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能跟父母分離,或者說,父母不能跟孩子分離,雙方就會纏繞在一起,像纏繞在一起的藤,一個離不開另一個,離開了就會倒下。這樣的話,他們就沒法作為獨立的個體而存在,無法體會真正存在的感覺——活著的感覺。
在生活中,我為了你活著,你為了我活著,以致誰都沒有真正地活著。所以,分離的話題,是關于你是否真正地活著的話題?;钪⒉粌H僅只是單純地活著而已,更重要的是,你是否作為你自己而存在,是否擁有自己的感受和體驗。
這個話題說起來有點抽象,再具體點,會表現(xiàn)在很難分離,或者很難跟別人建立關系。例如,想要結束一段很難受、很痛苦的關系,但就是結束不了;特別受不了別人要結束一段關系;一想到分離就會有撕心裂肺、無法分開的感覺;很不喜歡這個雞肋的工作,感到很痛苦,找不到留下的理由,但就是很難離開。總之,就是很難做出分離的決定,很難接受分離。
因為分離太難受了,就會轉而變得非常獨立,不跟人建立關系:可以有泛泛之交,但不能走近,這樣就算分開了也不會覺得過于難受。這種所謂的獨立,是為了逃避分離的痛苦,看上去是獨立了,其實也是害怕分離的一種表現(xiàn)。
父母不能與孩子分離的幾種表現(xiàn)形式
父母沒有看到孩子的感受
比如:“有一種冷叫你媽覺得你冷,有一種餓叫你媽覺得你餓。”小朋友之間鬧矛盾,孩子被欺負了,父母表現(xiàn)得比孩子還要生氣、還要委屈。這說明父母在用自己的感受去代替、覆蓋孩子的感受。父母說“我知道你的感受是什么”,其實都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fā),而不是真正體會孩子的感受。
如果父母只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fā),沒有真正體會孩子的感受,就意味著壓根沒有看見孩子,也沒有與孩子建立真正的關系。舉個例子,有一年夏天我去“發(fā)現(xiàn)王國”玩,注意到絕大多數(shù)游戲項目都需要排隊,不過,其中有個項目排隊的人較少,是給比較小的孩子玩的。一個媽媽發(fā)現(xiàn)這里沒有什么人排隊,趕緊喊孩子過來,一把把孩子推了上去。那個小孩大概四五歲,他以前沒玩過這個游戲,不知道是什么,就告訴媽媽說“我害怕”。媽媽卻說:“有什么可害怕的,趕緊玩,玩完我們?nèi)ネ嫦乱粋€?!惫ぷ魅藛T領著小孩坐在椅子上面,給他綁上安全帶,那孩子害怕得哇哇哭,伸著雙手喊媽媽。我告訴那個媽媽,他是真的害怕,先讓他下來看一看,她卻瞪了我一眼。這個游戲往上升得很慢,升到一半的時候,孩子發(fā)現(xiàn)沒有那么害怕,于是就不哭了。等到落下來的時候,孩子發(fā)現(xiàn)挺好玩,跟媽媽說想再玩一遍,但那個媽媽卻硬扯著他走了。
從整個過程我們可以看到,當孩子說害怕的時候,媽媽并沒有看見他的害怕;當孩子想玩的時候,媽媽也沒有看見孩子內(nèi)心的喜歡和愉悅的感受——媽媽對孩子的感受是完全否定的。
父母太重視孩子的感受
還有另外一種父母,他們太重視孩子的感受,很多事情都會問孩子,讓孩子來做決定,包括生二胎也要問孩子。有些家長會說,我們家老大不同意生二胎,我們沒辦法,所以生不了。其實這么大的事情,孩子根本做不了決定,也承擔不了責任,因為孩子不知道這對家庭、對他來說意味著什么。當家長去問孩子,讓孩子做決定時,其實是自己不想承擔做決定帶來的后果。
還有些夫妻明明感情不和,不想生活在一起,但是覺得離婚對孩子不好——為了孩子不離婚,這看上去是在考慮孩子的感受,其實也是把責任推給孩子,讓孩子承擔做決定的責任。
父母替孩子承擔得太多
更多的情況是,父母不是把責任推給孩子,而是替孩子攬了很多東西:過多照顧孩子;很多事情不讓孩子做;該孩子承擔的也不讓孩子承擔。比如學習,家長陪著寫作業(yè),本身就在傳遞一個信息:學習不是你自己的事,是我們倆甚至是全家人的事。父母操心多,孩子操心自然少,父母沒辦法把自己和孩子分開,沒有把孩子的責任交還給孩子,結果,孩子也就不能為自己承擔責任。
父母對孩子照顧較多,攬的責任較多,孩子的生活能力就會變得比較差,相對來說,適應社會的能力就會比較差。
父母把自己的需要寄托在孩子身上
我看過一部國內(nèi)電影《河》,電影里有個藏族小女孩,她非常孤獨,把一只生下來就沒有媽媽的小羊羔當作唯一的小伙伴,每天照顧它,喂它喝奶。小羊羔長大了,可以到牧場去吃草了,但她不讓小羊羔到羊群里去,還是每天偷偷地給它喝奶。后來,小羊羔的食量變大,奶不夠喝,于是不得不把它放到羊群里,但是,因為小羊羔以前沒有受到鍛煉,不太合群,結果出去的第一天就被狼咬死了。
不難理解,小羊羔的死,這個小女孩是有責任的,因為她始終不讓它入群。小羊羔不合群,也沒經(jīng)歷過鍛煉,所以狼來了也不知道該怎么辦。其實,這個小女孩是自己想要喝奶,媽媽懷了小弟弟,她就不能再奶喝了,小女孩非常失落,就把自己的需要放在小羊羔身上,覺得小羊羔需要一直喝奶。
父母在心理上沒有跟孩子實現(xiàn)分離的時候,非常容易無意識地把自己的需要放在孩子身上。比如,父母早年受了很多苦,獨立較早,依賴不夠,就容易把自己內(nèi)心依賴的渴望、被照顧的愿望放在孩子身上,這種照顧不完全是孩子的需要,更多的是父母的需要。被包攬比較多的孩子,比較容易依賴他人,社會適應能力比較差,到社會上,當他們面對一些父母無法解決的問題時,會表現(xiàn)得非常無助。他們內(nèi)心里會非常怨恨父母,怨他們沒有給自己鍛煉的機會;沒有讓自己學到生活和生存的技能;沒有學到與人的相處能力等。父母對孩子承擔較多、照顧較多、考慮較多,正是沒有在心理上與孩子分離的表現(xiàn)。
微信流行以后,很多人在朋友圈、微信群,甚至發(fā)紅包給孩子拉票。因為有父母的大力參與,所以如果取得了好結果,軍功章有你的一半,也要有我的一半。這樣一來,孩子為自己做的事情,就變成了孩子為父母做的。事實上,在孩子的事情上,父母往往特別起勁:孩子取得了成績父母特別驕傲;有事沒事整天曬孩子;一見面就開始聊孩子。所有這些做法,都是沒有跟孩子分開的表現(xiàn),還處在跟孩子一體的狀態(tài),即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狀態(tài)。
父母跟孩子之間沒有界限
父母跟孩子沒有分開,彼此之間沒有界限,還表現(xiàn)在對秘密的態(tài)度上,即家長不允許孩子有自己的秘密。孩子在小的時候沒有什么秘密,慢慢長大后開始有了自己的小秘密,特別是到了青春期,孩子開始保守自己的秘密。你有一個秘密,我有一個秘密,說明我們是不同的兩個人,是不同的個體。家長如果沒有秘密,也不允許孩子有秘密,這就比較麻煩,說明家長不允許自己和孩子是不同的兩個人。例如,手機屬于比較私密的物品,家長認為自己手機沒有什么秘密,就隨意拿給孩子玩,但是,如果家長不能守護自己的私密物品和空間,孩子也就無法學會守護秘密,不知道怎么保護自己的私密物品和私人空間。這種不能有秘密的狀態(tài),也是父母和孩子沒有分離的表現(xiàn)。
大多數(shù)父母很難有自己的原則,似乎不能對孩子說不。當孩子要手機時,媽媽就很難拒絕孩子,擔心拒絕會讓孩子傷心,讓孩子受到傷害。其實,被拒絕時孩子心里固然會不舒服,會難受,但通過拒絕,孩子也會看到界限,看到自己和父母不是一個人,從而學會堅守自己的界限。
拒絕不會輕易傷害人,傷害人的是不耐煩、嫌棄和厭惡這些態(tài)度,而不是拒絕本身。很多家長在自己成長過程中被拒絕、被忽視的比較多,這種體驗非常深,內(nèi)心特別害怕,因此覺得孩子一定也是害怕的,以致沒辦法跟孩子說不。
父母不能與孩子分離的后果
父母與孩子分離,不僅要體現(xiàn)在物理距離上,更重要的是體現(xiàn)在心理距離上。如果分不開,父母就是為孩子活著,父母沒有自己,如何培養(yǎng)出有自己的孩子呢?父母與孩子融為一體,孩子又如何與父母分開,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呢?如果沒有分開,這種融合的關系就會變成:你不用說你的需要,我自然就會知道你的需要,知道什么是對你不好的選擇,什么是對你更好的選擇。
這種狀態(tài)持續(xù)到成年就比較麻煩,到了社會,孩子雖然不提要求,也不說想要什么,但他心里在等別人來滿足他,即你應該知道我的需要,因為我的父母都知道。他對關系的要求比較高,希望別人能夠知道他內(nèi)心的渴望,所以,在現(xiàn)實生活中,他就不太容易跟別人建立關系。
如果父母內(nèi)心比較敏感,小時候被欺負過,就會害怕孩子也被欺負;小時候被自己的父母忽視過、沒有被自己的父母保護、沒有被肯定、沒有被抱過、依賴的需求沒有被滿足,那么他就會特別在意滿足孩子的這些需求,認為孩子也需要這些。父母總是無意識地把自己的需要和期待寄托在孩子身上,就像寄放在孩子的生命中,如此一來,這個孩子就被父母占據(jù)了,自己只剩一個殼,身體里住著的不是自己,而是父母。這就好比我們有一套房子,發(fā)號施令、決定怎么裝修的不是自己,而是另外的人——我們不具備所有權和決定權。孩子身體里住著父母,孩子和父母這一生就不會真正地活著;父母不能與孩子分離,那么雙方都沒有存在感,都只能借助對方讓自己獲得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學生時代的戀愛,并不是為了結婚,而是婚姻之前的一種體驗。父母覺得孩子找的對象不合適,是從婚姻的角度判斷的,是希望孩子彌補自己的一些缺憾。父母把孩子視作自己生命的引申,認為自己與孩子是一體的,因此把期待寄托在孩子身上,孩子就很難擁有自己的體驗和感受。
上周在昆明講課,有朋友問我,父母有沒有責任為孩子創(chuàng)造更好的物質(zhì)條件。父母當然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過上更加富足的生活,但千萬不要認為是在替孩子創(chuàng)造,也不要認為自己這么辛苦都是為了孩子。如果父母決定通過努力讓自己生活得更好,自己所受的苦、累、心酸都只能自己承受,因為那是自己的決定,自己決定的后果要自己承擔,而不是讓別人買單。
如果父母覺得自己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只能說明,這樣的父母內(nèi)心里是渴望別人來替自己承擔責任的。
在生活中,父母有很多越界的表現(xiàn),例如,孩子寫作業(yè)磨蹭、不專心、拖延,家長就會特別著急。我以前有個同事就是這樣,我問他如果孩子遲到是誰的事呢?他說,是我的事情,我沒有計算好時間。我說,孩子遲到會有什么后果呢?她說,會被老師批評啊。我說,被老師批評應該誰來承擔?她說,孩子被老師批評我會受不了,會特別難受。這就是很典型的越界,把屬于孩子的東西承擔到自己身上來。
父母跟孩子沒有分離,會給孩子未來的生活帶來非常大的影響。沒有分離,孩子就沒辦法真正活著,在以后的親密關系中就沒法成為自己,也沒法跟他自己的孩子分離。這樣一代代傳下去,每個人都為別人而活,每個人都沒有自己,每個人都沒有真正存在過。
父母應該如何與孩子分離
我們今天的題目——父母怎樣與孩子分離——孩子怎樣與父母分離,這其實是一個問題。因為父母也是自己父母的孩子,父母無法與孩子分離,其實在內(nèi)心中是沒有與自己的父母分離,還停留在融合依賴的狀態(tài),或者過早獨立,沒有依賴的機會,心中對依賴的渴望沒有得到滿足。而所有這些,都會呈現(xiàn)在自己與孩子的關系中。當然,除了與自己孩子的關系,不能分離還體現(xiàn)在其他關系里面,比如親密關系、工作等。
很難結束關系,是因為內(nèi)心沒有跟自己的父母真正分離,如此一來,如何與孩子分離的話題,就變成了父母如何跟自己的父母分離的話題。
父母首先要了解自己的感受、需要和狀態(tài),這樣就不會理直氣壯地認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
在《楚門的世界》這部電影中,楚門在自己不知道而其他人都知道的情況下被安排了某種命運?,F(xiàn)實中的我們也是一樣,每個人的出生就像楚門一樣,都被無意識地安排了某種角色,我們自己不知道,安排我們角色的人也不是那么清晰。
父母知道自己是誰,能為自己而活,孩子才能知道自己是誰,才能為自己而活。很多人來學心理學是為了孩子,在沒有學心理學以前,通常是無知無畏地訓孩子。學了心理學,知道很多道理后,沒有用學到的東西來探索自己,而是“發(fā)現(xiàn)”自己訓孩子的方式不對,于是換了一種更加隱蔽、高級的方式,用自己以為更好的方式影響孩子,這其實依然是控制。如果我們自己沒有改變,只是改變了教育孩子的方式,從根本上來說并沒有太大變化。學習心理學的目的是為了讓自己生活得更明白,不糾結不擰巴,而不是為了孩子。
分離是非常困難的事情,因為父母在內(nèi)心跟自己的父母分離也是非常困難的。這一點在《楚門的世界》里表現(xiàn)得非常真切。楚門十幾歲時有個夢想,就是做一個探險家,離開桃源島,去外面的世界看一看。因為劇集收視率很高,導演不能讓楚門離開這個角色、離開劇場,于是安排了一個情節(jié),讓扮演楚門的父親在跟楚門劃船時落海淹死了,從此,楚門背負了非常沉重的心理負擔,感到很內(nèi)疚,認為父親被自己害死了,變得非常怕水。
我們也是這樣,如果父母沒有自己的生活圈子,沒有朋友,所有一切都圍繞著孩子轉,當孩子想要分離時,父母就會難以接受,孩子內(nèi)心也會非常不安和愧疚,好像把父母推開了一樣。這樣的話,分離就會變得非常困難。
父母難以接受分離表現(xiàn)在很多方面,比如,當孩子專注在一件事情上的時候,父母內(nèi)心就會有被拋棄、被冷落的感覺,這種感覺很難受,于是父母就會通過關心孩子(其實是一種打擾),希望自己跟孩子之間的裂痕不要再擴大。特別是媽媽,因為媽媽對孩子承擔得更多一些,跟孩子的關系更緊密一些,而爸爸的社會關系一般較多,相對來說就不會那么糾纏。
隨著孩子長大,開始有自己的朋友,要為成為自己而努力,比如在青春期,日記本要鎖起來,房間要鎖起來,不讓別人進自己的房間,開始談戀愛、想要跟其他男生和女生發(fā)展更親密的關系等,這時,如果父母跟孩子的鏈接非常緊密,就會很難接受。
比如,父母不喜歡孩子結交的朋友,如果覺得這個朋友會把孩子從自己身邊拉走,就會對這種關系非常不滿,于是找出很多理由讓孩子離開朋友——這個朋友學習不好,有不好的習慣,或者父母怎樣怎樣??傊改覆幌M⒆右蛴辛伺笥讯渎淞俗约?。
又如,父母會說,你還是學生,要面臨中考(高考),要好好學習,我不希望你分心等。在意識層面看,父母這樣做好像都是為孩子好,希望孩子有個更好的未來和發(fā)展,但其實在心理上,這是在阻擋分離發(fā)生。
父母要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朋友,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或者更多地投身工作中,這樣就可以慢慢地從與孩子的緊密關系中脫身出來,從而使得自己跟孩子的分離變得不那么困難。
孩子在一二歲的時候,媽媽要更多地陪伴孩子;如果孩子已經(jīng)七八歲,甚至十幾歲了,父母還把所有的重心放在孩子身上,覺得不關心孩子是自私,只能說明父母內(nèi)心對分離非??謶帧?/p>
當孩子會爬、會走,增加向外探索的范圍時,就開始從心理上跟母親分離。特別是在青春期,因為孩子要成為自己,所以分離對孩子來講是特別重要的心理需要。青春期是一個人從兒童過渡到成年人的階段,而想要過渡到成年,他必然要知道我是誰,所以,青春期表現(xiàn)出來的叛逆等,目的都是為了成為自己。這個時候父母要往后退,離孩子相對遠些,慢慢地讓孩子走向獨立。
有一種不好的現(xiàn)象是,孩子很小特別需要父母的時候,父母非常忙,陪孩子的時間少;等孩子長大了,上了中學,學習成績變得非常重要時,父母人到中年,突然發(fā)現(xiàn)該多關心孩子,于是開始回歸。父母在孩子需要分離的時候反而回歸了,跟孩子的關系非常緊密,會接送孩子,關心孩子的一切,這讓孩子非常反感,很多時候甚至會出現(xiàn)非常大的沖突。
父母需要意識到,這種陪伴不再是孩子的需要,更多的是父母的需要——補償?shù)男枰?。父母年齡大了,會無意識地把期待放在孩子身上,所以父母需要知道這是我的需要,而不是孩子的需要。從根本上來講,父母要有自我,而不是把孩子當作生命中最重要的關系。
怎么擁有自我呢?就像前面說的,首先,父母要能夠為自己承擔責任,自己做決定,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加豐富多彩。當父母越來越擁有自己,越來越體會到生活的樂趣和人生存在的意義,有更多的人生體驗時,就不會過多地把愿望放在孩子身上。當父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什么對自己來說才是最重要的,自己喜歡什么時,就會明白:自己喜歡什么只是自己的感受,不是別人的感受,別人也有他想要的東西,也有他自己的需要。因此,如果父母活得比較明白,對自己有更多的覺察,勇于為自己承擔責任,那么孩子自然能夠擁有自己的人生。這種分離不是冷漠,而是雙方都進入了更加自由的狀態(tài)。
糾纏就像兩個藤纏繞在一起,是一體的,彼此之間沒有關系,而分離才是真正建立了關系。在這里好像有一個悖論存在,即你是一個獨立的人,你站在你的位置,我站在我的位置,我們不在同一個位置,這個時候我們才有了關系;如果我們站在同一個位置,緊緊纏繞在一起,反而是沒有關系的。
分離才是真正建立關系,才意味著一個人能真正走向自己的存在感,也就是說,分離能幫助一個人體會到什么是活著的感覺。換言之,所有的努力是為了讓我們更好地分離,所有的分離都是為了讓我們在這個世界上真正體會活著的感覺。
互動問答精選
問:孩子上五年級,學習不用心,上課時老愛走神,應該怎么辦?
答:在這件事上,如果家長非常著急、焦慮,孩子不那么焦慮,就說明責任已經(jīng)發(fā)生了翻轉。這意味著家長承擔的多了,孩子承擔的部分少了。所以,父母要把焦慮還給孩子,誰焦慮,誰改變,讓孩子焦慮起來,他自己才能做出改變。
家長需要明白,孩子未來的發(fā)展、生活,都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他擁有什么樣的人生,并不是我能夠決定的,也不是我能夠左右和控制的。這樣的話,孩子自己就會感到焦慮,因為他的人生靠不上父母,所以必須自己做主、自己承擔——只有他真正為自己焦慮的時候,才有可能正視學業(yè)。
問:孩子小的時候,家長為什么要幫助孩子去區(qū)分感受,去鏡映孩子;到什么時候(是否有跡象)家長應該抽身,讓孩子自己去體驗感受?
答:從體驗的角度講,孩子的感受是自己的感受,而不是父母替他感受,只不過一開始孩子的感受比較破碎、籠統(tǒng),所以需要父母幫他把破碎、籠統(tǒng)的感受聚攏起來。當孩子煩躁、難受,但又說不出來時,父母就要幫孩子理解他自己的感受,幫他體會這種感受,然后說出這種感受。
這是因為,孩子雖然體會到了,但無法表達和分化這些感受,所以父母要幫他澄清、表達、分化這些感受,這樣孩子就會知道他的感受是這樣的,以后就會學著表達這樣的感受。慢慢地,當孩子能夠自主地表達自己感受的時候,父母就可以抽身離開了。
問:孩子睡覺時總要抱著玩具娃娃,這屬于分離不好的表現(xiàn)嗎?需要幫助他解除這種依賴嗎?
答:娃娃對孩子來講是一種孤獨性客體,當孩子開始跟媽媽分離,媽媽不在的時候,娃娃就起到了媽媽的作用,甚至代替了媽媽,這對他來說是相當重要的,而不是一個問題。隨著他接觸的人越來越多,自然會慢慢地不再對娃娃產(chǎn)生依賴,這是逐漸推行的過程,不需要大人刻意去阻斷。
問:孩子處于青春期了,我可以表達對他的依賴嗎?
答:媽媽表達依賴,對孩子來講,分離就會變得非常困難。如果媽媽不想和孩子分開,愿意接受他以后可能不會有自我和自己人生的現(xiàn)實,表達依賴也是可以的。但媽媽要知道表達依賴的目的是什么,這個依賴是你自己的,你的依賴對象可以是伴侶、自己的父母,而不一定非要緊緊揪住孩子不放。
問:現(xiàn)在的小學老師要求孩子寫完作業(yè)讓家長批改和簽字,這讓我很憤怒,感覺學校在轉嫁責任。我找老師談過,老師的回復是,家長只看一個孩子,她要看全班的孩子,希望家長支持,都是為了孩子。我心想,你是老師,這是你的職任,可是沒說出口。另外,孩子遲到,作業(yè)寫不好,老師都會在微信群里點名。作為家長,面對學校老師的這種做法,應該如何守住邊界,降低焦慮?
答:邊界不清,孩子的學習表現(xiàn)跟媽媽連在一起,這確實是非常麻煩的事情。當老師在群里說什么的時候,媽媽能做的就是盡量不被打擾,守住邊界,不管老師說誰好誰不好都不焦慮。家長要知道,如果自己心里不斷有起伏,說明你希望自己是一個被老師表揚的好孩子,這時候你就不再是成年人了;如果孩子被老師批評的時候,你內(nèi)心出現(xiàn)焦慮的話,說明你跟孩子緊緊綁在了一起。
問:女兒今年六年級,平時老公很忙,幾乎都是我一個人在照顧孩子,女兒與父親相處的時間很少,所以渴望與父親多相處,作為母親的我如何做才好?另外,我也有自己的工作,平時一個人帶孩子,還要包攬全部家務,有時感覺心身疲憊,總害怕自己的情緒會影響女兒,您有什么好的建議嗎?
答:女兒渴望跟父親多相處,這不僅是女兒的需要,對妻子來說,心里也會有這樣的需要。如此艱難和辛苦,自己還在苦苦支撐,說明自己很難去表達這種不滿,很難照顧好自己。作為母親,自己要有自我,學會表達不滿和要求,讓丈夫承擔他應該承擔的責任。
害怕是存在的,你內(nèi)心的委屈、失望、不滿、心酸等都是存在的。如果情況很嚴重,你需要通過咨詢或者動力性團體,讓自己觸碰內(nèi)心的感受,并允許這些感受表達出來。
問:家長應該如何做,才能成為孩子和老師之間的潤滑劑?
答:首先,家長不能被自己的情緒控制。例如,孩子回來說了一些事情,家長就特別生氣,這時候很容易對老師有意見。家長要體會孩子的感受,體會孩子的委屈、憤怒、難受等,要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同時也要相對理性地看待事情,分析事情到底是怎么回事。
而在跟老師溝通的時候,家長既不能完全站在孩子的立場,也不能完全否定孩子的立場;家長要盡量理解、共情老師,夸獎和肯定老師認真負責的態(tài)度,對意見不一致的地方要共同商討。總之,家長不能把孩子跟老師對立起來,一方面要了解孩子的需要,另一方面也要了解在特定情況下老師是如何處理的。
問:女兒已經(jīng)六歲了,還是特別黏我,比如,晚上沒有我的陪伴就不睡覺,一定要等著我一起睡,請問老師這正常嗎?
答:所有的現(xiàn)象,都不能用正?;虿徽Hソ缍?,關鍵是如何理解它。女兒如此黏媽媽,媽媽是不是也黏孩子,對孩子有很多擔心,不放心別人帶孩子,跟孩子關系特別親密,甚至連爸爸都很難進入這種關系中?另外,母親是不是比較忙,很少陪孩子?這些都需要觀察、體會,然后了解孩子黏媽媽的需要以及需要背后有什么東西。
問:老公和自己的育兒理念完全不同,他崇尚傳統(tǒng)的家長制管教,而我則奉行愛和自由的無條件養(yǎng)育,他對我這些理念不屑一顧,彼此之間經(jīng)常鬧矛盾,應該怎么破?
答:傳統(tǒng)的家長制管教與愛和自由的無條件養(yǎng)育,從根本上看并沒有什么不同,因為雙方都認為這是對孩子最好的方式,而沒有看到孩子需要什么樣的方式。孩子并不一定需要無條件的養(yǎng)育,這是很不負責任的方式。父母沒有限制、沒有規(guī)則,等于把孩子放養(yǎng)到荒漠上,孩子會沒有邊界,內(nèi)心會恐懼和不安;當父母有了限制,孩子一方面會感到心里不爽,但另一方面也會感到心安。
丈夫限制太多,妻子會在心里反抗,其實,妻子要做的不是跟丈夫對抗,而是看到限制有意義的地方,對孩子來講有價值的地方,然后肯定這個限制。當妻子不對限制說“不”的時候,丈夫的限制也會變得柔軟,雙方就會容易溝通。
家長制在某些方面是有好處的、有必要的。如果妻子特別反感,就要反觀在自己成長過程中是不是也有這樣很家長制、很不講理的父母,所以當丈夫提出這種理念時,自己心里非常難受和憤怒,不管他說什么都去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