部(包括胰)的腹膜間隙,聯(lián)絡胃部位的腹膜間隙。向上穿過膈肌食管裂孔沿食管周圍的胸膜間隙向上到達舌根部,布散舌下的黏膜間隙。
(3)腹腔內支脈循行路線:從胃部經(jīng)脈分出,向上穿過膈肌主動脈裂孔,隨主動脈根部胸膜進入心包。
(4)胸腹部體表循行縫隙:循行于腹部腹內外斜肌和腹橫肌之間(前正中線旁開4寸)和胸部前鋸肌與肋間肌之間的縫隙(前正中線旁開6寸),至第二肋間隙周榮穴后折向腋下,絡于大包穴(脾之大絡,出淵腋下3寸,布胸脅)。
心手少陰之脈,起于心中,出屬心系,下膈,絡小腸。
其支者:從心系,上夾咽,系目系。
其直者:復從心系,卻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內后廉,行太陰、心主之后,下肘內,循臂內后廉,抵掌后銳骨之端,入掌內后廉,循小指之內,出其端。
(1)體內循行路線:手少陰心經(jīng),起于心內膜下間隙處,聯(lián)屬心部的包膜,向下穿膈肌裂孔,聯(lián)絡小腸周圍的腹膜間隙。體腔內支脈:從心臟相連的大血管向上沿食管兩側的胸膜縫隙向上一直進入顱腔,連接眼球后部的血管神經(jīng)間隙。體腔內直行主干:從心臟相連的大血管間隙折返至肺部胸膜間隙,沿腋下橫行出于體表。
(2)體表循行縫隙:(上臂部)從腋窩深處胸大肌與肱二頭肌短頭之間的間隙,向下沿肱二頭肌內側緣與肱肌之間的縫隙下行肘關節(jié)內側;(前臂部)沿尺側腕屈肌與掌長肌、指淺屈肌之間的縫隙至腕部豌豆骨內側;(手部)沿掌內第五掌骨橈側與小魚際肌橈側縫隙至小指橈側指甲角。(圖6)
小腸手太陽之脈,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側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內側兩骨之間,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繞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絡心,循咽下膈,抵胃,屬小腸。
其支者:從缺盆循頸,上頰,至目銳眥,卻入耳中。
其支者:別頰上,抵鼻,至目內眥(斜絡于顴)。
(1)體表循行縫隙:(手部)手太陽小腸經(jīng)起于小指尺側指甲角,沿第五指骨尺側緣與小魚際肌內側緣之間的縫隙至腕部三角骨;(前臂部)沿尺骨與尺側腕伸肌之間的縫隙(注:有學者認為是尺側腕屈肌與尺側腕伸肌之間的縫隙)上行至尺骨上端繞行至尺骨鷹嘴與肱骨內側髁之間。(圖7,手太陽經(jīng)路線解剖示意圖,為了顯露尺骨,而刪除了尺側腕屈肌)
圖7 手太陽經(jīng)體表循行解剖
(2)體內循行路線:從鎖骨上窩進入胸腔后,聯(lián)絡心周圍的胸膜間隙,沿著食管兩側的胸膜間隙向下穿膈肌食管裂孔進入腹腔,到達胃部腹膜間隙,下行至小腸周圍腹膜間隙。
(3)體表支脈循行縫隙:①從鎖骨上窩沿胸鎖乳突肌后緣上面頰部咬肌前緣,至眼外角,反折進入耳中;②從面頰部支脈分出上行至眼眶下面肌縫隙處,到達鼻根部向上至眼內角(斜行細絡到達顴弓上下間隙)。
膀胱足太陽之脈,起于目內眥,上額,交巔。
其支者:從巔至耳上角。
其直者: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髆內,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屬膀胱。
其支者:從腰中,下夾脊,貫臀,入腘中。
其支者:從髆內左右別下貫胛,夾脊內,過髀樞,循髀外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貫踹內,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側。
(1)頭面部體表循行縫隙:足太陽膀胱經(jīng),起于內眼角,沿額肌內側緣上額,與督脈交于頭頂部。頭部分支:從頭頂向兩側行至耳郭上方。
(2)軀干部體表循行縫隙(第一側線):從頭頂部進入顱腔聯(lián)絡腦,返回后項部,沿斜方肌外側邊緣和豎脊肌第二列最長肌與髂肋肌之間的間隙到達腰部,沿此縫隙進入體腔內。
(3)體內循行路線:從腰肌縫隙進入腹腔后沿腹膜腔間隙到達并聯(lián)絡腎,向前至膀胱處的腹膜間隙聯(lián)屬膀胱。
(4)腰部支脈體表循行縫隙:從豎脊肌最長肌與髂肋肌之間的間隙向下沿脊柱兩側的肌肉縫隙貫臀部,向下行于大腿后側正中股二頭肌與半膜肌、半腱肌之間的縫隙到達腘窩正中。
(5)肩頸部支脈體表循行縫隙(第二側線):(軀干部)從肩胛骨內側緣向下,沿著髂肋肌外緣與后鋸肌之間的縫隙向下至腰部,沿臀大肌與臀中肌、臀小肌之間的縫隙下行,與少陽經(jīng)交會;(大腿部)沿股二頭肌外側緣與髂脛束之間的縫隙下行至腘窩外側緣,與第一側線合于委中穴;(小腿部)委中至承山段行于腓腸肌兩肌腹之間,飛揚至昆侖段行于腓腸肌外側肌腹前緣與比目魚肌之間的縫隙,而后行于跟腱與腓骨長短肌肌腱之間;(足部)沿跟骨下緣,行于第五跖骨粗隆下與足外側肌之間至第五腳趾外側指甲角。(圖8、圖9)
圖8 足太陽經(jīng)體表循行解剖1
腎足少陰之脈,起于小指之下,邪走足心,出于然骨之下,循內踝之后,別入跟中,以上踹內,出腘內廉,上股內后廉,貫脊屬腎,絡膀胱。
其直者: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夾舌本。
其支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
(1)體表循行縫隙:(足部)足少陰腎經(jīng)起于小趾下方,斜著行至足心凹陷處,向斜上方沿足舟骨下方向上行于內踝與跟腱之間;(小腿部)沿著比目魚肌與腓腸肌內側肌腹前緣之間的縫隙,行于腘窩半膜肌與半腱肌肌腱之間;(大腿部)行于半膜肌與半腱肌之間的縫隙,上行沿尾骨前緣進入體內循行。(圖10)
圖10 足少陰經(jīng)體表循行解剖
(2)體內循行路線:沿脊椎前緣入體腔,到達腎部腹膜間隙,向前聯(lián)絡膀胱處腹膜間隙。直行的主干:從腎部分出向上穿過肝的分頁間隙并穿膈肌裂孔,上行于肺部的胸膜間隙,沿喉嚨兩側,上行于舌根兩側的黏膜間隙。體內支脈:從肺部分出,到達心部的漿膜間隙,進入胸膜腔間隙。
心主手厥陰心包絡之脈,起于胸中,出屬心包絡,下膈,歷絡三焦。
其支者:循胸出脅,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內,行太陰、少陰之間,入肘中,下臂,行兩筋之間,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
其支者:別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1)體內循行路線:手厥陰心包經(jīng)起于胸膜腔間隙,聯(lián)屬心包膜,向下穿膈肌裂孔,分別到達胸腹腔各部位漿膜間隙聯(lián)絡上中下三焦。體腔內支脈:從胸腔橫行沿胸脅縫隙出于體表循行。
(2)體表循行縫隙:(上臂部)上行腋窩,沿著肱二頭肌兩個肌腹之間的縫隙下行于手太陰、少陰之間,進入肘關節(jié)肱二頭肌腱尺側凹陷;(前臂部)行于掌長肌和橈側腕屈肌之間的縫隙;(手部)行于大小魚際肌群之間的縫隙,沿第二、三掌骨之間上行至中指末端。體表支脈:從掌心處分出沿第四、五指骨之間至無名指尺側指甲角。(圖11)
三焦手少陽之脈,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兩指之間,循手表腕,出臂外兩骨之間,上貫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陽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絡心包,下膈,循屬三焦。
其支者:從膻中,上出缺盆,上項,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頰至。
其支者:從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過客主人,前交頰,至目銳眥。
(1)體表循行縫隙:(手部)手少陽三焦經(jīng)起于無名指尺側指甲角,向上沿第四、五掌骨之間,行至腕部指伸肌與小指伸肌之間;(前臂部)沿尺骨和橈骨之間行于指伸肌與尺側腕伸肌之間的縫隙,上行至肘關節(jié)尺骨鷹嘴與肱骨外上髁之間的骨溝處;(上臂部)行于肱三頭肌外側頭與長頭之間的縫隙上肩關節(jié),與頸椎大椎穴處交會后行于鎖骨上窩進入體內循行。(圖12)
圖12手少陽經(jīng)體表循行解剖
(2)體內循行路線:進入胸腔,散布于心包周圍的胸膜間隙并聯(lián)絡心包,向下穿膈肌裂孔,分別到達胸腹腔各部位漿膜間隙,聯(lián)屬上中下三焦。體內支脈:從心包周圍胸膜間隙,向上出鎖骨上窩,行于頭頸部體表部位。
(3)頭項部體表循行縫隙:從鎖骨上窩向上行于胸鎖乳突肌后緣,至耳后部行于下頜角與胸鎖乳突肌之間的縫隙,沿顳骨乳突前方與耳后肌之間的間隙繞行至耳尖上方顳骨部骨縫處,向下經(jīng)耳前至面頰,最后到達眼眶下方顴弓下緣。耳部支脈:從耳后分出,向前進入耳中,從耳前穿出行于下頜關節(jié)間隙及頰肌間隙,至眼外角。
膽足少陽之脈,起于目銳眥,上抵頭角,下耳后,循頸,行手少陽之前,至肩上,卻交出手少陽之后,入缺盆。
其支者:從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銳眥后。
其支者:別銳眥,下大迎,合于手少陽,抵于,下加頰車,下頸,合缺盆,以下胸中,貫膈,絡肝,屬膽,循脅里,出氣街,繞毛際,橫入髀厭中。
其直者:從缺盆下腋,循胸,過季脅,下合髀厭中。以下循髀陽,出膝外廉,下外輔骨之前,直下抵絕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間。
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之間,循大指歧骨內,出其端,還貫爪甲,出三毛。
(1)頭項部體表循行縫隙:足少陽膽經(jīng)起于眼外角,沿額肌與顳肌之間縫隙上行于足陽明頭維穴處,向下行顳肌后緣縫隙之間至耳上折行耳后乳突肌后緣,行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之間的間隙,至肩部,交會頸椎大椎穴之后,向前入鎖骨上窩。耳部支脈:從耳后分出,向前進入耳中,從耳前穿出,至眼外角后方。面部支脈:從外眼角分出,向下穿顴弓沿咬肌前緣至大迎穴處,與手少陽相合上至眼眶下方,向下經(jīng)咬肌高處下行于頸部手少陽路徑與主干線合于鎖骨上窩,進入體內循行。
(2)體內循行路線:進入胸腔,沿胸膜腔間隙穿過膈肌裂孔到達肝膽周圍的腹膜間隙,聯(lián)絡肝,聯(lián)屬膽,然后沿著腹壁腹膜間隙出于腹股溝處的縫隙,環(huán)繞外生殖器,橫行到達闊筋膜張肌及股外側肌之間。
(3)軀干部體表循行路線:從鎖骨上窩斜下抵腋下,沿胸大肌外側到達肋弓下緣,然后在三層腹肌之間的肌肉間隙中穿行,到達大腿外側與體內線路相合。
(4)下肢部體表循行縫隙:(大腿部)行于股外側肌與髂脛束之間的縫隙,至膝關節(jié)外側。(小腿部)行于腓骨長短肌與趾長伸肌之間的縫隙,到達踝關節(jié)前下凹陷處。(足部)第四、五跖骨之間的縫隙,至第四趾外側指甲角。足部支脈:從腳背部分出,沿第一、二跖骨之間到大趾外甲角,從指甲根部繞行,出于足趾背短毛處。(圖13、圖14)
肝足厥陰之脈,起于大指叢毛之際,上循足跗上廉,去內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陰之后,上腘內廉,循股陰,入毛中,環(huán)陰器,抵小腹,夾胃,屬肝,絡膽,上貫膈,布脅肋,循喉嚨之后,上入頏顙,連目系,上出額,與督脈會于巔。
其支者:從目系下頰里,環(huán)唇內。
其支者:復從肝別貫膈,上注肺。
(1)體表循行縫隙:(足部)足厥陰肝經(jīng)起于足大趾短毛處,向上行于第一、二跖骨之間,上行于內側楔骨與中間楔骨之間的縫隙,至踝部足舟骨結節(jié)與脛骨前肌肌腱之間;(小腿部)于內踝上3寸左右斜上脛骨后,行于趾長屈肌與比目魚肌之間的縫隙,至膝關節(jié)內側半膜肌腱前緣;(大腿部)行于股內側肌與內收肌之間的縫隙至陰毛處,環(huán)繞外生殖器;從腹股溝縫隙處進入體內循行。(圖15、圖16)
圖16足厥陰經(jīng)體表循行解剖2
(2)體內循行路線:沿腹壁腹膜壁層間隙,沿著胃部兩側腹膜間隙到達肝膽處的腹膜間隙,聯(lián)屬肝,聯(lián)絡膽,向上穿膈肌裂孔分布脅肋處胸膜壁層間隙,然后循咽喉兩側胸膜間隙上行至喉、鼻咽后壁黏膜間隙進入顱腔,聯(lián)系與眼球相聯(lián)系的視神經(jīng),沿上眼眶出于額骨上行與督脈會于顛頂部。眼部支脈:從視神經(jīng)處分出,沿下眼眶縫隙進入面頰內,沿口唇內側環(huán)形。體腔內支脈:從肝部分出,向上穿膈肌裂孔,沿與肺相聯(lián)系的胸膜進入肺臟。
《素問·骨空論》曰:任脈者,起于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里,上關元,至咽喉,上頤,循面入目。
任脈與督脈的循行路線,與十二經(jīng)相比較,沒有確切的體腔內外循行路徑,循行經(jīng)過的組織結構之間的縫隙也不像十二經(jīng)那樣清晰。由于其經(jīng)脈循行過程中與眾多經(jīng)脈在皮脈肉筋骨各個層次多有交會,其深層次的結構還需更深入的研究來確定。
任脈循行的基本結構如下:起于小腹內,從小腹軟組織縫隙處向下行于會陰部位,再向上行于陰毛、小腹、上腹部正中的腹白線(為腹部腹外斜肌、腹內斜肌及腹橫肌肌腱交織而成的結構)與壁腹膜的縫隙內,向上至胸部皮下筋膜與胸骨骨膜的縫隙中,至咽喉與皮下筋膜之間,上行環(huán)繞口唇與牙床之間的縫隙,繼續(xù)上行沿面頰皮下筋膜的縫隙至目下。
(1)《素問·骨空論》曰:督脈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其絡循陰器,合篡間,繞篡后,別繞臀至少陰,與巨陽中絡者合。合少陰上股內后廉,貫脊屬腎。與太陽起于目內眥,上額交巔上,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膊內,俠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其男子循莖下至篡,與女子等。其少腹直上者,貫臍中央,上貫心,入喉,上頤,環(huán)唇,上系兩目之下中央。
(2)《難經(jīng)·二十八難》曰:督脈者,起于下極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風府,入于腦。
(3)《靈樞·經(jīng)脈》曰:督脈之別,名曰長強,夾膂上項,散頭上,下當肩胛左右,別走太陽,入貫膂。實則脊強,虛則頭重,高搖之,夾脊之有過者,取之所別也。
督脈循行路徑經(jīng)過頭、項、背腰部,且有特定路徑聯(lián)系腦、心、腎等臟器,其循行結構較為復雜,對臨床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其循行基本結構如下。
督脈起于小腹內,向下出會陰,向后向上在腰背部沿脊柱的各層組織結構縫隙上行(斜方肌、菱形肌、豎脊肌及深層肌肉之間的縫隙);經(jīng)項部項韌帶、斜方肌、頭夾肌之間的縫隙上行頭部;沿頭部帽狀腱膜、兩側頭半棘肌及頂骨之間的縫隙進入顱腔,聯(lián)絡腦;再沿頭部正中線,上至顛頂;沿頭部帽狀腱膜及兩側額肌的縫隙之間,下行鼻柱至鼻尖;過人中溝,至上齒正中的齒齦縫隙之間。
督脈的分支:第一支,與沖、任二脈同起于胞中,出于會陰部,在尾骨端與足少陰腎經(jīng)、足太陽膀胱經(jīng)的脈氣會合,貫脊,屬腎。第二支,從小腹直上貫臍,向上貫心,至咽喉與沖、任二脈相會合,到下頜部,環(huán)繞口唇,至兩目下中央。第三支,與足太陽膀胱經(jīng)同起于眼內角,上行至前額,于顛頂交會,進入顱腔聯(lián)絡于腦,再出顱腔下項,沿肩胛骨內脊柱兩旁膀胱經(jīng)路線到達腰部,進入脊柱兩側的肌肉縫隙,與腎臟相聯(lián)絡。
四肢體表部位經(jīng)絡縫隙及內部重要結構的整理對照見表1至表4,
以便在經(jīng)絡切循時進行對比參照。
表1手三陰經(jīng)的縫隙結構
表2手三陽經(jīng)的縫隙結構
表3足三陰經(jīng)的縫隙結構
表4足三陽經(jīng)的縫隙結構
點“閱讀原文”,一鍵購本文圖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