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整合,首先我們需要弄明白,什么是“自我”。
哪些是我,哪些不是我,我們要分辨清楚這些。
一、“我的”和“我”
“我的”是什么?
它是“我”的所屬物,包括姓名、年齡、性別、感受、情緒、能力、地位、財富、關(guān)系等等很多內(nèi)容。
這些只是我的所屬物,并不是“我”。
而這些“我的”,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我們對自己的感受、看法,特別是自我認(rèn)定。
在現(xiàn)實生活中,當(dāng)人們沒辦法表達(dá)清楚“我”時,往往用“我的”來指代自己。
“我的”有幾種類型:
第一種是名字。
名字是我們的專署符號,甚至是我們的身份標(biāo)定。
有些姓氏在古代就是貴族的姓,或者皇家的姓,普通人是不可以用的;
有的則代表種族、出生地等背景。
有的包含了家人的期待和祝福,有的則隱含了詛咒。
所以名字本身就是一個信息量非常大的符號。
我們被很多人認(rèn)識、認(rèn)可就叫“出名”。
古往今來的名人大家,都用他們的名字來代表他。
名字會給我們帶來很多不同的自我感受。
比如,鄧麗君這個名字,直觀就給人很女性化的、柔美的印象;
而有個女演員名叫肖雄,這個名字非常男性化,很多人光聽名字就覺得這是個男人。
其實未必是這樣,但它帶給人的直觀感受是這樣的。
很多人不喜歡自己的名字,覺得這名字不能很好的代表自己;
還有很多人對自己名字不滿意,覺得太土了、太俗了,太大眾化了;
或者念起來太拗口了,太生僻了等等。
有人就給自己改名字、取別名,比如:很多藝人在包裝自己的時候,就要改名字。
要讓改的這個名字好聽、好看、好念,大眾好記,還要給大眾好的感覺,這樣容易出名。
很多人在用了自己喜歡的新名字后,也真的感到自己的感受不一樣了。
文字確實自帶能量場,會對我們的能量、狀態(tài)、心情有一定影響。
甚至我們會有獲得了一個新的角色或者一個新身份的感覺,可以活在一個全新的狀態(tài)下。
比如,活出我們不曾想像的一部分自己,也可能是我們強(qiáng)烈期待的那個自己。
但是,再怎么影響,“我的名字”并不等于最核心的“我”,它可能部分表達(dá)了我,也可能完全沒有。
我們認(rèn)識一個人,也不能僅僅從名字來認(rèn)識。
改了名字的人,可能對自我的感受不一樣了,可能很多習(xí)慣反應(yīng)都變了。但是他最核心主體的“我”變了嗎?沒有變。
我們有時候會特別跟自己的名字較勁,為什么?因為它是表達(dá)“我”的載體。
我們?nèi)菀赘磉_(dá)“我”的東西較勁——一定要起一個好聽的名字,或者我名字被別人喜歡。
好像如果我的名字不被人喜歡,那我自己也就不被人喜歡了。
正是因為我們對“我的名字”的重視和過度解讀,使得很多小孩子都會用起外號來嘲弄別人。
因此,也有很多小孩子因為被起外號而傷害了自尊心,傷害了自我認(rèn)知。
在兒童水平的認(rèn)知里,別人說我是什么樣的,我就是什么樣的。
我說別人是什么樣的,別人就是什么樣的。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貼標(biāo)簽,名字是一種最常見的標(biāo)簽。
還有,“我不被人喜歡”,這個認(rèn)知的內(nèi)核是什么呢?是感受。
而感受不是“我”,是“我的感受”,因此我不被人喜歡只是一種“我感”。
我們有時候連接不到“我”時,就用“我的感受”來確定自己,所以,有時候,我們會把“我感”看得比“我”還重要。
“我感”又容易跟標(biāo)簽粘連。
在這個相互粘連的認(rèn)知中,“我”很難被發(fā)現(xiàn)!
其實“我感”好或不好,“我”都是不變的。不變的才是“我”,但是我們找不到。
我們往往隨著“我感”的變化而變化,不僅心情隨之變化,自我認(rèn)知也隨之變化。
我們會由這些變化而引發(fā)很多感受、判斷、解讀等等方面的看法,然后再跟這些內(nèi)容、看法較勁——試圖糾正和改變“我感”。
第二種是個體的自然屬性,比如性別、身高、外貌等。
在現(xiàn)實生活中,對自己的性別不滿意的人,真的超乎我們想象的多。
在父權(quán)制的社會下,很多女性并不希望自己是個女性,而希望自己是個男性。
生理性別很難改變,我們不接納自己是這樣子,但又變不成別的樣子。
內(nèi)在會因此而生出很多的糾結(jié),生出很多的感受——我們對自己是不滿意的。
我們認(rèn)為自己“不好”——因為“我的性別”,生成了對自己不滿的“我感”。
因為這樣的一種感受——對自己不滿的“我感”,比如羞愧和低價值感,我們就會認(rèn)為“我”不好,我們把“我感”當(dāng)成了“我”。
我們會在找不到“我”的時候,把“我感”當(dāng)成“我”。因此,很多人想盡辦法要維持一個良好的“我感”。
當(dāng)我的“我感”糟糕的時候,我們就會覺得“我”糟糕了。所以很多時候,我們會花更多的精力照顧“我感”。
甚至不惜因為照顧“我感”而忽略了“我”本身。
我們童年的大部分時間,都是這樣在關(guān)系中尋找良好“我感”的。那些不良好的“我感”就被我們稱之為“傷害”!
不論我們感到幸福還是感到傷害,最終我們更重要的功課是找到“我”,而找到“我”的前提,就是告別“我感”所形成的自我認(rèn)知。
再有,別人覺得我好看或者不好看,其實都是在說“我的”外貌。
而往往我們并不會意識到他是在說“我的”,會直接認(rèn)為他是在說“我”。
這樣的認(rèn)識,就會直接生成特定的“我感”。當(dāng)有了特定的“我感”之后,我們就會跟“我感”較勁,再演化出很多故事和感受。
為什么“我感”會左右我們對自己的感受呢?
待續(xù)。。。
發(fā)現(xiàn)真我
人贊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