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叛逆,有的家長認為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都這樣,過去了就好了;有的家長非得制服孩子,認為青春期再不教育過來,就晚了,苦口婆心講道理,不行就升級到打罵;
有的家長管不了就不管了,聽之任之。還有家長,因為孩子的叛逆走上了自我成長之路。
危機危機,在“?!敝杏蛛[藏著機會。青春期叛逆,是孩子在成年之前給我們家長的一次修正的機會。你是哪一種家長,又是怎樣對待孩子的叛逆的呢?
我想說說我家孩子初二最叛逆的那段時光,說說我兒子沒完沒了買各種運動鞋的問題,希望能對你的家庭教育有所幫助。
那是孩子初二,給孩子買了手機后孩子很快就淪陷了。晚上放學回家,看手機每次都到十二點以后才睡覺,周末兩天黑白顛倒。
我和老公心里很著急,講道理反正是不聽了。逼著我們得想別的辦法。
我學習家庭教育后,知道孩子沉迷手機,是因為他在現(xiàn)實的學習、生活遭到了太多的批評和否定,只好躲進游戲里找存在感、價值感。我們要想辦法豐富孩子的生活,讓他減少對游戲的依賴。
我們讓他去打籃球,給孩子商量了一下,他同意了。于是報名籃球班?;巳陌賶K錢買了一雙安踏運動鞋。
第一次去打籃球,上完課,孩子問教練:“教練,我穿這個鞋子(打球)可以嗎?”
沒想到那個教練竟然說:我們現(xiàn)在都不穿安踏了,我們現(xiàn)在都穿的是耐克籃球鞋,這是專門打籃球穿的。
孩子回來要買耐克籃球鞋,當時流行歐文4,差不多要950塊錢。我說貴、已經(jīng)有鞋子穿了,沒必要買,都不行,孩子非得買。教練也說了,那就買一雙吧。
后來,孩子又愛上了在“毒”App上看那些介紹籃球鞋的小視頻,什么氣墊、包裹性、款式、舒適度,還有什么我說不上來的東西,孩子都知道。
耐克的鞋子不斷在出新款,過了沒幾個月,孩子又要買鞋,我說不買,孩子不行,說要有一雙替換著穿。又買了一雙歐文5。
你以為這就不買了,那就太不了解青春期的孩子了。
我兒子開始沒完沒了買鞋。
我孩子想買鞋一般都是先問我:媽媽,你看這雙鞋好看不?我心里不想給他買,我就說:不好看。孩子說:你覺得不好看,我覺得好看。咱買一雙吧?
要是我說:好看。他立馬說:那咱買一雙吧!反正不管我說好看還是不好看,最終都是一樣:咱買一雙吧?
這個時候我就說不買,你已經(jīng)有兩雙了。孩子要么說款式不一樣,要么說這個氣墊好,要么說包裹性好,...反正他說的,我也不懂,也無從辯駁他。但是,我想我就把握一點:反正叫我買,我就不動錢。
孩子不依不饒,你說沒有錢,他讓我去給他爸爸要。我說你爸爸賺錢養(yǎng)家不容易,錢不能這么花,再說你也不缺鞋子。孩子根本聽不進去。
我要是堅持不買,孩子就硬逼著我買,甚至還動過手。每次沖突到最激烈的時候,都是我敗下陣來,不得已給他買,買了他還恨我。我那段時間真的絕望透了。
我當時學習“無條件的愛”,滿足孩子的物質(zhì)需求,不應該有條件,不是孩子達成你的期待了你才滿足他。
另一方面,他們又說要“延遲滿足”,給孩子畫個餅,讓他有希望有奔頭,他達成了,就滿足他。我當時認知不清,一直在這兩者之間搖擺。
真的被孩子逼得想跳樓。
后來,我反復回想孩子買鞋的過程:先是問我好不好看,我說好看或者不好看其實根本就不重要,反正孩子都得買,孩子先是來軟的,求你給他買鞋,求而不得,孩子就來硬的,先是語言逼迫,語言逼迫不能得逞,最后動手。每次動手到一定程度,一定是他贏了。
我想明白這個以后,反正最后都是買,我為什么每次給他買了還招人恨?我為什么不能高高興興給他買?
想法變了,我的語言就變了。
我當時正在挖空心思找孩子身上的優(yōu)點,及時正面肯定他。
孩子再問我:媽媽,這個鞋子怎么樣,好看嗎?
我假裝很用心去看他說的鞋子,然后開開心心地說:好看,真好看!孩子可能不知道我葫蘆里賣的什么藥,他就接著問:你說哪里好看?
我就描述一下那個鞋子:你看,這雙鞋白底,給人的感覺很干凈、很青春,藍色條紋也挺好看的,顯得很有活力。
孩子聽了很滿意。
我要是實在說不出來哪里好看,我也說好看,孩子問我哪里好看,我說:媽媽的眼光不行了,我兒子看上的,那肯定好看!
孩子聽了也很滿意。
接下來,孩子說:那咱買一雙吧?
我很痛快地說:好呀好呀!
然后就真的拿真金白銀給他買。貴的兩三千一雙,便宜的五六百一雙。
買回來了,孩子試穿叫我看看好不好看,我都說好看,夸孩子眼光好,品味高。
如此,買了四五雙后,我發(fā)現(xiàn)孩子不再咄咄逼人、遇事兒能商量了。
我要是說:媽媽現(xiàn)在手里錢不夠,等我15號發(fā)工資了咱就買,行不行?孩子說:行。
還有一個,就是平時他和我也不那么針尖對麥芒了。當然,我還是在努力挖掘孩子的優(yōu)點,并及時正面反饋給他。
現(xiàn)在,我孩子基本上不買鞋了,買鞋的頻率也正常了,比如最近一次買鞋,還是他去年11月份過生日時買的,花了700多。
他有兩雙籃球鞋氣墊壞了,他讓我拿去換氣墊,也不說買新的了。當然,換氣墊也不便宜,兩雙要500塊錢,但是,和孩子之前沒完沒了買鞋,根本就是兩回事了。
這是在兒子初二的時候。
總結一下我的轉(zhuǎn)變之路吧:
1、叛逆不是孩子的錯,家長應該深刻反省自己。
“叛逆”這個詞,本身是站在父母的立場上對孩子的評判,對孩子來說是不公平的。
什么叫叛逆?有的家長簡單理解為只要孩子不聽自己的話,就是叛逆。顯然,這種說法,家長是高高在上的,是居高臨下的,是“正確”的一方;孩子是低家長一等的,是不允許的,是錯誤的一方。前提就是不平等的。
再說了,家長以為孩子不聽話就是錯的,作為家長,你能保證你說的每一句話都是正確的嗎?老實說,反正我不能。
叛逆,是孩子自我意識的覺醒,是彌足珍貴的。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作者史蒂芬·柯維的女兒說:我從小到大都沒有叛逆過,爸爸一直都尊重我的選擇,我都沒有機會叛逆。
為什么我們的孩子“叛逆”?那是因為一定有一個壓迫他、控制他的家長!叛逆不是孩子的錯,家長應該深刻反省自己。
2、想教育好孩子,先成長自己。
我國著名親子教育專家董進宇博士說:孩子的問題100%都是家長的問題。
《三字經(jīng)》開篇就說:“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孩子生出來都是一張白紙,為什么幾年、十幾年后有的孩子健康成長,有的孩子叛逆、厭學了呢?家長你就是孩子教育環(huán)境的最重要的營造者,你能脫得了干系說自己很無辜嗎?
家長持有什么樣的世界觀、價值觀,就會怎樣做人做事。而家長做人做事的方式、生活習慣都在潛移默化地塑造著孩子。
所以,要想教育好孩子,我們家長先成長自己吧!這是個艱巨又無人能代替的任務,也是孩子送給家長的禮物,作為家長,你就笑納吧。
3.學習科學的教育理念,按照科學規(guī)律來養(yǎng)育孩子。
我很推崇我國教育學者尹建莉老師的教育理念:愛和自由。并且也從中學到了很多,受益匪淺。
相信人性本善,永遠給孩子無條件的愛,永遠尊重孩子的自由意志,永遠給孩子選擇的自由。
只有被愛滋養(yǎng)著長大的孩子,他的內(nèi)心才是溫暖有愛的,“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他能感受到愛,他也就學會了如何去愛別人,進而去愛這個國家、愛這個社會。被愛的孩子是長不壞的。
我們常常抱怨孩子學習不自覺、習慣不好,一件小事得提醒、催促多少遍,還不聽。這樣的家長,應該試著把成長的責任、學習的責任逐步交還給孩子。允許孩子有選擇和試錯的權力。誰不是在錯誤中成長起來的?
尹建莉老師說:自由的孩子最自覺,就是這個道理。
4.家長永遠積極正面,對孩子做的好的地方,永遠熱情贊揚,及時正面反饋。
家長的日常語言中塑造著孩子的未來,一個孩子,你常常說他好,他眼里都放光;你常常打擊他,說他啥也不是,他果然就啥也不是,看人目光都是躲躲閃閃的。一個眼里有光、熱情洋溢的孩子能長不好嗎?
家長就是孩子的一面鏡子,那就做孩子的好的鏡子吧,絕不做照妖鏡。
我用我的親身經(jīng)歷告訴你,真的,孩子的叛逆彌足珍貴,也是在孩子成年之前給我們的最好的機會。我也非常清楚,我孩子才高一,未來還有太多的未知。可是,面對未來,我的心是定的。
親愛的朋友們,你們家青春期的孩子還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