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畫家習字——清華大學中國畫高研班劉懷勇教授書法課稿(二)

 前段時間,我們把什么是書法,書法與中國畫的關系,以及學習書法的幾個步驟與大家簡要做了闡述。本次我們就書法臨習過程中的幾點注意事項再與大家一起探討。

 

《散氏盤》

 《散氏盤》與《毛公鼎》、《虢季子白盤》并稱為西周三大青銅器,以長篇銘文和精美的書法聞名于世。

 一、結構特征

《散氏盤》是金文中最具有書寫性的作品,世稱草篆,其章法布白,猶如天上的繁星,燦爛奪目,但又無章可循,但從整體意象上我們還是可以找到某些特點或規(guī)律。1.單字結體方中寓圓,已由金文的豎長趨于扁方。2.空間結構的布白大開大合,大疏大密,或上疏下密,或左疏右密,在單字結構中營造了一種對比開合的關系,使之生動。3.欹正相合,細細地看《散氏盤》好像沒有一個字寫得正正當當,每個字都或左或右的傾斜,但整體上看是平整穩(wěn)定的,這種欹與正的矛盾關系我們一定看到,而且要從中悟出相破、相合的道理,單字中有,章法布白中也有。4.大小不一,參差錯落,是《散氏盤》章法經(jīng)營的畫意所在,在變化中求統(tǒng)一,在統(tǒng)一中求變化,是藝術的創(chuàng)作規(guī)律,大家通過研讀、臨寫,能體悟到很多畫面構成的關系。

 

二、點線形質

《散氏盤》是西周時期的銅器銘文,從拓本上我們會清晰的感受到一種來自于上古的意蘊,厚重、沉穆、蒼郁、神秘,這些感覺大都來自于它的點畫特征。首先,它是銅器銘文,這種銘文是經(jīng)過翻模鑄造而成,故而,它的點線形質必然是一種“金石氣”。在臨習的過程中我們著重以下幾點:1.圓渾與奔放2.凝重與野逸3.圓與方4.提與按5.徐與疾6.擇筆與用鋒。

1.圓渾與奔放。《散氏盤》為青銅鑄造的銘文,在商周時期又崇尚威武厚重的文化,所以,此帖的風貌極盡當時文化的風格,在圓渾的點線形質上書寫著奔放的意象。2.凝重與野逸。歷經(jīng)幾千年的埋藏與把玩,原本清新的面貌飽經(jīng)滄桑,原本流暢的書跡變得凝重,這是歷史的原因,也是翻模鑄造的原因,但凝重的點線質量并沒有掩蓋其野逸豪邁的大氣象。3.圓中寓方。在結體上《散氏盤》是扁方取圓意,在點畫的形質上是圓中取方,尤其在起筆、收筆處。4.提按、輕重徐疾的變化。在點線的形質變化中,《散氏盤》基本上依靠提、按、輕、重、徐、疾來構造組合,少了行草書中常用的頓、挫。

 

三、臨習注意事項:

1.擇筆

點線形質的塑造首先注意的擇筆,筆毫的軟硬、長短、粗細,直接影響著點線的形質。此帖的臨習,應以兼毫(不軟不硬)的中號毛筆,如大楷、對筆、大白云之類。兼毫之妙在于柔中有剛,剛柔并濟,全憑作者意氣使然。粗則笨拙,細則媚巧,唯中號毛筆適用,可提、可按、可鋪、可束,不偏、不倚。

2.讀帖

讀帖很重要,要努力展開想象的空間,將眼前的《散氏盤》裝進大腦的思維程序中,分析、比較、沉淀,形成一個清晰的美學思維。在審美界定的前提下,才可以放手去臨習,手是為心服務的,心里沒有,只能是服務于范本了。

3.得勢。

得勢最重要。此帖感人的意蘊就是大氣磅礴,臨習之時,字不宜寫得太小,太小放不開手腳,大不過尺,小不過拳為宜。

4.努力的在臨習過程中體會圓渾與奔放,凝重與野逸,欹與正,徐與疾的對立統(tǒng)一關系。

5.展開想象的空間,擬想《散氏盤》與山水、花鳥、人物,或某家某派在筆法上的楔合。

 

四、目的

體悟壯美,通過對《散氏盤》銘文的臨習與研究,務使點線的形質達到蒼郁、雄渾、厚重、博大、野逸這樣一種綜合性的內美。

 

五、課時要求

擇字練習2課時,通臨4課時,習作2課時。附圖:吳昌碩局部

 

《吳均與朱元思書帖》

吳讓之先生為清代渚生,博學多能,精研小學,也善繪畫。師陳白陽法作寫意花卉,簡淡中含渾樸,功力深厚,別具古意。在書法方面,各體兼善,篆隸徑取鄧石如,風格秀麗勁健。尤以篆書和篆刻成就最高,“出于藍而勝于藍”,吳昌碩曾贊譽:“學完白(鄧石如)不若取經(jīng)于讓翁?!?/span>

《散氏盤》以圓渾樸野為意蘊,《吳均與朱元思書帖》則以秀勁圓潤為意蘊,在點線的形質上、結構上都大相徑庭,別有一番意味,我們又看到了另外一種風格。

 

一、結構特征

自秦代李斯創(chuàng)建小篆之始,小篆就有了相對規(guī)范的書寫方法和結構特征,成為社會標準的通行文字。在以后的傳承使用中結構沒有大的變化,只是點線的形質隨作者的修為而變化。

1.平衡對稱。平衡與對稱是所有小篆的結構特點,這種平衡與對稱產(chǎn)生了一種謙和的雍容之美,極具裝飾美。

2.上密下疏。小篆的形態(tài)頎長,所以要求筆畫盡量向上提升,形成上密下疏的空間關系,使字形有飄逸柔媚之勢。上密下疏或上疏下密至為重要的是營造了一個大的對比關系,而對比最具形式美。

3.空間均衡。無論左密右疏還是右密左疏,無論左傾右斜,還是右傾左斜,在布白的處理上,在勢的開合關系上,整體的“勢”是勻稱的、平衡的(這一點非常重要,大家一定要深入進去,利用開合、呼應、對比、相爭、相讓、相合的平衡理念去分析結構,理解虛與實的關系,疏與密的關系,黑與白的關系,最后頓悟出中國畫的構成法則)。

 

二、點線形質

1.中正安舒。太極拳在預備式中告誡:靜、松、正、自然。全身放松,中正安舒。這恰恰好比此帖的電線形質。用筆中鋒力求圓潤、勁健、舒緩、平和,在轉折的地方注意調鋒,勿使鋒偏或外露,用心體會黃賓虹“五筆”中“圓”的意蘊。

2.方起圓收?!秴蔷c朱元思書帖》在起筆處變化很多,但大部分是回鋒圓起,或圓中有方。收筆亦有藏鋒與露鋒的區(qū)別,但大都圓收,或懸針或垂露,用力到底,從不輕出,大多筆畫在收筆處有一個不經(jīng)意的“加力”動作,稍按即提,借力彈出,使之尚有余力向前。

3.雋永含蓄,在臨習的過程中,努力把握范本中正含蓄、不偏不倚、優(yōu)游勁健的意象,不可滯、疑、折、結、顫。

 

三、臨習注意事項

1.擇筆。擇羊毫加健之長鋒為好,細勁、綿長,易于使轉。

2.小篆與大篆有一個同樣的問題需要特別強調與注意——“使轉”。在轉接的過程中努力“在紙上調鋒”,使之圓勻而無滯礙。

3.悉心體會筆墨中圓渾勁健的物象關系,譬如春藤,譬如八大山人的筆意,譬如人物畫、壁畫中的鐵線描。

 

四、目的

體悟秀美。通過《吳均與朱元思書帖》的臨習與研究,在形、神、質上把握內斂、靜氣、中正、圓舒的意象之美。

 

五、課時要求

擇字練習2課時,通臨2課時。附圖:八大山人局部

 

《曹全碑》

 

 《曹全碑》是漢代隸書中最具代表者之一,其雍容華貴,典雅超邁的氣度堪為漢隸之首,是為典范。由此帖入手,取法高,入門正,不失于偏頗。而后可徑取《史晨碑》、《石門頌》、《張遷碑》,再后可涉《好大王碑》、《爨寶子碑》及其他。

 

一、結構特征

1.扁平舒展。結構扁平是漢隸的共性,這是漢隸結字多取橫式所決定的。但《曹全碑》中有字的結構扁之又扁,這在其他碑中是罕見的,如:“定”、“夾”、“于”、“右”、“布”等。中宮緊湊,而撇、捺以及主筆的橫畫,多作舒展狀,使整個字態(tài)舒展飄逸。(有儀態(tài)萬方之美)

2.大小相間。在整體布白上,《曹全碑》有意識的將大小、方正各不相同的字形作參差處理,高低錯落,對應成趣,富于節(jié)奏美。

3.布白勻稱。這也是《曹全碑》優(yōu)雅的基礎之一。點畫之間,空白之間,疏密之間,都處理的均衡、勻稱、不爭,爾后有君子、見文雅。

4.收放自如。結構的收與放是漢隸各碑的主要特點,這一點在《曹全碑》中更為突出,如:“全”、“人”、“秦”、“世”、“父”。或上收下放,或下收上放,或左收右放,或右收左放。

5.筆斷意連。虛接,是《曹全碑》結構空靈的所在,雖然有些點畫是斷開的,但他們在意象的指示上卻是相連的,這一點需認真分析,深刻理解,舉一反三,一通百通。

 

二、點畫形質

1.圓潤。圓潤是《曹全碑》點畫形質的第一大特點,非漢碑其他隸書可比。

2.舒展。在主筆的形態(tài)上,舒展大方,飄逸秀美。

3.內斂。內斂、含蓄,是漢隸的基本形質,《曹全碑》更重內斂,所有張揚外露的形質都不復存在。

4.靜穆?!恫苋返呐R摹與書寫,非得在心平氣和,雜念不起的狀態(tài)下,方有可能表述那圓潤、靜穆的點線形質。

5.無為?!恫苋返狞c線形質暗合了道家的“無為”、“不爭”、“致虛極,守靜篤”,佛家的“空寂”,儒家的“中庸”這些形而上的理念。所謂“以文載道”,正在斯處。

 

三、臨習注意事項

1.凝神勿躁。《曹全碑》是漢隸中最為典雅的銘文,在形、神、質上很快上手是不可能的事情。一靠平日對點線形質的訓練有素,二靠人文修養(yǎng)對點線形質的認知與體悟。多讀、多看、多思,先不急于下筆。

2.以柔克剛。擇筆宜用純正羊毫,鋒不宜長,筆毫要盡可能飽滿,唯毫軟而得虛、靜,而能含蓄。

3.圓轉、圓收,勿以方筆、側鋒入紙。

4.先讀,后通臨,再擇字練習,抓住點線形質。

 

四、目的

培養(yǎng)精典意識,努力發(fā)掘深層次點線形質與“形而上”美學意義的同一。

 

五、課時要求

擇字練習2課時,通臨4課時,臨習創(chuàng)作2課時。

 

《張遷碑》

 

 《張遷碑》在漢碑中有草隸之稱,用筆恣肆放縱,結體自由寬博,樸厚勁秀,方正多變。與《曹全碑》的美學意蘊正好相反,一個是豐神典雅,一個是恣肆野逸。通過此碑的臨習與研究,在點線的形質上又將產(chǎn)生一種新的美學意蘊——野逸奔放,雄強恣肆。

 

一、結構特征

1.齊。齊是一種結構秩序,萬事萬物總有它自身的生長發(fā)展規(guī)律,事物之間不可能完全重合與相同,故而產(chǎn)生了差異,形成了獨特的面貌,這種規(guī)律就是一種秩序。無秩序,天下大亂矣。秩序設定為程式抑或成為法律,自由就受到制約,就不是自然而然。所以,“齊而不齊”至美也。齊,是《張遷碑》的主要特征之一,點畫的組合齊,起筆與收筆亦齊。齊,有一種斬釘截鐵的氣度;齊,有一種方整肅穆的廟堂之氣。如:“諱”、“字”、“帝”、“進”。

2.直?!稄堖w碑》在結體上多以直線進行結構組合,營造其方整的意象。直線在此有兩個作用,其一,直線重復的排列組合,營造了方整的秩序美;其二:直線有更好的支撐作用。如:“龍”、“壽”、“帷”。

3.方。結體取方式,是《張遷碑》的又一大特點,用今天的審美來看,它在漢隸中最具裝飾美,更接近我們的審美程式。把篆書結體的圓式減化,把隸書中的長撇、長捺回縮,或豎長,或扁長,皆成方式,中宮收緊,力不外揚,蓄勢待發(fā),張力彌漫。

4.平。平者,橫劃之謂也?!稄堖w碑》的橫劃把漢隸中頗具代表的“波挑”筆畫減弱,大多以直線代替,很像今天我們的美術字,橫平豎直。只是在主筆橫劃的結尾部分以奇崛的頓式上揚,其他橫劃皆平出,無曲折變化。

 

二、點劃形質

1.不屈、不媚,方正奇崛。齊、直、方、平是“形”,不屈、不媚,方正奇崛是“質”。只有將“形”與“質”先分后合的去分析研究,才可能從根本上認識筆墨。媚與秀是《曹全碑》的意象,而《張遷碑》反其道而行之,寧丑勿媚,寧拙勿秀。以方正平直的點線結構,營造奇崛的意象。

2.以草入隸,恣肆野逸?!稄堖w碑》稱為草隸,蓋因其點劃的形質。此碑的書寫者肯定是一個才情超邁,桀驁不馴的高士,敢于創(chuàng)新,敢于打破經(jīng)典的程式制約,以性情入紙,不拘成法,或激勵或舒緩,或高揚或低沉,點劃狼藉,天機爛漫,欣然成章。草書的意韻成就了《張遷碑》的偉大。(在臨習中注意體會)速度

3.樸茂含蓄,不雕不琢,或方或正,或鋪或收,或露或藏,或徐或疾,或干或濕,皆出于自然,沒有雕琢與修飾之筆。《張遷碑》之樸茂,是“大隱隱于市”的樸茂,雖混跡于民間,然其“秀骨”難掩,此樸非彼樸也。書學之藝,在于反復,20歲臨《張遷碑》和80歲臨《張遷碑》不可同日而語也,這就是“禪師看山”的道理。

 

三、臨習注意事項

1.對比。對比是《張遷碑》天機妙意的根基所在。如空間布白的變化:方形、長方形、不規(guī)則的方形、梯形、三角形、不規(guī)則三角形;點劃的形質結構變化:束毫圓形,鋪毫方形,提按三角形。在單字結構中通過這些“空白”的形,分割組合漢字特有的空間結構。又利用點線本身不同的粗細變化,使轉變化,提按變化與“空白”的形,產(chǎn)生“形”和“質”的對比?!皩α⒔y(tǒng)一”是中國的人文理念,萬事萬物無不包含于其中。方圓的理念大家都理解,但在實際的形式設計中如何使方和圓協(xié)調統(tǒng)一,融合在一起,是一個大問題,例如一塊方木和一個球體的組合。在中國畫“空白”的研究中我發(fā)現(xiàn)了它們相交相合的“媒”,這就是黃賓虹先生所說的“不齊之齊三角弧”,通過不規(guī)則的三角弧,我們把方和圓結合了起來,中國藝術的形式構成得以法備。對比范例:“字”上方下圓,“帝”上疏下密,“爰”提按對比。

形式上的東西可以不老實,可以經(jīng)常出新,可以借鑒,可以發(fā)展,內里的東西,骨子里的東西要有一種精神作支撐,而支撐是不可以變的。中國畫的支撐就是“以文載道”,文者,畫也,筆墨也。道者,心也,文之所飾也。(與歐陽子璞語2008.11.30

2.所有的平、圓、方、直,盡在一對立與轉換之中,不可以簡單的從表面去刻畫,簡單的、表象的“平、圓、方、直”是美術字,即流入俗、流入淺薄。

3.書寫性是《張遷碑》點畫形質的生命,在臨習中一定要強化訓練“速度”,要快中求慢,不可拖泥帶水,亦不可以盲目求帥。如逆水行舟,鐵犁翻土,雖逆勢前行,無滯無礙,擒縱自如,咫尺而有千里陣云之蕩。此筆力耳,力從于氣,氣出于心,心有則有,心無則氣敗矣。

 

四、目的

得方正奇崛,大氣雄渾之筆墨氣象,使于畫,則骨氣錚錚,意氣昂揚,去軟弱媚俗之筆病。

 

五、課時要求

擇字練習2課時,通臨4課時,臨習創(chuàng)作2課時。

 

《爨寶子》

《爨寶子》刻署于“太亨四年歲在乙己”(義熙元年,公元四零五年),是隸書向楷書轉型過渡的典型范本,在史學和藝術上都有很高的價值,為世人所重。

 

一、結構特征

1.此帖在結體上已接近于楷書,以方為主,以豎長為多。

2.空間結構多變,字態(tài)成倚勢或懸空狀,有意將疏密關系拉大,在方整的步白中營造多變的呼吸節(jié)奏。

3.方正稚拙,童真可鑒。此帖的妙意就在于這種稚嫩雅拙的意象,將人們習慣性的結體打破,或上大下小,或上小下大,或橫平豎直,或東倒西歪,“見與少兒鄰”,故少兒書法以此入手,最為貼切。

 

二、點線形質

1.點:點多呈三角形,根據(jù)筆勢的呼應需求呈現(xiàn)不同的收筆方向。側鋒切筆入紙,逆勢出筆,收鋒。

2.橫:側鋒切筆入紙,迅即轉鋒,順勢鋪毫,逆勢前行,收筆處微帶波挑,有隸意。

3.豎:起筆以側鋒橫切為方,迅即調鋒,中鋒下行,收筆處復用側鋒左推,或收為方形,或作勾狀。

4.撇:《爨寶子》撇的寫法最為豐富,有楷書的寫法,有隸書的寫法,有時變撇為點,成三角狀,有時又長撇如勾,作奇崛狀,當長則長,當短則短,皆與右側點畫相呼應。

5.捺:長捺收筆處側鋒向上推出,亦有飄逸,奇崛的意象。短捺作收勢,成三角形,有蓄勢待發(fā)之意。

6.鉤:收筆或方整或柔婉,皆平推而出。

7.挑:側鋒落筆,然后向右上推成銳勢收筆。

8.折:內外皆成方形,棱角分明,如

 

三、臨習注意事項

1.注意該帖的用筆方法,雖多用側鋒,但不可以輕薄,不可以鋒芒畢露。方法:小筆寫大字使耳。

2.不要被范本多變的點畫形質所迷惑,要悉心尋找與揣摩原本書丹的意象,在豐富中求統(tǒng)一。

3.不修不描,貴在天真。

 

四、目的

體會與覺悟雅拙的筆墨意象,聯(lián)想老梅與竹根的畫法。以此帖入書、入畫,自會頓悟禪機妙意。

課時安排:擇字練習1課時,通臨2課時,臨習創(chuàng)作1課時。

 

《武威漢簡》

在紙張為普及使用以前,竹木簡牘是我國古代主要的書寫材料,將許多竹簡用繩子編在一起,稱為“冊”,殷商甲骨文上已有“冊”字,可見簡書起源甚早。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大多是漢簡,包括帛書,其書體的形成就是隸書的快寫、草寫。

《武威漢簡》大約書于西漢末期至東漢初年。結字初看橫平豎直,細觀每筆能略帶彎曲,行筆自然,挺秀勁健,雖出筆入筆都不藏鋒,但卻圓潤自如,并不鋒芒畢露。“結構嚴謹,技巧工穩(wěn),風神秀雅”。

 

一、結構特征

1.扁式:《武威漢簡》承接了秦末漢初隸書的結體,以扁方為主,點畫勻稱,以提按挑撥取勢。

2.左低右高,因為書寫的緣故,大多字形呈左低右高之態(tài),斜縱有勢。

3.折取圓轉:為便利于快捷的書寫,漢簡中大多變方折為圓轉,一筆轉過,快意爽潔。極少數(shù)的橫折還存有隸書的影子,輕提輕按,但絕不似楷書的方折。

4.上疏下密,重心上移。為保持整體結構的勻稱,上部點畫擠占了下部空間,將字有意壓為扁方,如“射”、“泰”。

 

二、點線形質

具體分析點線的形質關系:

“形”:點,短撇,小捺,凡短的點畫,呈不規(guī)則三角形;橫,多取直勢,呈圓渾的線形;豎,或直或弓,收筆左出;撇,長撇如弓,短撇如釘;捺,取隸意,一波三折。

“質”:圓渾、勁健、輕松、快意、自由、舒展,這些都是“形而上”的“質”,是點畫的“形”賦予了生命意義的“質”。

在點畫的研究學習中,能夠清醒地認識并把握他們的形質關系,“功莫大焉”,是謂學習的核心,正道、正宗,亦是一條捷徑。

 

三、臨習中注意事項

1.不要輕易的玩帥,“帥”與“率”相去甚遠。自由、輕松、快意,是漢簡的特點,但沒有隸書的認知與學習為基礎,即流入荒率。任何事物的發(fā)展與演變,總有一個對立統(tǒng)一的關系,有一個正面總有一個反面,往往大家只注意到了正面表象的東西而忽略了反面背后的故事。他們相互作用,相生相克,沒有了你也就沒有了我,我們的學習一如我們的生活,只注重一面是錯誤的。

2.靈動,是《武威漢簡》的特征,也是我們取法的目的。我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還有不少人在執(zhí)筆方法上“不對勁”,力止于腕而不能傳于指,使筆如杵,雖橫加蠻力,然點畫仍怯弱如病人。研習此帖,宜先放松指腕,憑空執(zhí)筆,繞作太極圖,在紙上練習撥挑、折筆、圓圈及正“8字、反“8字,爾后可入帖臨習。

3.重點體會圓渾與勁健對立統(tǒng)一的關系,圓渾有加宜入笨拙,勁健有余宜入荒率,勁健為形,圓渾為質,方能得道。

4.盡精微,致廣大?!段渫h簡》在細小的點畫上也存在著“大道”的法則與藝術規(guī)律,小中見大。我們通常所講的“提、按、頓、挫”,“輕、重、徐、疾”,“起、承、轉、合”,在一個細小的點畫之中都應該具備這些關系。有起有收,有開有合,雖一畫不足幾毫米,卻有跌宕起伏、千里陣云之勢。這就是中國人小中寓大、“盡精微、致廣大”的意思。所以,中國書畫無視點線“形質”的修為,只能徒得皮毛,是畫,但不是“中國畫”,是書法,但不是藝術。

 

四、目的

通過研究與臨習,認知與掌握一種有別于野逸,有別于雄渾,有別于廟堂之氣的森嚴,而得到一種“有法而無法”的輕松與愉悅。體悟:筆者,心力耳。

 

五、課時

通臨6課時,臨習創(chuàng)作2課時。

 

《魏碑》

楷書,在中國書法史上有里程碑的作用,通過甲骨、大篆、小篆、篆隸、隸書、八分、楷書這么一個漫長的歷史進化。為了書寫的便捷與規(guī)范,在東漢末年形成雛形,至唐代成為鼎盛并固定下來,歷經(jīng)千余年不變,成為漢語言的載體。而今,這“方塊字”在語言上、藝術形式上,正被全世界所青睞。

從字形上分,楷書分大楷、中楷、小楷;從風格上分,楷書又分魏碑和唐楷。楷由隸出,在楷書形成的初期,勢必保留和過渡著這種特點,所以,魏碑在結構形態(tài)上,點畫形態(tài)上明顯的存有隸意。樸拙率真,野逸豪縱。因為是過渡期,魏碑給我們呈現(xiàn)了一個廣闊的藝術空間,形式多樣,不拘一格。而唐楷則發(fā)展到了鼎盛時期,點畫與結構已經(jīng)有了嚴格的標準,固定為程式,進入流通(標準的宋體印刷從唐代已經(jīng)模式化)。所有的標準化、程式化、模式化、規(guī)范化,都是技術,不是藝術。藝術是性情的、感性的產(chǎn)物。所有的理性設計與規(guī)范都會扼殺藝術。

先習魏碑,后習唐楷,是學習楷書的正路。

 

一、結構特征

從風格上分,魏碑可分三類。第一類,用筆方折,斬釘截鐵,結體舒展大方,以勢奪人,如《元禎墓志》。第二類,用筆方圓兼?zhèn)?,體勢稍趨方整,少有隸意,但楷書的意蘊逐漸成熟,如《張黑女》。第三類,結體或長或扁,筆法糅雜多變,近隸而楷遠,是魏碑典型的過渡時期,因為不成熟,所以多變。如《武昌王妃吐谷渾墓志》。

從字形結構上分析,又有三類:其一,上窄下寬,呈金字塔形,或不規(guī)則梯形;其二,扁方,魏碑受漢隸影響,尚存在扁方的形體;其三,左低右高,斜縱有勢,是魏碑的典型特征。

 

二、點線形質

方、圓、整、齊,擒縱恣肆,斬釘截鐵,是魏碑點畫具體的“形”,而其“形而上”,精神層面上的“質”可借用康有為在《廣藝舟雙輯》中談到的,魏碑有十美:“魄力雄強,氣象渾穆,筆法跳躍,點畫峻厚,意態(tài)奇逸,精神飛動,興趣酣足,骨法洞達,結構天成,血肉豐美”。

 

三、臨習注意事項

1.不要被碑刻表象的形質所迷惑。所有的碑刻,尤其是魏碑,工匠在雕刻的過程中,明顯有意識的對原作進行了“加工處理”,在點畫的起筆、收筆處,以刀代筆,夸張取勢,尖銳方整。行筆處,原本細膩豐富的“彈性”變化、“提按”變化,在雕刻中亦減弱或省略了。所以,大家在臨習的過程中要時刻提醒自己不要被這種“石刻”效果所迷惑,要時常的從碑刻中跳出來,借鑒魏晉時期的書寫墨跡,還原魏碑書寫的本來面目。

2.不要盲目追求野逸恣肆的民間書風,恣縱野逸,是魏碑雄渾大氣的原創(chuàng)力,但盲目的去強化追求,便會陷入“野狐禪”的境地。樸素、無為永遠是中國美學至高的境界。換言之,所有“雄強、渾穆、峻厚、奇逸、飛動、酣足”這些外在的氣象,還需要有一種謙和、樸素、不爭、無為的“內蘊”作核心,對立統(tǒng)一,消長和諧。

3.不要以丑為美,丑即丑,不能與美同化,“丑書”是人們對書法的一種誤解。所謂“丑書”,原指那些在字體結構上打破平衡,以險造境,而在空間布白上又復歸平正;在點畫形質上以道家的無為,佛家的空寂為意蘊,狀如稚子習書,求稚、求拙、求雅。意境深遠,非逸士高人不可測,不入俗人眼,故謂之“丑書”。但是,書法在演變的過程中,抑或某些出土的碑刻中必然存在某些“丑書”:點線拙劣、粗糙,結構支離破碎,筆法雜糅不合。如《武昌王妃吐谷渾墓志》中的“用”(57頁),左邊一筆釘頭鼠尾,即明顯的丑?!岸鳌保?/span>59頁),在結體上明顯出現(xiàn)錯誤,下部“心”的結構支離破碎,點畫之間毫無關聯(lián),與上部“田”的結體風馬牛不相干,這種“丑”是真丑,就像今天書壇有眾多的丑書一樣,自己不知道丑,反以為美,蓋不知其然所以然。

 

四、目的:1.通過《魏碑》的臨習與研究,真正明白什么是“知白守黑”,或“計白當黑”,理解與把握“線性空間”的處理方法;2.體會與把握點線在“提”、“按”變化下所產(chǎn)生的“尖”、“齊”、“方”、“圓”,以及它們的混合使用。

 

五、課時要求:擇字練習4課時,通臨6課時,臨習創(chuàng)作2課時。

 

行草書

行草書,從點線形質上可以分三類,第一類:行書(行楷),第二類:行草(行草結合),第三類:草書(草書又分大草與小草)。從結構形態(tài)上,又分章草(隸書草寫,如漢簡、帛書),今草,楷書草寫,以二王、懷素、張旭、黃庭堅等為代表。

 

一、行書的結構特征

楷書的快些謂之行書,顧名思義,行書的結體不應有大的變化,還是保持其布白勻稱、結體方整這些特點?;虮?、或方,或斜縱,皆合于楷書的形體結構。如:“源”,左側變三點水為兩點,并與橫畫有應帶連接。“照”,下面四點變一橫。

“行貴有楷意”,在行書的書寫中,一定要努力保持楷書的用筆方法和結構特征,尤其要緊的是起筆、收筆以及行筆的點線質量。

 

二、行書的點畫形質

孫過庭《書譜》有云:“真以點畫為形質,以使轉為性情;草以點畫為性情,以使轉為形質”,行書介乎二者之間,所以,在點線的形質可以兼容并蓄,詳解之,即:點線在不失楷意的情況下增加流美的意象,如《姨母帖》之“頃”,點畫的起筆與收筆絕然是楷書的形質,而使轉已然是行書了。

 

三、行草的結構特征

古人在書寫的過程中,并沒有把書法分類界定,只是按自己的書寫習慣和章法布白的需要“因地制宜”。今天我們把它分類,只是便于認知與學習,在實際的創(chuàng)作中,機械的分類是無知和錯誤的。

1.行草書的結構打破了楷書平整規(guī)范的結體,大多依照單字點畫的簡略、映帶或書寫的使轉為形態(tài)。

2.單字形態(tài)的結構,受上下字形的影響,需接連顧盼、因勢生形。

3.行草書的結構或繁或簡,點畫之間有映帶相連的關系,字與字之間也有回鋒或映帶相連的關系。

例如:《圣教序》68頁右側第一行,“其、源、故、知、蠢”是行書,而“凡、愚”是行草,“區(qū)區(qū)”即為草書。

 

四、行草書的點線形質

行草書的書寫速度較行書快,較草書慢,這就決定了行草書的點線形質,即:在慢的點線中努力以楷書的意象為形質;在快的點線中多以流美絞轉的草書意象為形質。如《姨母帖》中“頓”、“頃”,楷書的意蘊很重,而“姨母衣”則少有提按,點線流美,以使轉為主。

 

五、草書的結構特征

“真書以點畫為形質,以使轉為性情;草書以點畫為性情,以使轉為形質。”草書是中國書法藝苑中最具有表現(xiàn)力的一種書寫方式,草書本身可以成為一件獨立欣賞的藝術品,可以將美術的一些時空關系、疏密關系、虛實關系、黑白關系、開合關系、構成關系,以及一些人文的、情感的精神指向,都能融合到一件草書創(chuàng)作中。孫過庭說“以使轉為形質”,即線條在空間的動作、絞轉、飄忽、交插、分割,時而疾風驟雨,時而流水潺潺,長線在書寫的過程中,將整體的空間分割化解成無數(shù)個有機相連的空間,組成書寫結構。即使是能夠辨識草書的人,要想真正意義上看懂草書,也難乎其難。因為草書的境界已遠離了漢字表述語言的功用,成為了抽象藝術。其點線的組合與穿插雖然還有漢字為形體(漢字是書法的母本,不可辨識、無法可循、瞎編亂造,都不是書法),但整體上強調的是意境、氣韻、品格。在點線的形質上更注重強調“輕、重、徐、疾,提、按、頓、挫”的變化,以期將作者自己的才情、修為、品格,以及對作品形式美、內蘊美的“獨解”,通過書寫的過程來創(chuàng)造性的完成。

1.草書的結構形態(tài)“有法而無法”。有法:所有草書的“法”(結字方法),必須有據(jù)可查,能夠辨識?!盁o法”:同一個字在不同的節(jié)奏變化中隨勢而變,上下呼應,如影隨形。

2.“顧盼”是草書在書寫過程中氣韻相連的“虛勢”,單字中點畫的虛接,兩字之間映帶的虛接,包括字勢上的傾合欹正,都是一種顧盼關系。

3.“勢”是草書結構的重要特征之一,一字之中有勢,一篇之中有勢,一個細小的點畫中也有勢。而勢的意蘊來自于結構的經(jīng)營。如《圣教序》中的“色”字,上部結構以三筆使轉完成,下部結構一筆使轉完成,上下相連,神完氣足。黃庭堅《諸上座帖》則著重于整體氣象的把握,局部結構服從于整體的需要,所謂“大勢所趨”,在結構意象上具有深遠的意義。

4.圓融是東方特有的美學法則,亦是東方特有的人文理念,有無相生,陰陽相合,有問必答,呼應相隨。點畫結構之間的關系也是這樣,有起就有收,有始就有終,所謂“起、承、轉、合”,大到章法,小到單字結構,細微處,哪怕是一個小小的點畫,也無不遵循這個“圓融”的規(guī)律。草書的結構特征不能單一的拿出來看,要依據(jù)章法氣韻的節(jié)奏,分節(jié)、分段去觀察研究,某一節(jié)、某一段即是一個完整的結構形態(tài)。

 

六、草書的點線形質

點線形質決定了草書的意象,或蒼茫,或雄強,或流美,或俊朗,皆由點線的形質所創(chuàng)造。而點線的形質取決于作者對點線的理解與把握?!靶巍?,技也;“質”,道也,技進乎道,孰輕孰重?技如何進乎道?道又如何補益于技?惟在理論與實踐中雙修不輟,方有所得。

1.提按。孫過庭“以點線為性情”,著意說明了提按的重要性。提按的輕與重、徐與疾、藏與露,在草書中至關重要,決定著草書的風格氣象。如方整、圓渾、藏鋒、露鋒皆與提按有關,孫過庭所說的“點線”,應該意指草書中較短小的筆畫,這種點線在草書的書寫中有呼吸的調節(jié)作用,在結構形態(tài)上有打破與補救的意態(tài)作用。

2.轉折。草書的結體大部分以“轉”、“折”的動作完成,“轉”有“圓轉”、“側轉”、“絞轉”,“折”也有“方折”與“圓折”,通過一系列的轉折,使點畫有機相連,組合成連綿不絕的草書意象。而使轉的輕、重、徐、疾,側、正、方、圓則依據(jù)每個人的性情不同,學樣不同而各具形色,抑或成為風格。

3.承接。草書以氣格為勝,而氣格又源于“勢”,“勢”來不可擋。不諳圓融之道的人,往往只注重了“勢”的張揚,而忽略了“勢”的導引和收拾。承接便是“勢”的導引,亦是內蘊豐富的根基。承接有“實”和“虛”二種,單字結構中有,章法布白中亦有。如“音察理”是實接,而《初月帖》中“不”的四個點畫即為虛接。(見64、65頁)

4.節(jié)奏。草書最重章法,而章法猶如一首完整的“交響樂”,時而快板,時而行板,時而慢板,時而連綿不絕,時而跳躍呼應,整幅氣韻如此,單字體勢如此,一畫之間亦如此?!耙患匆磺校磺屑匆弧?,“盡精微,致廣大”,“以大觀小”等等,無不有節(jié)奏,無不有變化,無不含有萬物消化變化的規(guī)律。

5.有容乃大。有人在國際論壇上說:“書法是中國文化的核心”,而草書是集書法之大成者,所有美的形式,美的意蘊,盡可以包容在其中,所謂“高韻、深情、堅質、浩氣”,所謂“氣韻生動”,所謂“骨法用筆”,所謂“經(jīng)營位置”,所謂“構成”,所謂“現(xiàn)代”,所謂“抽象”、“意象”、“心象”,所謂“正大、圓融、深邃、自然”,皆歸于書法,化有形而無形,歸乎于“心畫”,歸乎于石濤“借筆墨圖寫天地萬物而陶泳乎我也”。“有法而無法”,作如是觀,是為得法。

 

七、臨習注意事項

1.擇筆:行書以狼毫為佳,行草亦然,草書以加健中長羊毫為佳。擇筆無定,以個人習好為主。

2.行草書的學習,首先應該把握住楷書的點畫形質,起筆有形有性,收筆或方或圓,起有形,收有勢。

3.加強使轉與折筆的練習,努力做到輕而不飄,重而不滯,轉而無礙,折而不傷。在使轉與折筆的書寫中體會“平、圓、留、重、變”的用筆之道。

4.行書練習可以分單字研究臨習,草書練習應以“段”或一組進行研究臨習,先對臨,再背臨,在點線形質上,在結構形態(tài)上心摩手追。

5.著重體會“氣”與“意象”,“氣”與點線形質的關系,探索體會擒與縱、放與收、提與按、正與側、鋪與束、輕與重、徐與疾這些用筆方法與筆墨意象的關系。

6.習書之道,宜快中求慢,在下筆之前,已然將范本的點線形質、結構特征進行了分析解讀,成竹在胸,就可以放筆去寫,“寫”是一種具生命意味的過程,不可以修、描、做,寫不好,臨不像,重新再來,在樸實率真的意態(tài)中去追求范本的精、氣、神。

 

八、目的

目的只有一個字:“寫”。當今的中國畫已遠離了“書寫”,遠離了中國畫本質的生命意味,所有的只是一堆毫無生命意義的“形”或“色”,而行草書的認知與練習是通往“書寫”的唯一選擇。

 

九、課時要求

    行書4課時,行草4課時,草書4課時,臨習創(chuàng)作4課時。

 

敬請留意書法教程(三)及清華大學中國畫課稿系列。清華大學中國畫高研班劉懷勇教授攜全體師生給大家拜個早年,恭祝大家馬年吉祥、闔家歡樂、萬事順意!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劉正成:楷書十要論綱
趙之謙與沈曾植比較研究(三)
線條 臨帖中的重中之重(四)
魏碑--技法語言
草書線條的表情
洪厚甜:學習米芾的意義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