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式塔美學的幾個特點
早期,人們對色彩的視覺心理進行分析時,基本上是參照巴甫洛夫的條件反射原理:例如人看到紅色,便聯系到火的熱度感,看到藍色便聯想到了海水或冰的冷度感等等。
所以,人們在設計病房的色調時,愛用藍灰或綠灰的冷色調,以營造冷靜安定利于修養(yǎng)的環(huán)境。但是要去看望病人時,則最好穿暖色調,可給病人帶來溫暖快活的氛圍。有些餐館愛用暖色的裝修,既熱情待客,又不希望你呆得太久;……
●此外,人們在觀看色彩時,還有補償性的生理性需求:例如在看紅花時,看久了,會產生視覺疲勞,又希望能看到它的對比色即綠色,才覺得比較滿意,舒服。
“對比色”“補色”,如圖――“色環(huán)”中,直線相連的就是互補色。
“格式塔美學”或“格式塔心理學”,在視覺心理方面的研究,則開拓了新的領域,即“視知覺”:
●所謂“格式塔”,系由德文轉化而來(Gestait,英譯Form或Shape),被認為“是站在現代心理學發(fā)展的前沿,充分利用實驗的手段揭示和驗證‘心’、‘物’之間的‘完形’規(guī)律?!ㄋ┏湟缰到y(tǒng)論和結構主義等現代科學精神,對藝術形式‘形而下’研究做出了重要貢獻?!保ㄞD引自《西方形式美學》)
下面介紹“格式塔美學”的一些特點:
“格式塔美學”,也可以叫做“完形心理學”。為什么強調“完形”兩個字?舉例來說,我們看下面的一張照片,有兩個人像:
人們從照片里一眼就能看出,一個是大陸影星李冰冰,另一個則是臺灣影星舒淇。所謂“一眼”,就是觀看的人,并未經過將兩個人的五官逐個審察、進行組合,再兩廂對比,又經過思考判斷之后,才識別出來的。而是瞬間的直覺就看出來了。這就是“視知覺”中“完形”的作用。
而且在“完形”的“統(tǒng)領”下,整體圖像中的任何一個局部“元素”(例如五官中的任何一個),都視其在與整體中的關系如何,而對整個畫面起著“強化”或“弱化”,“美化”或“丑化”的作用。所以將這種視知覺現象,叫做“完形心理學”。
(一)視知覺的“心、物結合”與“場效應”:
讓我們看看下面的幾張圖:
畫面中的幾個孤立的圓球是分散布置的,但人眼會憑直覺將它們連接或想象成不同的各種形狀,有看成線狀,有的看成大小不同的三角形。
這是“心、物結合”的產物,并且形成了“整體大于局部之和”的視知覺現象,也就是說,所看到的幾個“點”所構成的“面積”,大于那幾個點的面積的總和。這幾個點,又好像構成了一個視覺“磁場”,我們稱之為“場效應”。這種“場效應”,會增大畫面的視覺“沖擊力”或“視覺張力”。
古人在建筑設計中,正是利用這種視知覺的特性,創(chuàng)造了各種獨特的建筑空間和建筑藝術效果。
上圖是印度著名的泰姬陵全貌
再讓我們取消泰姬陵周邊的四個小塔,看看會有什么效果?
取消四個小塔之后,建筑靠自身的形象矗立在那里,顯得比較孤立,也缺乏視覺的“沖擊力”。
當恢復了那四個小塔之后,在視覺上建筑那四個小塔,有如主體的左膀右臂,形成了一個具有生命力的整體。在視覺上,整個空間好像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磁場”,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力。
下圖的天壇和太和殿,它們用層層臺階托起了主體建筑,實際上是二者合為一體,成為一個“格式塔”――生命的整體,大大增加了視覺上的“場效應”,同樣給人以巨大的震撼力。
可見古人在建筑設計與空間規(guī)劃方面,具有多么高超的藝術素養(yǎng)。“格式塔美學”并沒有“發(fā)明”而是“發(fā)現”
了這種“視知覺”的奇妙特點。理解了這個特點,可以使我們在藝術鑒賞和藝術創(chuàng)作方面提供理性的支持。
在格式塔原理中,畫面上的每一個局部,都是起著或大,或小,或好,或差的作用,都是參加整體“演出”的組成部分。
懂得這個道理,對我們在繪畫和攝影的構圖中,除了專注主要的景物之外,還應該關注周圍的那些次要的東西,使主要與次要的東西能夠相得益彰,而不至于起反作用。創(chuàng)作出許多賞心悅目的好作品。
下面的兩張攝影,由于取景裁剪的空間不同,它所形成的“場效應”也不同。人像,左邊的“場效應”比右邊的要大些。騎車人,則右邊的“場效應”要比左邊的大得多,也更好看。
畫家們自覺利用“場效應”的視覺特性,在畫面構圖上,能“以少勝多”“計白當黑”,可取得出奇制勝的藝術效果。
(待續(xù))
本文出自:童心未泯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