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街亭究竟誰之過,罪在馬謖,還是責在孔明,歷來就爭論不休。
在小編細加梳理、分析,發(fā)現(xiàn):馬謖失街亭并非他之過錯。
諸葛亮一生謹慎,明知街亭戰(zhàn)略地位重要,為何不親自坐鎮(zhèn)或派名將魏延去守御,偏偏要選擇一個言過其實且無實戰(zhàn)經(jīng)驗的謀士來擔當重任,并讓其立下軍令狀?此等冒險之事,甚至一安排就注定失敗的結(jié)局,諸葛亮難道不知?
馬謖追隨諸葛亮多年,曾多次獻計,其人品學識。諸葛亮何嘗不知?街亭一戰(zhàn),馬謖沒有實戰(zhàn)經(jīng)驗,又臨陣斬將;激戰(zhàn)中,馬謖置其他將士于不顧,一人殺出重圍,諸葛亮又豈能始料不及?況且,司馬懿尚且都知道馬謖“徒有虛名,乃庸才耳,孔明用此人物,如何不誤事?”孔明又豈能一無所知?
諸葛亮祁山點兵時,盡相囑于馬謖,王平輔佐,高翔列柳屯兵,魏延要總接應,趙云鄧芝布疑兵,躬自統(tǒng)兵出斜谷。環(huán)環(huán)相扣,滴水不漏,令人折服,然而結(jié)果卻完全相反,這難道僅僅是個意外嗎?街亭失守后,諸葛亮又干脆利落地安排關張設疑,張翼修道,大軍整裝,馬姜斷后,三軍退避,搬取姜母等六步退兵之計,可謂精妙之極。一生謹慎的他又以“空城計”的玩險形式智退了司馬懿。保全了蜀軍主力,這難道沒有事先安排?僅僅是巧合嗎?
仔細研究,不難發(fā)現(xiàn)。蜀漢政權(quán)后期一直處于一個恩怨相報的怪圈中,關羽、張飛被害,劉備念念不忘報仇之事:劉備病故。諸葛亮時刻不忘知遇之恩,一直生活在劉備的影子當中:白帝城托孤,后主成了他的一塊心病。然而,諸葛亮年事已高,縱有經(jīng)天緯地之才,也無力扭轉(zhuǎn)局面。于是蠻亂剛剛平定,諸葛亮坐未安席,就出師北伐。太史譙周苦諫不從。不禁要問,魏軍士氣正盛,蜀軍剛剛南征,方始回都,人困馬乏,尚未休整,諸葛亮為什么要執(zhí)意北伐?諸葛亮意欲何為?不難看出,此時蜀漢政權(quán)朝政不穩(wěn),后繼無人,因此,穩(wěn)定朝政,尋覓可替之人才就成了諸葛亮此次北伐的主要目的和意圖。最重要的是諸葛亮出師北伐一方面給了后主自理朝政的機會,也使自己免受群臣猜疑,在一定程度上穩(wěn)定了朝政,另一方面覓得了可以接替自己的人選——姜維,可見,孔明執(zhí)意進行的此次北伐,已達到了自己的戰(zhàn)略目的。
諸葛亮通過對馬謖的考察中清醒地認識到恃才而傲的馬謖對于當前今后的蜀國將是一個潛在的威脅。他能用錦囊妙計除了魏延,難道就不能用計除了馬謖?于是,在敵強我弱,蜀軍尚未休整,蜀國上下反對北伐的情況下,依然出師北伐,并且為達到此次北伐尋覓人才,解除威脅做了周密的安排。諸葛亮先是用計如愿得到可托付后事的姜維。
接下來,便是要用街亭來除掉馬謖。他利用馬謖自大的心理,用激將法使其立下了軍令狀,又置其于不顧親自囑托平生謹慎的王平來掣肘馬謖。使其性格缺陷不斷放大,正如馬謖所言:“丞相諸事尚問于我,汝奈何相阻邪?”很顯然,此時的馬謖連諸葛亮也沒放在眼里,又有王平不停地以“吾累隨丞相經(jīng)陣,每到之處,丞相盡意指教”之語來激怒于他。馬謖終于在孔明之愿在背離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待大軍退回至漢中,諸葛亮先是責怪王平不諫,借王平之口指出馬謖的種種過失,又以明正軍律為由,不為眾將所動,斬了馬謖。至此,孔明的這一策略終于圓滿完成。雖然內(nèi)心也難掩悲痛,但也了卻了先主劉備之憂。
認清了上述種種細節(jié)小編認為馬謖失街亭并非誰之過錯,只是諸葛亮為解決當前今后的一系列難題迫不得已而又精心設計的一個萬全之策。街亭失守早在孔明意料之中,淚斬馬謖亦在孔明謀略之內(n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