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xué)習(xí)彌勒菩薩的樂觀精神
◎鄒相
“老拙穿破襖,淡飯腹中飽,補破好遮寒,萬事隨緣了;有人罵老拙,老拙只說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有人唾老拙,隨他自乾了,我也省力氣,他也無煩惱;這樣波羅蜜,便是妙中寶,若知這消息,何愁道不了?”這是彌勒菩薩的偈語,也是在教化眾生:不管身處何境,不論貧富貴賤,都要保持一種積極向上、樂觀豁達(dá)的心態(tài)。
傳說五代后梁時的布袋和尚是彌勒菩薩的化身。他長得矮矮胖胖,整天笑容滿面,常以竹枝挑著大布袋在街上化緣,所以大家都稱他為“布袋和尚”。有一次,他睡臥在雪地上,起身時片雪不沾身,眾人都覺得很稀奇。每次他給人預(yù)示吉兇,也一定靈驗。如果天快下雨了,布袋和尚就會穿著濕草鞋快步急走;如果干旱將至,他就穿著高腳木屐在橋上倒頭大睡。因此,鄉(xiāng)民們常把他的行徑當(dāng)作天氣變化的依據(jù)。有一天,他走到奉化岳林寺,坐在一塊大石頭上,口中說著:“彌勒真彌勒,化身千百億,時時示世人,世人皆不識。”說完后就安詳?shù)赝?。眾人才知道他原來是彌勒菩薩的化身。
據(jù)史料記載,彌勒菩薩一直過著“一缽千家飯”、居無定所的生活。雖然漂泊不定,生活簡樸,還會招來世人的呵斥與白眼,但他一直以樂觀的心態(tài)來接人待物,所到之處都給人帶來歡聲與笑語。彌勒菩薩曾經(jīng)作過一首《布袋偈》:“行也布袋,坐也布袋。放下布袋,何等自在?!弊鳛橐晃怀黾胰耍暮榧?,無拘無束,只隨身攜帶一只化緣用的布袋,故而有“行也布袋,坐也布袋”之說。又因他胸懷寬廣,無憂無慮,安居樂業(yè),因而有“放下布袋,何等自在”之意?!恫即省犯嬖V我們,一個人只要心寬體胖、淡定從容,就能夠熄滅“貪嗔癡”三毒,保持一顆平常心,處事不驚,泰然自若。
“寬卻肚皮需忍辱,豁開心地任從他。若逢知己需依分,縱遇冤家也共和。若能了此心頭事,自然證得六波羅。”彌勒菩薩的化身——布袋和尚作此《忍辱偈》,以教化眾生不管遇到世間再多的是非與愛憎,都要不以為意,不讓其擾亂了自己的心智,而要以忍辱、寬容、理解和接納的心態(tài)來應(yīng)對?!叭裟芰舜诵念^事,自然證得六波羅”,只要我們能心無掛礙、心無所住,就能證得圓滿的果位,就能一身輕安。這是多么積極向上的態(tài)度與豁達(dá)的情懷?。?/p>
據(jù)佛教經(jīng)典記載,釋迦世尊曾預(yù)言,在“未來佛”彌勒菩薩掌管的世界里,國土異常清凈,人民豐衣足食,生活安寧幸福。在《彌勒菩薩本愿經(jīng)》中記載了彌勒菩薩發(fā)下的三大誓愿:“使我作佛時,令我國國中人民,無有諸垢瑕穢,于淫怒癡不大,殷勤奉行十善,我爾乃取無上正覺?!庇纱丝闯?,彌勒菩薩與釋迦世尊的悲心愿力,是對娑婆世界眾生的特別護(hù)持和攝受。作為彌勒菩薩化身的布袋和尚,其形象和藹可親,笑口常開,體現(xiàn)出包容、和善、幽默、快樂的特征,也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樂觀積極、奮發(fā)進(jìn)取的精神形象。
彌勒菩薩雖然曾以不同的樣貌示現(xiàn),但人們對他的喜愛與敬慕卻無絲毫減少。到過寺廟的朋友們應(yīng)該知道,在寺廟山門前往往有彌勒菩薩的雕像,笑呵呵地看著過往的游人?!按蠖悄苋?,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边@是先賢們專為彌勒菩薩撰寫的一幅對聯(lián),足以見出他的樂觀與豁達(dá)精神。誠然,人生多舛,人的一生要歷經(jīng)“八苦”,飽受苦痛的桎梏,與其唉聲嘆氣、唏噓短嘆,不如笑口常開、自在悠然。反正,不管是悲觀也好,樂觀也罷,這一生總得慢慢度過,我們何不笑看人生、笑對一切呢?
古往今來,許多文人墨客針對彌勒佛肚大、氣量大、堪忍、樂觀等特點大做文章,寫下不少詼諧幽默、蘊意深刻的楹聯(lián),讀來倍受啟迪。四川峨嵋山靈巖寺彌勒佛殿兩側(cè)的對聯(lián)曰:“開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大肚能容,容天容地,與己何所不容?!边@幅對聯(lián)借用彌勒菩薩的形象來告訴世人要達(dá)觀豁朗,淡泊名利,與人為善,團(tuán)結(jié)和諧。四川樂山凌云寺彌勒佛殿上的一副對聯(lián)曰:“笑古笑今,笑東笑西,笑南笑北,笑進(jìn)笑出,笑自己原無知無識;觀事觀物,觀天觀地,觀日觀月,觀來觀去,觀他人總有高有低。”福建白云峰涌泉寺彌勒佛前有一聯(lián)曰:“笑呵呵坐山門外,覷看去的去來的來,皺眼愁眉,都是他自尋煩惱;坦蕩蕩的布袋中,無論空不空有不有,含脯鼓腹,好同我共樂升平?!边@同樣是借用彌勒菩薩的行為來勸告世人:莫自尋煩惱,要清心寡欲,積極、樂觀、豁達(dá)地去處世做人。
彌勒菩薩就像一枚開心果,在自己開心的同時,也能為別人帶去樂趣與快樂。因為他的樂觀與豁達(dá),使得他了斷諸多魔障,輕松斬斷萬千“煩惱絲”。彌勒菩薩身上背的大布袋,就是包容一切、善待一切之意,唯如此,我們才能敞開心扉,贏得真正的理解與信任;彌勒菩薩臉上的笑容,就是樂觀豁達(dá)、坦蕩自在之意,唯如此,我們才能放飛心靈,獲得無上的樂趣與怡然。
對處于現(xiàn)代社會的我們而言,幸福與快樂并不是遙不可及,只是因為我們的欲望太多、要求太多、怨氣太多。當(dāng)你在失敗與落寞之際,想想彌勒菩薩那樂呵呵、笑盈盈的樣子吧!當(dāng)你在傷心與苦惱之際,想想彌勒菩薩那笑嘻嘻、樂悠悠的樣子吧!大千世界,蕓蕓眾生,貧富貴賤、功名利祿、悲歡離合、恩怨情仇,這一切不過是過往云煙,來也匆匆,去也匆匆,付之一笑即可,何必去勞心費力?且學(xué)那瀟灑自在的彌勒菩薩,大肚能容天下之事,寬心能忍萬千煩惱,即便是“泰山壓頂”、“三刀六洞”,依舊巋然不動、氣定神閑。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fēng)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心底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當(dāng)樂觀與歡喜心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時,我們就能體會到那“日日是好日”的清爽與悠然。
(鄒相,2010-03-11于鄭州,刊載于《河北佛教》2011年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