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影《我的父親母親》中有一個鋦碗的片段:駱長余離開后,他一直用的那只青花碗碎了,招娣的母親找一位鋦瓷師傅修好了這只碗。
母親對鋦瓷師傅說:“使碗的人走了,把閨女的心也帶走了?!?/p>
鋦瓷師傅說:“瞧好吧,我給你把它鋦得滴水不漏,保準兒給你閨女一個好念想?!?/p>
畫面中的老師傅由捧瓷、轉(zhuǎn)鋦眼、上鋦釘…一點一點鋦補起招娣的念想和愛情。
鋦瓷,是一項中國傳統(tǒng)的瓷器修復方法,指的是在不用任何化學品粘合的情況下,用像訂書釘一樣的“鋦子”將破損瓷器修復得“滴水不漏”。古話“沒有金剛鉆,不攬瓷器活”中的“瓷器活”,就指的鋦瓷這項活計。
雖然沒有文物佐證,但在最早見于宋代張哲端巨型手卷《清明上河圖》中的就有鋦瓷的場景。隨著中國瓷器的大量外銷,與17世紀初,歐洲人才了解到鋦瓷這項技藝,這要歸功于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至此鋦瓷這門技術在歐洲也普遍流行開來。
現(xiàn)如今,歐洲的鋦瓷技術幾乎絕跡,即使在中國,能真正只靠鋦釘就把瓷器完全修復的匠人也寥寥無幾。
住在考文垂的宋劍峰是一位鋦瓷匠人,從師于山東省威海市中國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傳統(tǒng)鋦藝傳承人—耿海勝。宋劍峰作為英國唯一的一位中國鋦瓷匠人,記者有幸來到了他的家,觀摩他的作品,聽聽他的故事。而用他自己的話說,“希望這份流傳千年的絕技可以在英倫再一次生根發(fā)芽。”
宋劍峰的家是一個典型的維多利亞風格的房子,家里擺放著中式家居,客廳里清一色的木質(zhì)桌椅和榻,還掛著一架鼓。家里有兩只拉布拉多,一敲門,從門外就聽到他們洪亮的聲音。男生叫哈利,女生叫尼爾,宋劍峰因此更經(jīng)常稱自己是“哈爸”。
圖為宋劍峰在鋦瓷
宋劍峰的鋦瓷淵源
在成為一名鋦匠之前,宋劍峰從事了近十年的古董生意。在接觸古玩的過程中,他看著拍賣行里那些精美的瓷器被簡單粗暴地用化學膠水粘合時,感覺“很難過”。
“當時我看到這些(破損的)瓷器的時候,我就覺得它們很可憐,像斷了腿斷了手的老人受了傷。但是即使這樣,它們也沒有趴下,依然站在那里。我感覺,它們一直在等,等了幾百年就在等這個能把它們修起來的人?!?/p>
“我看到他們被拙劣的膠水粘起來的時候,心里感覺非常的不舒服。這些有著幾百年歷史的瓷器,本身它們就不是用機器生產(chǎn)出來的,而是幾百年前中國的工匠用手拉坯子拉出來的,修坯之后上色上釉再進窯爐,所有一切都是人工的。都是有著匠人的溫度。就覺得這些瓷器不應該如此被對待,就想拯救它們,就是這樣的初衷?!?/p>
2015年,在一場大病過后,宋劍峰重新思考人生的意義,下定了學鋦瓷的決心,開始搜集資料,打算拜師學藝。
“在學鋦瓷前,我就到網(wǎng)上找資料?;蛟S是緣分的注定,當我看到耿海勝師父的修復作品后就拿起了電話,你知道人一旦喜歡,就是沒有顧忌的。我當時人還在英國,我直接就電話過去加了微信,之后大概說了我的情況他就同意了。”
“那年秋天回上海,我就坐著火車去了山東,去了一看,工作室很大,還有好幾個師兄弟。師父一視同仁,就把最基本的東西交給了你,叫我們?nèi)プ觥5峭诘膸熜值芾铿F(xiàn)如今還在做的,就只剩下我一個。”
“就三年的時間,其他人就都不做了?”記者問到。
“熬不下去了。這個東西是細活,如果沒有特別喜歡,很難把心安定下來。而且鋦瓷這門手藝和個人審美的情趣、自己的執(zhí)著,還有其它很多東西都有關系,學會鋦瓷可能只要七天,但要做好鋦瓷那就是要一輩子。尤其剛剛初學的時候,修復一兩天做的東西,和你想的完全不一樣,心里的感覺很難受。”
“怎么個不一樣法?”
“譬如,一個盤子壞了,就要挑選用那一種鋦釘來修復,你要了解這個盤子,了解它的年代和美,了解瓷器的屬性。而我從某種程度來說,好就好在做接觸鋦瓷之前,我大概有幾年的古玩經(jīng)驗,對一件瓷器破損后如何考量修復因素有一定的研究,是實用性,還是美觀性,是保護性還是展示性,都有一定幫助,希望可以因材施教。
“幾十年沒有見到過了”
話題聊到這里,我不禁對現(xiàn)在世界范圍內(nèi)整體的鋦瓷手藝人現(xiàn)狀產(chǎn)生了疑問。
“國內(nèi)現(xiàn)在好的鋦匠多嗎?”
“現(xiàn)在其實修的人很多,但是水平良莠不齊。整個中國能干這個活的人,我是說,完全不用膠水,完全用古法修復的人,人數(shù)真的不多了,而且有些都已經(jīng)七八十歲了。
學了鋦瓷回到英國,宋劍峰自己再去拍賣行里看到破損的、或者被膠水拙劣粘合的瓷器后,“就把他們買回家,一件件修起來?!?/p>
“千年前,中國的瓷器就遠渡重洋到異國他鄉(xiāng),西方人將這些瓷器視若珍寶。他們不舍得用,都掛在墻上,擺在客廳做裝飾。但是總有意外的發(fā)生,磕磕碰碰的,老外習慣保留那些殘片,鋦瓷就在本地(歐洲)運營而生。你想,大量的外銷瓷,總不能破損的都送回中國,所以鋦瓷這門修復技術在明代晚期著名的傳教士利瑪竇《中國見聞札記》帶回了意大利,又從意大利傳到了整個歐洲?!?/p>
“一直到了二十世紀初期,英國人都還在用這個手藝。但是工業(yè)革命后,歐洲瓷器批量性的 生產(chǎn),瓷器變得廉價和沒有了修復的價值,漸漸手藝也就斷掉了。以至于現(xiàn)在在英國沒人做鋦瓷了?!?/p>
說到這兒,宋劍峰回憶起了自己曾經(jīng)在英國Stoneleigh Park里鋦瓷的經(jīng)歷。
“天氣好的時候,我在我家附近的Stoneleigh Park里鋦瓷,好多人都來看。我記得印象最深的是一個蹣跚的老爺子,他看了好久之后說了一句,‘我已經(jīng)有好幾十年沒見過人做這個了’。我能感受到這個老爺子在幾十年后看到一樣手藝的激動,他當時一直和我說,‘小伙子你一定要堅持下去,讓現(xiàn)在的人也知道有這個東西’?!?/p>
“還有一次,也是一位老人家看到我在鋦瓷,驚奇地說,‘我小時候見過這個’?!?/p>
“所以現(xiàn)在,我想把這門手藝在英國繼續(xù)保留下去?!?/p>
“那你現(xiàn)在有徒弟嗎?”我問他。
“有人在和我學,希望他們也能和我一樣,真真切切的感受到鋦瓷的神奇之處,還有能體會到先人智慧的結(jié)晶。
“鋦善坊”里修補故事
在小院子里家對面,是宋劍峰的“鋦善坊”。坊,顧名思義,工作室。鋦善坊,是宋劍峰鋦瓷工作室的名字,他說,這個善,是指愛物惜物,惜物保福的善舉。
工作室的門口,掛著工作坊的門匾,字是宋劍峰老丈人題上,然后他自己操刀鏨刻出來的。
工作坊不大,一個工作臺。工作臺附近的墻上掛著各種各樣修瓷需要的工具,窗臺上和架子上擺著他修完的沒修完的和等著修的瓷器:宋代的斗笠杯,明代的花瓶,還有朋友用了很久的、破了都不舍得丟的茶壺……
宋劍峰告訴記者,這里的每一樣東西都有自己的故事。
他拿起一把出口創(chuàng)匯時期的粉彩百花不露地紋茶壺說:“這個茶壺,其實是很普通的一把壺。但是是一對德國老夫婦很早以前在香港買的,跟著他們好久了,當時買了一整套瓷器。后來壺不小心碎了,老夫婦一直沒舍得扔。再后來經(jīng)過朋友介紹,知道我可以修補,就拿了過來。你看這個壺,不管是瓷還是樣式,它其實是很普通的,但是就是老人家的一個念想,一輩子的紀念了?!?/p>
“我還有一個朋友也來和我學。他來找我的時候就問我說,‘我動手能力不強,但是我有耐心’,我說沒問題,這東西就需要細致和耐心。他有時候一在這個工作室里就是一天,到了下半夜都還在做。”
今天秋天,宋劍峰的妻子Sandra參加了一檔BBC古董轉(zhuǎn)賣真人秀《Make Me A Dealer》。節(jié)目里,Sandra自己去拍賣行挑選購買自己喜歡的東西,然后再試著把這些古董再賣出去。Sandra說:“哈爸讓我多挑些破損的瓷器,回來他修完再賣出去?!?/p>
節(jié)目中,Sandra花費£37.2買了兩個有小缺口的磁盤,經(jīng)過哈爸的修復,Sandro以£188的價格轉(zhuǎn)賣出去。
宋劍峰說,最重要的不是價值,而是他們知道,修過的盤子更有故事。
殘缺的美
宋劍峰告訴我,在鋦瓷技術不斷升級的過程中,材料和工具不斷改變,人對鋦瓷的要求也在提高。
“在中國歷史上,有兩個鋦瓷藝術的高峰。第一個是在清代末時期,八旗子弟之間會有誰鋦得瓷器好看,甚至于故意把瓷器打破,然后找鋦匠來修復再比哪個好看,這是一個高峰期。這時期,匠人們做的活兒就是秀活兒,很秀氣,什么東西一比較,藝術性一下子就提高了。“
“另一個高峰是解放初期的時候。中國的古董大量流失到自由地香港,有一些就是被鋦瓷鋦過的,美國人和英國人就覺得這是藝術。老外就覺得,那個(鋦過的瓷器)漂亮呀,他們寧愿不要好的,也要買被鋦修過的。老外對殘缺美的感知度特別好,比我們現(xiàn)在人好,但是不如我們古人。中國人的哲學里面,是求缺的,所謂委曲求全,委屈了才能求全。我們不會喜歡花開的燦爛的漂亮。文人們更喜歡大冬天在掛滿雪花的臘梅樹枝上就開了一朵花,這是我們喜歡的,那是一種骨氣?!?/p>
“當時有的人就覺得這是商機,鋦過的瓷器論釘子賣,鋦釘越多越值錢。人就壞啊,就把瓷器打破,再讓鋦匠去修,修完能賣大價錢。這又是一個高峰。就過了這兩個高峰以后,鋦瓷修復就出現(xiàn)了斷崖式的(停止)現(xiàn)象,就沒人修復這個東西了。”
采訪的最后,我問宋劍峰,“你剛剛講到了藝術。那你覺得,你自己是藝術家,還是匠人?”
宋劍峰明確地告訴我,是匠人?!拔揖褪且粋€鋦匠,要傳承老工藝的精華,再加以現(xiàn)代工具以及對工藝改良的輔佐,希望傳統(tǒng)鋦藝能贏來再一個新的高峰?!?/p>
宋劍峰鋦瓷作品
宋劍峰鋦瓷作品
記者:王冬蕾
來源:英中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