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史料記載,繡春刀是明朝特務機關錦衣衛(wèi)的標準佩刀。
繡春刀是古史記載中極少有的制式兵器,錦衣衛(wèi)可以不穿飛魚服,但不能不佩繡春刀。
傳說繡春刀每一柄都是千錘百煉之作,所以刀鋒犀利無比。哪怕是富強的大明帝國,也無力將這樣的寶刀裝備部隊,只有天子親軍錦衣衛(wèi)中達到一定官階的人,才可以被上峰或皇帝賜一把,這也是一種身份的象征。
遺憾的是,由于在古籍中沒有找到對繡春刀詳細描述的記載,現(xiàn)在也沒有可靠的繡春刀實物被發(fā)現(xiàn),所以繡春刀究竟是什么樣子也就成為一個謎。據推測,繡春刀的原型可能綜合了唐刀、苗刀等前代名刀的特點,還部分借鑒了倭刀和蒙古刀的長處,輕巧,且狹長略彎,便于攜帶和中距離攻擊。既能單手刺斬,也能雙手握住劈砍,在當時具有相當大的殺傷力,又因便于攜帶,看起來比較陰柔,故名“繡春刀”。“繡春”二字源自唐代詩人杜甫的詩詞“繡衣春當霄漢立,彩服日向庭闈趨?!边@句詩形容的是一位深受皇帝信任的御史,身著繡衣巡視天下。而明代錦衣衛(wèi),最開始是皇帝的內衛(wèi),后來才逐漸成為皇家特務機構的精英,故將錦衣衛(wèi)所持的刀,名為繡春刀。
據說繡春刀的鋼質非常好,除了鐵之外,還混有其他合金。在明代,職位越高的人,所領的繡春刀材質越純。這種武器不僅利于近戰(zhàn),同時還適用于馬戰(zhàn),其鋒利程度足可一刀將馬頭斬斷。當然,作為明朝最馳名的間諜機關的佩刀,繡春刀三個字因為沾染了太多奸臣良將的熱血,因而變得臭名昭著。
根據《大明會典》之類的典籍和一些明清筆記,繡春刀也有可能只是一種禮器,給近臣在禮儀、出行、祭祀等特殊場合使用,“本朝文武大臣扈從車駕,則賜繡春刀、椰瓢、茄帶”“錦衣衛(wèi)官登大堂者,拜命日,即賜繡春刀、鸞帶大紅蟒衣飛魚服,以便護大駕行大祀諸禮?!?/p>
還有一種說法是,繡春刀是朝廷配發(fā)給廠衛(wèi)使用的官刀的統(tǒng)稱,其形制可能并不是只有一種。由于是官制刀,又是廠衛(wèi)所用,因此使用了很多鎏金錯銀的裝飾,也就起了這么個風騷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