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辛
孩子病了,家長需要做什么?
首先要安心、靜心。
編者按:
李辛老師曾經(jīng)提過一個很有趣的觀點,他說,其實人和人是通過心靈相互感應的,而非經(jīng)過大腦。只有知識、學識是來自于大腦。你是怎樣,別人就是怎樣。
確實,我們往往容易跟隨別人的反應而”反應“。同樣的,兒童的健康和成長也是和父母、老師以及周遭接觸的一切人事物相互感應而形成的。
如果我們能感受自己、感受別人多一點,而非直接跟隨對方做出反應,也許,生活中會少一點焦躁與爭執(zhí),也會讓孩子的身心更加健康。
1.
>>>疾病是生命的節(jié)奏<<<
疾病其實是一個整個生命旋律的其中某個節(jié)奏,不可能永遠都像第三或第四樂章那樣那么蓬勃那么優(yōu)美,也不可能永遠像第一樂章第二樂章沒有沖突,只是在那里醞釀。
所以,當我們生病的時候,需要了解,這只是你生命的旋律到了這個節(jié)點出現(xiàn)的一個變化而已,重要的是我們要決定是去觀察,還是等待。作為家長需要做的是判斷它的風險性到底有多大?它發(fā)展的方向是從光明走向黑暗,還是從黑暗走向光明,然后來決定是否需要馬上去看醫(yī)生。
現(xiàn)在很多家長,有的學過中醫(yī),有的有不少西醫(yī)的知識,但面對現(xiàn)實問題,重要的不是知識,而是他有沒有條件、心力和精神來統(tǒng)合地運用這些知識。
我認識很多家長,學習了各種各樣的課程,記了厚厚的筆記本,但是沒有辦法運用它,有問題還是馬上找專家,因為他的知識還是沒有統(tǒng)合的碎片,他沒有建立一個自己的思路。
中醫(yī)和西醫(yī)并不沖突,我們所認為的沖突的是因為我們尚未理解它們各自所作用的層次。一個問題的發(fā)生,從來不會只是單一層面的原因,它既有物質(zhì)層次的原因,也有心理學層次的原因,也有中醫(yī)所說的能量層次的原因,是一個同步存在的立體結(jié)構(gòu)。
但是,如果要找一個入手點的話,我們要看,如果這個問題,它在物質(zhì)層次很明確,而且原因在物質(zhì)層次居多的話,西醫(yī)是非常合適的選擇,而且比較容易掌握,只有在能量層次出現(xiàn)明顯問題的時候,才是中醫(yī)出手的時候。
2.
>>>尊重孩子的天性<<<
孩子就像一個預裝的電腦,出生前已有裝好的程序,好比我們的電腦,有的是圖片處理功能比較好的,有的是聲卡顯卡功能比較好的,有的是辦公功能比較好的。
作為目前的教育模式,我們往往會給孩子的成長定一個標準的模式,標準之外的特點和可能性,往往不被鼓勵。我們要去學習怎么去尊重和發(fā)現(xiàn)孩子未來成長發(fā)展可能的方向。
這個尊重和發(fā)現(xiàn)不只是在意識上去完成,而是讓父母能夠通過感受,就像我們聽音樂或者喝一杯咖啡,立刻就有全面的身心感受,我們用身心去感受孩子的身心,是厚的還是薄的,是穩(wěn)定的還是靈敏的,去感受孩子生命力的特征,去感受他的身、心、情感、思維等各個面向。
比如有的孩子,天性就是情感部分很濃烈的,有的孩子可能情感有匱乏的部分,那么他和家長建立的關系包括他未來將要和這個社會建立的關系中,情感會成為他生命中某一階段的主要模式。
比如說我的一位朋友在教育她的小孩子的過程中碰到了一些問題,她們有一個新加坡的朋友,那位媽媽看起來非常通曉教育理論,也確實學習過,所以她常常帶著一種我是這方面的權(quán)威,我是對的,是非常有經(jīng)驗的態(tài)度和其他家長交流。
她的兩個小孩子也確實表現(xiàn)得知書達理,比其他同齡的小朋友懂得更多的知識,而且能夠在需要的時候立刻說出:對不起、謝謝、你好……成人社會的那些禮儀都已經(jīng)熟練掌握。
然后,我的朋友就開始擔心,我的寶寶好像不如她的寶寶,我的寶寶為什么不合群呢?為什么需要笑的時候她不會笑呢?她給我打電話,我問她,你覺得那兩個小女孩快樂嗎?她說:對哦,那兩個小女孩好像不快樂。我又問她,那個媽媽快樂嗎?她說,那個媽媽好嚴肅哦,跟她在一起我有點緊張。
這里有個問題需要被平衡:知識、理論……和人的精神狀態(tài)。
世界上有各種各樣的知識和學派,重要的不是去學得越多越好,重要的是讓這些知識和學派,來幫助我們更好的生活,更安心地面對一切。
3.
>>>你感受了嗎?<<<
當我們想用飲食來調(diào)理自己身體的時候,不能直接跑去買一大塊羊肉回去燉湯喝,我們得先了解我們是什么體質(zhì)的,最近在什么狀態(tài)。比如我最近有點上火,晚上也睡不好覺,有點煩躁,那我就多吃點白菜和蘿卜比較合適。
我們可以把知識、學說、各種專家的觀點,也當作我們的日常食物,然后看我們當下的狀態(tài)去合理運用,因為我們最終的目的是完善自己,最好讓自己的生活更簡化一些,負擔少一些,而不是讓自己變成一個超級電腦,飛速運轉(zhuǎn),一切掌握,應有盡有。
其實不光是如何跟孩子相處的問題,是我們家長如何跟周圍的人相處?如何跟周圍有生命的和沒有生命的世界相處。以及我們在相處的過程當中,我們是一個什么狀態(tài)?感受到了什么?以什么心態(tài)和行為來回應?家長的這些內(nèi)在的東西對孩子的健康和發(fā)展,是非常重要的。
舉個例子。我那天去辦臺灣通行證,來接我的司機跟我聊天。他問,李大夫,小孩子的哮喘和咳嗽怎么辦?我問多大的孩子。他說三歲,雙胞胎。我問什么情況。他說了一通,定期發(fā)作啊,晚上加重啊,會咳嗽,會流汗啊,看中醫(yī)也看西醫(yī),先是請醫(yī)生按摩,后來媽媽又去學按摩,學營養(yǎng)學,總之很用心。這些看起來都是對的,營養(yǎng)補給也是對的。然后我接著問他,你們夫妻倆會不會經(jīng)常抱抱他們?他回答,好像不多,沒時間。
因為我跟他只是第二次見面,還不好說得太直。我接著說,我覺得您像是在部隊里待過的,屬于那種非常堅強、剛毅的人。他說是。那我說,你最近跟孩子相處得怎么樣?他說,我最近罵孩子罵得比較多,我覺得孩子很多事情都做不到位。我說,三歲哪有對和錯。后面的談話我就不說了。
4.
>>>先做個平常人<<<
這里面要講的是什么呢?我們一般都會注意營養(yǎng)要平衡,但一個生命能夠健康成長,最基本的要素不只是營養(yǎng)啊,干凈的空氣、有能量的土地,健康的大樹和花草,還有一個最重要的是什么?對于小孩子,尤其是一歲以內(nèi)的孩子,他個人意識還沒有成型,他跟父母的關系,就像是一個主機帶了兩臺電腦,父母和孩子的精神,其實是合一的狀態(tài)。
還有就是父母的關注力。現(xiàn)在,很多忙碌的父母也能抽出時間跟孩子呆一會兒,但是他們的心不在孩子上,要看手機、看電腦,還有很多很多的事在腦子里轉(zhuǎn)……有的父母他學過傳統(tǒng)文化,想把心放孩子身上,但已經(jīng)沒有心力,因為平時忙碌的工作已經(jīng)把他們給耗干了,回家的路上還堵了一個小時,白天又窩了一肚子的火,不光是對孩子沒心力,對他的父母、妻子,還有自己,都沒有心力了。
這個時候,你跟孩子在一起的時候,你的光——西方說靈魂的光,傳統(tǒng)文化說的神光,已經(jīng)黯淡了,這個內(nèi)在的靈魂之光也就是一切,它既代表你的思維,也代表你的情感,也代表你的內(nèi)心,也代表中醫(yī)所說的經(jīng)絡氣脈、奇經(jīng)八脈和氣血,其實它就是一樣東西,沒有這個東西,照在這個孩子身上,這個孩子的身心就很難正常地發(fā)展。
所以,這個部分非常重要。第一是爸爸媽媽要有這樣一個精神力;第二是爸爸媽媽需要有非常敏銳的感受。其實這兩個也是一個東西,只有有相對充足的精神力的人他才會有感受,只有有感受的人,以感受的模式在跟這個世界交流,他才可能有生命力。
我常說的一個比方,一件事情出現(xiàn)了,你馬上能做出的一個反應和決定,往往是最佳方案。當精神力不夠,就是電腦內(nèi)存不夠,程序混亂,很多垃圾郵件,電壓也不穩(wěn)定,這個事情過來了你馬上處理不了,然后就等待老版本的程序慢慢運算,慢慢分析,這是第二等的答案,這就是思考。翻百科全書,上網(wǎng)搜索各家觀點,這是第三等的答案。大家坐在一起腦力風暴,是第四等的答案。
我們從小得到的教育就是在裝程序,華德福也好,中醫(yī)也好,不過就是一套程序,但比較好的教育,它能讓我們能夠慢慢學習自己編寫自己最合適的程序。
人生就是在找答案,任何時候你都面臨選擇,吃豆腐還是吃肉,多喝一碗還是少喝一碗,在這類瑣事上的思考方式,和你在決定到底是嫁給甲還是嫁給乙,是出國還是不出國,雖然有大事小事之分,但其實是一樣的。
四種尋找答案的模式,決定了我們的生命力,是以何種水平在運轉(zhuǎn),也決定了我們的生命,是以何種方式跟外界交流。
所以重點是我們發(fā)展到了什么層次,這個層次并不是我們最近開始流行的要修佛修道啊,練功打坐啊,不是這些東西,而是中醫(yī)或者傳統(tǒng)文化里面說的,先做個正常人、平常人。
《兒童健康講記》
傳授孩子的身心安頓之道,讓父母做回安心的家長
除了具體而微地提到兒童健康方面的常識,更難能可貴的是本書從觀念和認識上,與照顧孩子的老師、家長和其他陪伴者分享,學會觀察、覺知自己的狀態(tài),安頓好自己的身心,就更能給予孩子,讓自己健康,讓孩子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