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類丨羊不膻味也鮮
右耳/文圖
除了少數(shù)重口味的人,大多數(shù)人能接受的還是不膻的羊肉,畢竟一個女人只剩騷,也不是多少人能吃得消的。
閨蜜老瞿是所遇見過的最懼怕羊肉的人。
以一到冬至成都人就會傾巢而出吃羊肉湯鍋的經(jīng)驗,之前完全沒察覺到身邊居然暗藏著一個聽見羊肉就面露嫌棄,站起來拔腿就走的人。那種嫌棄有種發(fā)自肺腑的決絕,誓將周圍的環(huán)境隔絕在外,連空氣中都不能有一丁點兒的羊湯味兒,“太膻了”,老瞿露出一個作嘔的表情。面對這個夸張的嘔,眾人微微一笑嘴上表示同情,心里卻在暗想:真是個沒口福的人??!
人類從最初的食素進化為食肉后,羊是較早一批被當(dāng)作家畜飼養(yǎng),持續(xù)供給人類能量和蛋白質(zhì)的動物之一。早期人類對羊肉的喜愛從“鮮”字上可見端倪,何為鮮,魚肉和羊肉而已。巧的是,這兩種肉都各自有其特殊的體味——魚之腥和羊之膻。
對羊肉的膻,受不了的人聞之退避三舍,愛的人想起就口中生津,所謂你之砒霜他之甘露,在羊膻味這件事上,老饕之人表現(xiàn)出來的是另一種嫌棄: “想羊肉不膻,不如去吃雞好了,羊肉不膻和女人不騷,這都是缺點。”OMG,蔡瀾,你這個老怪物!
不膻的羊肉就不是好羊肉嗎?蔡先生那話有夸張和玩笑的成分,本意或許也不是想說羊肉。除了少數(shù)重口味的人,大多數(shù)人能接受的還是不膻的羊肉,畢竟一個女人只剩騷,也不是多少人能吃得消的。
喜愛羊肉的人都明白,羊肉的膻有輕、中、重,能接受到哪一級,各自心里清楚。吃過膻味最重的,有一年跟家人去內(nèi)蒙裝雕塑,主人好意宰了一只羊,烤、燉、燒一通伺候,那味道刺鼻得如同電梯里碰見五六個噴了香水的人。在成都的時候常吃的是羊肉湯鍋,麻山羊煮好后切成片,再放進羊肉湯里,加白蘿卜邊吃邊煮,湯鮮,有淡淡的膻味。最喜歡的羊肉吃法還是手抓羊肉,去西北旅行路過蘭州時韓松落請吃飯,席間上來一盤東鄉(xiāng)手抓羊肉,肉嫩膏肥而不膩,完全沒有羊膻味,沾上一點鹽,第一次理解了祖先為什么在“鮮”字中寫入一個“羊”字。
羊肉的膻味程度除了跟羊的種類有關(guān),也跟烹飪方法有關(guān)。常見能去除膻味的材料有:山楂、陳皮、綠豆、蘿卜、米醋、料酒以及八角、香葉等香料。如果是紅燒不妨多放幾種香料進去,如若清燉,則香料越少越好,否則會搶走羊肉的鮮味,吃起來一股大料味。
少到多少算少?僅兩樣:新鮮橙皮和香葉。正是吃橙的季節(jié),將新鮮橙子的皮洗凈切碎與兩三片香葉一起放進燉料包,同羊肉燉煮兩三個小時,肉和湯不僅毫無膻味,還有一股淡淡的橙香,這種橙香是用老陳皮燉不出來的味道。
右耳私廚丨菜譜
清燉羊肉
食材:羊后腿、白蘿卜
湯料:新鮮橙皮(未打蠟)一個,香葉三片,白胡椒粉,鹽。
蘸料:辣椒粉、熟油辣椒、自制剁椒醬、生抽、芝麻油、蔥。
燉湯的做法:
羊肉浸泡四十分鐘,洗凈后切塊,焯水去血水和膻味。
新鮮橙皮(未打蠟)洗凈切碎,沒有的話用老陳皮代替,與三片香葉一起放進湯料包。
白蘿卜切滾刀備用。
將1、2放進砂鍋小火慢燉兩小時后,加入白蘿卜,煮到蘿卜透明即可關(guān)火,撒入少量的鹽和白胡椒粉。
沾上根據(jù)各自口味調(diào)制的蘸汁食用。
蘸料的做法
胡辣子:辣椒粉、花椒粉、鹽、蔥花加一勺羊肉湯調(diào)勻。
熟油辣椒:紅油辣子、生抽、白糖、香油、蔥花。
鮮椒味:自制辣椒醬(日后詳述)、蔥花。
咸鮮味:生抽、芝麻油、蔥花。
白蘿卜回鍋羊肉
清燉羊肉吃不過癮,也可以將肉撈起,加入香料回鍋,給當(dāng)天的餐桌多添一種口味。
香料:八角、草果、桂皮、孜然、花椒、大蒜、姜片、香葉、陳皮。
調(diào)料:青蒜、黃豆醬,白糖。
做法:
撈出一小碗清燉好的羊肉備用。
半根白蘿卜切滾刀備用。
青蒜切成馬耳朵形狀。
起油鍋,油熱將所有香料倒入鍋中炒出香味,倒入羊肉翻炒的同時加入一勺大豆醬炒勻。
白蘿卜入鍋,加入適量的水,淹沒掉所有食材,開鍋后改文火煮到蘿卜快熟時,調(diào)大火量收汁。起鍋前撒入蒜苗節(jié),放少量的白糖調(diào)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