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朱叢飛,華中師范大學心理咨詢專業(yè)畢業(yè),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咨詢與治療方向研究生,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青少年和婚姻家庭領域咨詢師,2010年開始專注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工作,至今已經五年有余,咨詢個案累計時長達2000小時,積累了豐富的咨詢經驗,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咨詢風格。
學習是重要的,尤其是在一個孩子該上學的年齡階段。
在以往的咨詢經歷中,遇到過很多存在厭學問題的青少年學生,不免就要針對學習的重要性進行一番溝通,下面列舉幾個常見的例子:
1.“我不想上學,我想去打工,比那些上學的早幾年接觸社會?!?/p>
答:“早接觸社會是好的,但是這跟上學沒沖突。其實我就比較后悔沒有早接觸社會,我在學校里待了17年,大學畢業(yè)后進入社會就遇到了一些問題,缺乏對社會的一個認識,以及自身的角色定位,但是后來就好了很多,相比較在村子里的那些發(fā)小,我現在算是生活的不錯的,早接觸社會晚接觸社會,早早晚晚都得接觸社會,但上學就不一樣,錯過了可能以后就再也沒機會了。
孩子說的這番話,明顯是在逃避學習,但是他又不能直接說他就是不想上學,就是想玩,所以給自己找了一個合理化的理由——去打工早接觸社會。
逃避的背后,總是有一些害怕的東西,這個時候我們要意識到孩子害怕了,害怕學習上的一些事情,作家長的千萬不能此時就發(fā)怒,而是應該沉得住氣,想辦法去幫助他們,否則事情就很難解決了。
我們想要反駁一個人的時候,首先是要給他一個認可,這背后包含著一個理解,對于一個孩子來講,你首先是要理解他的,他才愿意跟你交流。
……
2. “學習有什么用,學會了過了幾年就又忘了,再說將來工作也用不到這些?!?/p>
受學習無用論的影響,很多孩子在逃避學習的時候都會用這樣的借口,一方面是我們要想辦法解決問題,一方面是我們要檢討自己,平時生活中我們是不是給孩子傳遞了什么錯誤的信息,誤導了他們。
原來遇到過一個初中生厭學的案例,做家庭治療的時候來的是孩子的媽媽和叔叔(后爸),叔叔是一個包工頭,在討論學習的時候就一直在大談上學無用論,在告訴孩子你現在沒別的事,就是上學,你是北京戶口,家里又有三套房子,別的都不用你擔心,不上學了就來跟我干活等等,乍一聽好像是在勸孩子學習,但是實際上背后隱藏的信息就是你想學就學,不學也沒關系,將來生活不用愁。
……
3. “我還是不想上學!”
答:“所以你剛才說的那些都不足以作為支撐你不上學的理由,你也不是不想學,而是你在害怕,害怕自己沒能力學好,害怕自己努力了卻得不到一個好成績而被別的同學取笑,取笑你笨,但是我跟你說,想要有一個好成績并不是一件很難的事,如果你相信老師,我可以幫你,但肯定也要你自己努力?!?/p>
談了很多,到最后沒辦法了,孩子就開始耍賴了,這才是我們最關鍵的時候,如果你放棄不談了,那前面談的一切就都白費了,如果直接指出孩子的問題,我們能突破過去,這就是事情的轉機。
這個時候更多的是你要有信心,你有信心了才能影響對方,不能僅僅給孩子言語上的鼓勵,這是沒有實際效果的,要做的是實地的協(xié)助孩子解決問題,讓他感覺到他不是一個人在戰(zhàn)斗。
你放心,沒有哪個孩子是不希望得到一個好成績的,之所以厭學,是因為他們覺得沒有希望,我們要給他們希望,并陪伴。
……
談了一些學習,我們再來談談學習之外的一些事情,在這里不談理論,只談一個案例,或許值得我們深思。
具體時間記不太清楚了,應該是2015年的初春,一個50多歲的媽媽來找到我,敘述了她的苦惱,苦惱的來源是因為她的孩子,孩子今年30歲了,既不工作,也不談戀愛結婚,整天就是趴在電腦面前上網。
家庭里面,媽媽是上海一家企業(yè)的高管,金融行業(yè)的,經濟收入相當可觀,但是花白頭發(fā),不施粉墨,普普通通的一身運動裝扮,好像時刻準備著要出發(fā),去為自己的兒子尋求名醫(yī)施藥治“病”。孩子的爸爸也是一位高管,但是沉迷于斗地主游戲,對孩子從來不聞不問,父子關系不是很好,有一次兩人發(fā)生沖突,孩子直接一腳就踢向了他的下體,從此之后父子關系就更淡薄了。夫妻關系緊張,已經分床多年。
孩子上的是河南的一所重點大學,金融系,能考到這個學校是很不容易的,但是大二沒上完就退學了,原因很多:經常曠課,經常掛科,經常晚上出去上網,后來基本上就是整天住在網吧里。
大學輟學后,無計可施的媽媽把孩子送到了一所戒網癮的學校里面,跟著孩子一起在里面生活了幾個月,回家后開始的幾天還好,但是之后就又不行了,仍舊是每天上網,沉迷于網絡的世界當中不能自拔。
之后家里面考慮無論如何也要讓孩子上完大學,原來的學校是回不去了,所以家里就動用在美國的親戚關系,把孩子送到美國去上學了,學的還是金融類的,上學期間住在小姨家里,但是生活中非常懶惰,不能很好地和小姨處理關系,后來越來越糟,到最后不得不讓他自己單獨居住,就這樣待了3年。
3年回國后,這位媽媽為了監(jiān)督自己的孩子上網,極力要求晚上要跟孩子睡在同一個房間里,在地上打地鋪。給孩子安排了工作,孩子同意了,但是孩子要求工作多長時間就要上多長時間的網。
咨詢的過程中了解到,在孩子上初中和高中的時候,在學校里有老師監(jiān)管學習,回到家后有家長監(jiān)管學習,假期有輔導課老師監(jiān)管學習,好像所有的時間除了學習就再也沒有什么別的了。
在選專業(yè)的時候,孩子對自己要選什么專業(yè)一無所知,以往的學習都是在監(jiān)管下完成的,現在要選專業(yè)了,他除了聽從父母的安排也不知道到底自己要怎么樣。在后來的心理測試中,我們發(fā)現其相比較起數學類的知識或工作,文學類的東西或許更適合他,在交流的過程中他自己也主述了類似的情況,更喜歡文學的東西,但是他從來沒自己做過選擇,包括第二次去美國上大學。
一些思考:
1.這位媽媽和她的孩子到底是誰有問題?
2.這些問題是怎么發(fā)生的,為什么會這樣?
3.除了學習成績之外,我們是不是還要關注一下孩子其他方面的發(fā)展?比如說引導孩子對自我的探索認知,自主學習的能力,人際交往的能力等。
4.我們在幫助孩子選專業(yè)的時候,是給其建議還是幫助其做決定?
5.孩子很多能力沒有發(fā)展起來,這本身是孩子的問題,還是我們從來就沒有給其發(fā)展的機會?
6.這位媽媽是真的想讓孩子變好嗎?看起來是這樣的,但是很多問題又是她一手造成的,這背后會不會牽扯到她的婚姻問題?會不會牽扯到她與丈夫的愛恨情仇,她控制不了她的丈夫就想著控制他的孩子。
7.面對一位敏感多疑的媽媽,又有多年問題的積累,我們到底怎樣才能幫助到她?
8.面對一個諸多方面都沒有發(fā)展起來的30歲的“孩子”,我們怎樣才能幫助到他?
所幸的是,咨詢最后還是起到了一定的效果,這個年輕的小伙子已經能夠主動參加工作了,但是因為一些問題,他媽媽的咨詢最后沒能進行下去,因為她始終不覺得自己有問題。
朱叢飛
2016年3月8日于北京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