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分為兩類,有邏輯的與無邏輯的。
這兩類人幾乎無法溝通。一切美好的事物,往往都歸有邏輯的那類人。這不是比喻,這是事實,邏輯為理性分析的基石,理性分析理解事物的本質(zhì),看到本質(zhì)的人不會迷失。
人人都該有邏輯常識。
但是邏輯常識不主動去學習,在日常生活中,幾乎不可能靠個人自己感悟出來。在義務(wù)教育中,沒有專門的邏輯課,離開了學校,多數(shù)人又不主動學習了,也不會去碰邏輯學,這就造成了普遍缺乏邏輯。
即使有人動了學習的心思,因為邏輯比較抽象,看了幾頁,知難而退的人很多。
一本好的邏輯學普及書籍,很難得。
它必須具備幾個條件:
1、作者精通邏輯;
2、能用多數(shù)人能理解的平白的語言寫作;
3、盡量簡單,不能太厚。
D.Q.麥克倫尼的《簡單邏輯學》符合以上所有條件。
連太在律所,凡是她指導過的年輕律師,她都會送一本《簡單邏輯學》,這些年輕人,都很出色,讀過最好的法學院,通過了艱難的司法考試,但還是有可能常犯邏輯錯誤,手頭需要有一本邏輯書,經(jīng)常翻一翻,提神醒腦。
我一度想在書的后蓋廂常放幾十本《簡單邏輯學》,見人就送,后來覺得侵略性太強,傳經(jīng)送寶不成,反而惹人厭,沒有實行。這本書一直放在我的書桌上,沒事就翻一翻,得閑時通讀一遍也花不了多少時間。
人每天都要犯邏輯錯誤,這是大腦省資源的必然,在無關(guān)痛癢的小事上,在閑聊里,也不能太計較,對自己的要求也別那么高,否則,可能就太不討人喜歡了。但人只要稍微做大一點的決定,做重要一點的事,不犯邏輯錯誤就是最基本的要求。
當年亞里士多德神奇地發(fā)現(xiàn)了三段論,時間大致在中國的莊子時代,兩個人都非常了不起,在后人看來,簡單不可思議,天外飛仙一般。
邏輯因為是人類高效思維的底層架構(gòu),三段論那三句話,預示了后來更多、更系統(tǒng)的思辨、發(fā)明與科學,掌握了邏輯的人不可阻擋。
如果要評選最能改造世界的話,三段論應該排第一位:
每一個M都是P。
每一個S都是M。
所以,每一個S都是P。
思維如何做好準備抵達三段論,在使用三段論時如何精確,避免常見錯誤,圍繞著這個,把自己理順了,焦慮煩惱會少90%,因為你知道許多打擾你的言論基本不合邏輯,從而判斷出它們描述的,并非是真實的世界,而是主觀臆斷,不予理會就是了。
當然,這本書需要讀者付出一定的心智努力,任何一本好書,無論作者多么體諒讀者,都不可能讓人輕松完成。這本書在邏輯學里是最輕松的,你在閱讀中遇到一點點困難,要提醒自己堅持下去,多讀幾遍,放在身邊當工具書用,最后熟悉它,你思維的層級將上升很多。
趕快把《簡單邏輯學》請回家吧,每天早晚翻一翻,一年讀個十來遍。
多說一句,這本書加塞的中文推薦序言很糟糕,建議跳過不讀,這幾頁我索性撕了。
今天還是第52期下周很重要,自己下周要做什么?最重要的精力優(yōu)先分配給什么事?寫下來,明確告訴自己,這種自我對話很重要,也符合邏輯:直接表達出的意思,更容易理解。只有模糊的想法,不成形的計劃,那你自己都理解不了自己,不太可能有接下來的行動。
我的書單會越來越長,但愿你的行動也越來越長久。
對了,近來的評論顯示,主動閱讀《理性樂觀派》的小學生初中生見多,真是出乎意料,恭喜這些從小理性樂觀的小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