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人從出生而進入死亡;長生的人有十分之三,短命的人有十分之三,原本可以長生而死亡的有十分之三,這是什么緣故?因為對生命太過度了。據(jù)說,善于存養(yǎng)生命的人,在陸地上行走,遇不到犀牛猛虎,戰(zhàn)場中不被兵器傷害。犀牛于其身無法投角,老虎對其身無法伸爪,武器對其身無法刺擊。這是什么緣故?因為他遠離死亡的領域。
本章講生死,此話題非常沉重。古往今來,談及此話有許多的忌諱,從中國傳統(tǒng)思想,生死之事,有迷信色彩的陰曹地府,有求仙問道長生不老的貪婪等等。《尸子》云:“鬼者,歸也。故古者謂死人為歸人?!痹S慎《說文解字》“人所歸為鬼”,回歸就是死亡。生死在天,死生有命,這都是看待生死的價值觀。從道家思想是回歸大道,莊子鼓盆而歌,就是對死視為回歸,莊子曰:“生為徭役,死為休息”。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十分之九的人都是這樣,尤其“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常言“不作死便不會死”,損害身心健康,加速身體疾病,養(yǎng)生成了市場營銷的切入點,所以貪生怕死是常理,而實質(zhì)唯有十分之一“善攝生者”。這部分是世間罕有,黃帝內(nèi)經(jīng)“四氣調(diào)神大論”,對四季如何調(diào)養(yǎng)有明確的論述;莊子養(yǎng)生主,指出可以盡年,學習庖丁解?!耙篮跆炖怼㈨樒渥匀弧?,好道近乎技;而道德經(jīng)指善于攝生的人,必是把握生命進行修道、學道的人;
“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善于把握生命的人,能夠洞察安危,敬小慎微,避免“猛獸、戰(zhàn)爭、兵刃”的傷害,最重要的是遠離危險,避開死亡的場景;
從生死觀念而言,“無生便無死,有生就有死”;死亡只能發(fā)生的下一秒,而當下永遠不會有死亡;死亡是人類不可經(jīng)驗的生命狀態(tài),所以其神秘性產(chǎn)生了迷信。莊子用麗姬悔泣,直言生與死無差別。
置之死地而后生,兵法的哲學從這里可以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