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在“藥物咨詢”處接待過一位58歲的高血壓患者,他長期服用硝苯地平控制血壓,半年前因工作勞累、精神負擔重,經常出現(xiàn)胸悶、心痛的癥狀,為此,他在藥店買了一瓶“心痛定”服用,自以為這樣可治愈心痛。然而一個月后,癥狀不但沒有好轉,還出現(xiàn)頭面浮腫、惡心和心悸等癥狀,不得不來我院就診。經咨詢才知道“心痛定”與“硝苯地平”竟是同一種藥,因重復用藥加重了副作用!
“一藥多名”帶來的困擾
同一種藥物,因不同廠家生產,會各自起商品名,使得市場上藥名繁多。例如:單硝酸異山梨酯,就有10多個商品名,如消心痛、長效心痛治、欣康、瑞德明、異樂定緩釋、怡心、山蘇和依母多等;阿奇霉素的商品名包括希舒美、泰力特、舒美特、亞思達、齊諾和瑞奇等;含乙酰氨基酚的解熱鎮(zhèn)痛藥,其商品名多達近百個,如速效傷風膠囊、貝諾酯(撲炎痛)、撲熱息痛、白加黑、酚明偽麻片、氨酚偽麻片、氨酚偽麻那敏片、雙撲偽麻片、酚咖片、美息偽麻片、復方氨酚烷胺膠囊、復方氨酚葡鋅片、泰諾片等。這給人們購藥帶來了極大的麻煩。
為了規(guī)避用藥混亂,國家規(guī)定,凡上市流通的藥品的標簽、說明書或包裝上必須要用通用名稱。通用名,即中國藥品通用名稱,由藥典委員會按照《藥品通用名稱命名原則》組織制定并報衛(wèi)生部備案的法定名稱,是同一種成分或相同配方組成的藥品在中國境內的通用名稱,具有強制性和約束性。2005年衛(wèi)生部頒布的《處方管理條例》中規(guī)定“開處方時,必須用藥品的通用名”、“藥品包裝上,要突出顯示通用名”,此舉有效改變了“一藥多名”的混亂局面。
買藥不能“顧名思義”
不僅商品名眾多,某些藥物起名混亂,名不副實,易給百姓購藥、用藥造成誤解,如簡單地從字面上判斷藥物的功效,會隱含巨大風險。如常用的“小兒安”,含有磺胺甲基嘧啶、磺胺脒和碳酸氫鈉等,主要用于小兒的消炎及痢疾,決非是小兒啼哭服用本品即能安靜。又如“人參再造丸”,給人以“滋補”、“起死回生”的印象,不少人把它當作“補藥”吃,其實只宜用于中風所致的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手足麻木等癥。再如“肥兒丸”,顧名思義給身體瘦弱的小兒服用,就能長胖,其實它只是一種治療消化不良的藥物。特別告誡:肥兒丸≠肥兒散。
總之,選購藥品時切記不能只看簡單的藥名和商品名,還要看“作用與用途”或“功效與主治”,還應認準“通用名”。藥品說明書項目齊全,內容詳盡,是指導使用者正確用藥的書面文件,要仔細、認真閱讀說明書。
來源:家庭醫(yī)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