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 40 年,中國經(jīng)歷了高速的發(fā)展,但隨之而來,物價水平也越來越高。大家都在感嘆:錢越來越不值錢了。
除了衣食住行,保險也逃避不了通貨膨脹的影響。很多人會擔憂,現(xiàn)在買的保險是不是過個二三十年,也不值錢了?那買保險有什么用?
今天,深藍君就和大家聊聊 保險與通貨膨脹的那些事兒。
主要內(nèi)容如下:
30 年前的保單,長什么樣?
分紅型保險,能抵御通脹嗎?
對抗通脹,這是最實用的方法!
最近,有多家媒體報道了一份 30 年前的保單,在網(wǎng)上引起了廣泛關注。
1989 年,楊先生和妻子結(jié)婚,當時他們花 50 元買了一份“ 夫妻恩愛保險 ”。如果 30 年后夫妻倆還在一起,保險公司就給他們發(fā) 700 塊錢。
在那個年代,楊先生在工地干一天活才拿到八九毛錢。為了湊齊這 50 元保費,最后只能把家里收成的 250 斤大米背到鎮(zhèn)上賣掉……
從 1989 年到 2019 年,剛好 30 年。
這份保單不僅見證了他倆的愛情,也見證了物價飛速增長的 30 年。如今的 700 元,可能都不夠給老婆買一條裙子。
單從經(jīng)濟的角度說,當年斥“巨資”買來的保險,到今天已經(jīng)不值錢了……
楊先生的經(jīng)歷并非特例,我在 2018 年保險理賠年報分析 中也給大家分享過,很多保險公司的平均理賠金額只有幾萬塊。
這些保單大多在十幾年前購買,當時覺得幾萬塊就能治好大病,而現(xiàn)在拿著這點錢進醫(yī)院,心里真的很憂慮。
那么,是不是買保險就沒有意義呢?當然不是!
理由 1:我們無法預測風險
我們之所以買保險,是因為不知道會不會發(fā)生風險,什么時候發(fā)生風險。如果我們提前就知道自己一輩子都平平安安,那當然就不需要買保險了。
而事實上,有不少人在買完保險幾年后就出險,很早就拿到理賠款,遠遠談不上幾十年后受到通貨膨脹影響。
理由 2:保險有以小博大的作用
其實,就算我們一直都身體健康,以后保險貶值了,這份保單仍然有以小博大的杠桿作用。
以 0 歲女孩購買芯愛 重疾險為例,50 萬保額,保到 70 歲,每年保費 1250 元,30 年下來一共繳費 3.75 萬。
交 3.75 萬,就可以保 50 萬。即便是幾十年后,保單還是有 13 倍的杠桿。萬一真的患了重疾,可以以小博大,??顚S?。
理由 3:未來的通脹可能沒那么嚴重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創(chuàng)造了世界最大的經(jīng)濟奇跡,物價也無可避免地飛速增長。而隨著近年經(jīng)濟增速的放緩,通脹水平也在逐漸回落。
要衡量 通貨膨脹率,一般需要用到 居民消費價格指數(shù)(CPI)。下圖是我國近 40 年的 CPI 走勢:
數(shù)據(jù)來源:國家統(tǒng)計局
如圖所示:
在上個世紀 90 年代,我國的通脹率曾經(jīng)達到令人咂舌的 24%。相當于我們手中的 100 元,在下一年就縮水為 76 元了。
可是之后,通脹率便逐漸降低。除了偶爾有一些波動,最近幾年基本維持在 2% - 3%。
因此,很可能幾十年后,我們的保額不會再像過去那樣嚴重貶值了。
為了迎合消費者需求,這些年保險公司也推出了一些保額會增長的重疾險。
那么,這種產(chǎn)品能不能解決通脹問題?我們看幾款代表產(chǎn)品:
通過這個對比表,我們可以得出一些結(jié)論:
結(jié)論 1:分紅險難以抵御通脹
花同樣的錢,分紅型的太平洋金佑人生對比不分紅的 陽光 i 保 C 款,首先初始保額就低了 30 萬。
雖然金佑人生有保額分紅,但分紅是不確定的。即使按中檔分紅計算,幾十年后也很難達到陽光 i 保的 50 萬保額。
很多人一聽說有分紅就覺得劃算,其實這是非常不理性的。科學投保五大原則 的其中一條就是:先保障,后理財。
如果一款產(chǎn)品既有保障,又想兼顧理財,那么往往兩樣都做不好。
結(jié)論 2:保額遞增,保險要仔細挑選
人??禈纷鹣?,同樣存在初始保額太低的問題。萬一剛買完保險沒幾年就生病了,這點保額根本不夠用。
如果連眼前的問題都解決不了,就算幾十年后保額漲得再高,那又有什么意義呢?
另一方面,晴天保保 每兩年增加 15% 保額,最高可達 105 萬,而保費每年才幾百塊,相對就更加值得考慮。更多詳細測評,可以 點擊這里查看>>>
總的來說,大多數(shù)保額增長保險的效果都一般般,很難抵御通脹。
想了解更多,可以閱讀這么“完美”的保險,值得買嗎?這篇文章。
如果確實很擔心幾十年后保額不夠用,那到底要如何買保險呢?深藍君從實操的角度,給大家兩點建議:
1、買保險就要買高保額
深藍君多次跟大家強調(diào):買保險就是買保額。想要抵御通脹,首先就要把保額做得足夠高。
為了讓大家能更加直觀地理解,我在這里做了一個方案對比:
方案一:陽光 i 保 C 款(保終身)
方案二:備哆分 1 號 + 康惠保(保 70 歲)
方案三:康惠保(保終身)+ 海保人壽芯愛(保 70 歲)+ 三峽人壽愛相隨(保 60 歲)
如圖所示,各方案特點如下:
方案一:儲蓄型重疾險,交 20 年,保終身,50 萬保額已經(jīng)要上萬塊了。這是比較傳統(tǒng)的投保方式,很多人都會這樣選擇。
方案二:消費型重疾險,并且 拉長繳費年限、縮短保障期限。在花費更少的情況下,重疾保額做到了 100 萬,至少在接下來幾十年都夠用了。
方案三:消費型重疾險+定期壽險,兼顧了高保額和保終身。如果在 60 歲前因重疾身故,最多賠付 175 萬。如果一直身體健康,也有 50 萬重疾保障終身。
消費型重疾險和定期壽險的性價比非常高,十分適合用來做大保額。如果你想查看最新的產(chǎn)品測評,可以點擊下面的鏈接:
另外,買保險一般建議拉長繳費期限。因為通貨膨脹在侵蝕保額的同時,其實也會影響我們每年交的保費。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繳費壓力會越來越小。
以上提到的產(chǎn)品,都可以在公眾號菜單欄:保險嚴選 找到,大家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實際年齡,嘗試手動搭配一下。
2、保險是一個多次配置的過程
在買保險,我只看這個數(shù)字 這篇文章中,我跟大家詳細分析過:
科學合理的保額,是根據(jù)我們的 收入支出、資產(chǎn)負債、家庭結(jié)構(gòu) 等因素,綜合計算出來的。
以重疾險保額為例,一般按我們 3-5 年的收入計算。萬一罹患大病導致無法工作,這筆錢可以讓我們安心治療,而不用擔心家里的柴米油鹽。
因此,當我們的 收入提高了、買房貸款了、孩子出生了,覺得原來的保額不夠用,那就需要調(diào)整保額了。
我在生完二胎后,也給自己加了 750 萬保額,點擊這里 就能看到我的加保方案,希望能給大家一些參考。
總之,保險是一個多次配置的過程,建議大家每隔 3-5 年就要重新檢視一下自己的保單。
其實,無論我們買不買保險,通貨膨脹都是存在的。因此最根本的解決方法,是讓自己的財富增長速度超過通貨膨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