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肖某,女,33歲,身高162厘米,體重70千克,體質(zhì)指數(shù)(BMI)為26.7千克/平方米。診斷:2型糖尿病,超重。
患者:醫(yī)生,我現(xiàn)在是糖尿病,我知道控制飲食很重要,請問糖尿病患者可以吃什么?
醫(yī)生:這個嘛?食物成千上萬種,得說多長時間?
在這里告訴你:糖尿病患者不能吃什么,怎么吃有助于控制血糖?
兩類食物糖尿病患者日常飲食中不要吃
即單糖及雙糖(如紅糖、白糖、蔗糖、蜜糖等)。例如,含糖的飲料、糖果等。
糖尿病患者體內(nèi)的胰島素分泌不足或胰島素抵抗,對于糖分的分解能力比較差或利用存在障礙。
如果喝入過多的單糖或雙糖,如紅糖、白糖、蔗糖、蜜糖等這些單糖或雙糖,不需經(jīng)過裂解就會極為迅速的通過胃腸黏膜吸收進入血液循環(huán),從而導(dǎo)致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快速升高,對糖尿病患者的病情控制是極為不利的。
但在一些特殊情況下,例如出現(xiàn)低血糖的時候,才建議吃這類的食物。
通俗說煮時間長的稀飯類食物。
糖尿病患者最好不要吃熬制時間過長,且成分單一的稀飯(淀粉類糊化后),因為許多糖尿病患者在進食之后,血糖出現(xiàn)大幅升高。
研究發(fā)現(xiàn),患者進食稀飯后2小時血糖要比進食干飯的餐后2小時血糖平均高4-6mmol/L。由于大米的淀粉顆粒為六角型多面體,加熱后能使淀粉顆粒膨脹,淀粉化。
長時間煮成的稀飯攝入后,可廣泛與消化液接觸,容易被吸收;在胃內(nèi)的排空時間相對縮短,而在小腸停留時間較長,易引起血糖迅速升高。
而血糖升高又刺激胰島素分泌,使食欲增加,有饑餓感而再進食,形成惡性循環(huán),使胰島素負擔(dān)越來越重,導(dǎo)致血糖更難控制。
如果糖尿病患者想喝稀一點的主食,可以添加一些雜糧雜豆或蔬菜,同時不要熬制過長的時間,能整粒、嚼著吃的粥更好。
其他食物都可以吃,只是需要注意量的控制,還有吃的技巧,避免走入飲食誤區(qū)。
糖尿病患者應(yīng)該怎么吃
糖尿病患者的飲食看似極為復(fù)雜和抽象,其實需把復(fù)雜問題簡單化。
飲食的主要目的:控制完美體型(腰圍男性小于90厘米,女性小于85厘米)和理想體重(體重指數(shù)男性20-25千克/平方米,女性則為19-24千克/平方米),減少血糖波動。
如何才能做到呢?
胖子少吃,瘦子多食。必須要求在原來基礎(chǔ)之上。不是固定的每天5兩或六兩。不同的時期、不同的階段都有不同的要求。
先吃蔬菜、再吃富含蛋白質(zhì)的雞鴨魚肉、最后吃主食(谷類或薯類等)。
葉菜、瓜菜往往可以增強人體飽感,雞、鴨、魚、肉等葷菜適當(dāng)攝入既能保證營養(yǎng),又有美味佳肴之感,最后進食少量主食。
胖子往往飲食速度較快,一般5-10分鐘一頓飯,感覺沒吃太多食物,其實進胃不少食物。
所以建議吃到一半時,看會兒電視或報刊雜志,回頭再吃另一半食物。往往有了飽感,就吃不了余下的一半食物。
建議一頓飯15-30分鐘為宜。
能吃生的,就不吃熟的。能吃煮或炒的,就不吃煎或烤的。
誤區(qū)一:饅頭和湯不能一起吃
適量的進餐饅頭沒有問題。饅頭含有較多淀粉,擔(dān)心淀粉糊化造成食物血糖生成速度升高是對的。
殊不知:淀粉產(chǎn)生糊化的條件是必須具有加熱過程。饅頭加湯沒有加熱的過程,所以說饅頭完全可以與湯一起進食。
誤區(qū)二:少進主食,多食肉類
其實隨著生物進化到當(dāng)今時代,我們的地域環(huán)境、遺傳背景和飲食文化,決定了我們的飲食習(xí)慣。
我們平時的能量消耗在機體還需要糖類(碳水化合物)代謝后提供,所以要求至少一半以上的熱量應(yīng)由主食提供,只有這樣才較為符合人體的生理需求,而不是一味的跟著歐美國家飲食習(xí)慣走。
誤區(qū)三:只吃蛋白,不吃蛋黃
蛋類屬于優(yōu)質(zhì)蛋白,備受大家青睞。只是許多人群認為蛋黃含較多的膽固醇,擔(dān)心血脂升高而棄之。其實這是不科學(xué)的。許多蛋黃含有我們機體制造類固醇激素的原料,這對我們非常重要。
長期不適當(dāng)攝入蛋黃就可能造成機體因缺乏原料而致類固醇激素不足。如糖皮質(zhì)激素號稱生命激素,一旦減少或不足,就會帶來較為嚴重后果。
所以,建議糖尿病患者每天進食一個蛋黃,顯得十分必要。不僅不會造成血脂異常,還會讓我們活得更健康。
最后強調(diào): 人生難得糊涂,不可胡吃海塞,不必斤斤計較。盡量做到飲食“三化”:多樣化、粗糙化、常變化。只要你掌握了飲食技巧和走出飲食誤區(qū),你就不必為吃犯愁!吃嘛嘛香,餐后血糖不超標(biā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