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guī)》里面又講到,“將加人,先問己,己不欲,即速已”,已是停止,這四句話可以說是孔子推行仁道的核心。什么叫做仁?簡單的講,就是想到自己就要想到他人,我希望加給別人的事情,先問問如果是加給我,自己能不能夠接受?如果不希望這個事情加給我,我就不可以加給別人,即速已就是快速停止。在《論語·衛(wèi)靈公第十五》有一章經(jīng)文,“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貢很會問話,他向老師請教,“有沒有一個字,使我能夠終身依教奉行?這個字是什么字?”孔子答覆,有,“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說這個字就是“恕”,饒恕的恕。恕是什么意思?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自己不想遇到的事,不可以加在別人身上。這個恕字,我們看到上面一個如字,下面一個心字,如其心。就是站在別人的角度上想問題,換位思考,“假如我是他,我是什么感受?”這就是如其心,這就是仁的下手處。我們問,為什么要去恕人,究竟最后有什么結(jié)果?最后的結(jié)果就是你可以成為圣賢。圣賢之所以能夠成就,就是他明白了整個宇宙跟自己是一體,一切人、一切事物與自己是一體的,這就是仁。仁字,人字旁一個“二”字,二是兩個人,兩個人是一不是二,這就是仁。哪兩個人?一個是自己,另一個是自己以外的一切人,跟自己是一體的。仁者愛人,這個愛是無條件的,愛人跟愛自己是一樣的,你怎樣愛自己,就應(yīng)該怎樣愛別人,你這樣去做,自然就能夠證得一體的境界。
下手處就是這個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從這里漸漸去悟入、去證入圣人的一體境界。等你證悟到一體的境界,你就可以承認(rèn)道家所講的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己所不欲、勿施與人,這句話不但是儒家講,道家、佛家、諸子百家都提倡,外國的所有宗教也有這種教誨,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不同的文化所講的都是一樣,所以這句話被奉為黃金法則、金科玉律,英文Golden rule。證明什么?這句話是真理,放之四海而皆準(zhǔn)。兩千五百年前孔子那時候適用,兩千五百年之后的今天也適用,千年萬世之后還是適用,這是真理,超越時空。所以我們學(xué)習(xí)圣賢就從這里學(xué)起,子貢終身奉行,這個恕字其實也是孔老夫子的心傳。我們看到《論語·里仁第四篇》,孔子講過這樣的話,“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鬃釉谶@里叫著他的弟子曾子(曾參),他說“我的道一以貫之”,這個一是理,一條道理貫穿萬事萬物。這個理是什么?孔子沒講,曾子就明白了,曾子已經(jīng)得到了孔子的衣缽,所以“曾子曰:唯”,唯就是他答應(yīng)“是”,表示他已經(jīng)明白了。
“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等孔子出門之后,其他的門人、弟子就問曾子,孔子講的,他的道一以貫之,究竟這個道是什么道?“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曾子為孔子總結(jié)出來,夫子之道是什么道?忠恕而已。這里講的兩個字不是兩個方面,這兩個字是一不是二。忠是心上面一個中,中道,用心要用中,不可以偏,無過、無不及,謂之中。古注有所謂“盡己之謂忠”,盡己就是盡自己的心力,盡心盡力,譬如說做事盡心盡力做好,認(rèn)真、誠敬、無私心這是忠,其實這個忠更根本的意思就是講中道。怎樣才能夠有中道?不起心、不動念就有中道。如果你還起心動念就不是用中,就有偏;如果起心動念里面有執(zhí)著、有自私自利,不但沒有忠,善也沒有,變成惡了??鬃邮沁_(dá)到了這個境界,在《論語》當(dāng)中他曾經(jīng)說過,他說自己是“空空如也”,空空如也是他內(nèi)心一個念頭都沒有,才能夠用到忠。忠的體現(xiàn)就是恕,恕就是講到一體,是仁道。
孔老夫子之道概括起來,“忠恕”這兩個字確實概括得好,一以貫之,不但貫穿孔老夫子一生的教誨,還貫穿一切圣賢的教誨。下手處就是《弟子規(guī)》這里講的,“將加人,先問己,己不欲,即速已”,從這里學(xué),漸漸能夠入圣賢之域。這些教誨在《論語》當(dāng)中不少,我們再舉幾條。在“公冶長篇第五”,“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子貢可能已經(jīng)聽聞了孔老夫子跟他講的恕道的道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在這里可能修學(xué)了一段時間,向孔子報告他的心得,似乎都已經(jīng)做到了。他說,“我不想別人將某件事加到我身上”,這個加諸的諸是“之于”的合音,加之于我,“我也不希望將這件事加之于人”,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貢是有小小傲慢心,看自己看得太高了,以為做到了,怎么知道孔子給他澆了一盆冷水,“子曰:賜也,非爾所及也”,爾就是你,賜就是子貢的名字??鬃泳徒兄拿终f,“你所講的這句話不是你所能及的”,也就是說你未達(dá)到這個境界,不要錯會了意思。子貢所講的這句話就是仁,子貢還未達(dá)到仁的這個境界??鬃雍苤t卑,他不像子貢,孔子他自己講,“若圣與仁,則吾豈敢?”我不敢當(dāng),圣人、仁人我不敢當(dāng)。其實我們看孔老夫子就是圣人、就是仁人,但是他自己認(rèn)為自己未達(dá)到。所以在求學(xué)的道路上真是要放下增上慢,以為自己達(dá)到這個境界,其實沒達(dá)到,如果錯會了,往往就容易退步??桌戏蜃釉谶@里也是點醒子貢,點醒他,也推他上路,叫他再接再厲不斷提升,希望能夠達(dá)到他所講的境界,真正做一位仁人、圣人。
在《論語·雍也第六篇》有一章經(jīng)文,也是子貢講的,他請問夫子,“子貢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貢在這里問,如果有一個人,他能夠博施于民,博是廣博,廣博的布施恩惠給人民,施恩于人,而且又能夠濟眾,救濟眾生于苦難當(dāng)中,這個人怎么樣,可不可以叫做仁人?孔子知道子貢問這句話也有小小傲慢,因為子貢是一個很富有的人,他一定是很喜歡布施的,很喜歡濟眾。他這樣問,孔子怎樣答覆他?“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子貢所講的博施于民而能濟眾,這個境界非常高。孔子說,何事于仁,何止是仁,簡直就是圣人,大圣人,連堯舜這些圣人其猶病諸,仍然未做到。諸就是之,就是以之為病,還未達(dá)到這個境界,千萬不要過分高估了自己。什么人才能夠做到博施于民而能濟眾?我們仔細(xì)想想,即使你是一個國家領(lǐng)導(dǎo)人,你是很賢良,能夠布施整個國家的人民,但也只是一個國家的人,還有其他國家呢?我們這個世界現(xiàn)在人口是六十七億,還有其他星球呢?可能都會有人。
當(dāng)然這個境界一般人不是一下子做得到的,所以怎么辦?孔老夫子給我們開示說,“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dá)而達(dá)人”,孔老夫子講得比較具體,使我們有下手處。我們應(yīng)該怎樣做?己欲立而立人。立是立志,立志干什么?在《論語》里面孔子開示說,“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這個立就是你要立志于道,立志做圣人,你能夠志于道,一定據(jù)于德,你就要去修德,修德才能夠證道;還要依于仁,仁是我們的存心,就是愛心,愛一切人、一切物,從這里去做。自己要這樣做,也要幫助別人這樣做,這叫做立人,使別人也要立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凹河_(dá)”這個達(dá)就是通達(dá)、做到了,立的時候還剛剛開始做,達(dá)是已經(jīng)畢業(yè)了、圓滿了,自己通達(dá)了。這個通達(dá)是真正得到圓滿的智慧,通達(dá)一切法,在儒家講游于藝,這個藝是一切的技藝,六藝百工全部通達(dá)。我們一開始先要通達(dá)一門,一門通達(dá)了,門門都通達(dá)。這個通是通到自性,因為一切法都由自性所生,你通到自性,一切法就通達(dá)。你自己通達(dá)了,還要幫助別人通達(dá),你真正通達(dá)之后,你才能夠做到博施于民而能濟眾。
當(dāng)然這事情也不容易做到,所以孔子后面又說,“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要下手從哪里做?從最近開始下手,由近至遠(yuǎn)。譬如講我們行仁,要去濟眾、要去布施,從哪里開始?從我們旁邊的人開始。最親近的是自己父母親,我們孝敬父母親,從這里開始,這叫能近取譬。從最近的人開始,漸漸將這種孝心、這種愛心擴展,對社會一切人都是用這種愛心,好像愛父母一樣愛大眾,“凡是人,皆須愛”,這就是仁。孟子說的“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從愛父母親到愛一切人,叫仁民;從愛人民到愛一切物,物的范圍就更大了,包括一切眾生,有情眾生、無情眾生都愛。眾生是眾緣和合生起的現(xiàn)象,緣就是條件,一切條件生成。什么都是有條件生成的,譬如講我們這張桌子,這張桌子有木板、有油漆,有釘子把它釘在一起,這樣就成為一張桌子,所以桌子是眾緣和合。你想想什么不是眾緣和合?樣樣都是。小至一個分子、原子,大至一個星球、星系,統(tǒng)統(tǒng)都是眾緣和合,一切的生物也是一樣,我們都要愛,平等的愛。為什么要這樣愛?因為他們跟我一體,這個一體就是仁。從近處,由近至遠(yuǎn)慢慢的做,這是仁之方,行仁的方法,我們這樣才能夠有下手處。一開始不要想著去怎樣廣泛布施,不是,先從父母開始布施,愛敬父母開始,漸漸愛敬天下人,愛敬一切眾生。
在“顏淵第十二篇”又有一章這樣的經(jīng)文,“仲弓問仁”。仲弓叫冉雍,他是孔子的弟子,非常仁德。他請問什么叫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仲弓在這里問的“仁”,孔子答覆非常具體,教你怎樣做。第一個,出門如見大賓。你要出門了,出門當(dāng)然要會見客人,用什么心態(tài)?猶如接見大賓。大賓是什么?就是天子,好像見皇帝一樣,你要去見皇帝當(dāng)然你裝束要非常整潔,儀態(tài)舉止要莊嚴(yán)、要有禮,表示恭敬。出門,我們用這一種誠敬的心,對一切所見到的人都是這樣恭敬。使民,這是講要指使人做事,叫人做事猶如承奉大祭一樣。大的祭典,在大祭典里面都是畢恭畢敬,非常虔誠、非常肅穆,不敢馬虎、不敢輕率。用這種心對待一切人,即使是對下屬都是這樣。下面又舉出一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也是孔子對子貢所講的要終身奉行的原則,你能夠做到這樣就叫做仁。你的結(jié)果是什么?在邦無怨,在家無怨。邦是國家,家是你的家族,就是無論你在哪里都不會跟別人結(jié)怨,別人不會抱怨你。為什么?因為你恭敬人、你愛人。你能夠愛人,別人就能夠愛你;你能夠敬人,別人就能夠敬你,怎么會有怨?無怨就是和諧?,F(xiàn)在我們提倡說和諧社會、和諧世界,怎樣做?個個都能夠像孔子教導(dǎo)的這樣做,就能夠得到和諧。我自己得到和諧了,我就可以和諧天下,我用我的言行身教來感化一切人,最后能夠使得天下歸仁。顏淵問仁的時候,孔子教他,你自己克己服禮,能使得天下歸仁。你好好的做,天下人都受你的感化。
仲弓聽聞了老師的教導(dǎo),很難得,他什么反應(yīng)?仲弓曰,雍雖不敏。雍是他自己叫著自己的名字,自稱。就說,“我雖然不聰明、不敏捷,但是對于老師的這句話我一定要去做”。這個“事”就是真干,不打折扣,老實、聽話、真干,所以仲弓能夠成為仁人。在孔子的弟子里面,仲弓和顏回、閔子騫都是排在德行最好的弟子里面,他的成就就是這四個字“請事斯語”,就是依教奉行。聽老師教導(dǎo)不是得個聽字,是真正落實到自己的生活,改變自己的習(xí)氣,要真干。我們?nèi)绻私游锊粔蛘\敬,要改過來,從今以后用誠敬的心,待一切人、接一切物,這就是為仁之道。
孔子在“衛(wèi)靈公第十五篇”有一段開示講,“子曰:躬自厚而薄責(zé)于人,則遠(yuǎn)怨矣”。這句話意思就是,自己對自己要厚責(zé),責(zé)備自己要從重、從厚,對別人的責(zé)備要薄些,薄責(zé)于人,就是嚴(yán)于律己、寬以待人,這樣就能夠遠(yuǎn)離別人的怨恨。因為我們要去責(zé)備別人,別人未必能夠接受,你要求太嚴(yán)格,他可能心里不服,有怨。所以,對別人一定要寬,對自己要嚴(yán)格,特別是在修行上,對自己的毛病習(xí)氣不可以縱容,要痛下決心改過自新。但是對別人,別人的過失毛病,我們看他能不能夠接受,能夠接受,跟他提一下;他如果不能夠接受,千萬不要說,也不要擺在心上。蕅益大師在注解里說,“厚責(zé)人者,只是不能自厚耳”,一個人如果對別人很苛責(zé),求全責(zé)備,他就不能夠自己嚴(yán)格要求自己。為什么?因為他的眼睛整天看別人的毛病,沒時間看自己。真正修行人看自己,不看別人,自己的毛病習(xí)氣還未改得完,還有這個閑功夫去看別人嗎?所以一定要自己先改正自己,然后才有資格要求別人。
---------------------------------------
感恩您的信任與支持!
弟子規(guī)公益網(wǎng)www.dizigui.cn
微信號: dzggyw
QQ: 3136136868
公眾微信號(訂閱號):
微信號:szdizigui 名稱:深圳弟子規(guī)公益網(wǎng)
長按圖片 識別二維碼 一鍵關(guān)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