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這首詩,我想只要是識字的國人都認得的。它的作者是復(fù)讀了幾十年,參加高考幾十次的唐朝老書生孟郊同志所作。
孟郊的母親
孟郊一生只想通過科舉然后做官,大概古代知識分子都是這種思想的。然而,造化小兒作弄人,多次的京城應(yīng)試已經(jīng)把家中的一丟丟積蓄花光,多次的榜上無名也讓孟郊開始懷疑人生,他說“本望文字達,今因文字窮”,意思是本來孟郊他想憑借自己的文采來換得功名宦達,鬼知道,到頭來這輩子卻因為舞文弄字而貧窮得很。但懷疑只歸懷疑,我們也別當真,高考還是要參加滴。
終于,終于,功夫不負有心的人,四十六歲的孟郊遭遇了命運女神,和范進一樣中舉了,可是人家孟郊沒有因為中舉而發(fā)神經(jīng),而是耐心等待朝廷的任命。
又終于,終于,到了五十歲,孟郊被分配到溧陽縣當了治安大隊長,總算是個公務(wù)員了,平時寫寫詩喝喝酒就可以有收入了,他做官后的第一件事,便是從老家把母親接到溧陽來安度晚年,享受自己的孝敬。也算是造化垂青,孟郊的母親依然健在。
把母親接到身邊以后,孟郊在母親節(jié)的那一天,灌了不少的黃湯,牽著媽媽的手,唱著《世上只有媽媽好》。那是百感交集,想起幾十年來母親對自己的愛護與牽掛,想起自己N次落榜后對母親的愧疚,往事一件接著一件浮上心頭,一直縈繞在孟郊腦中無法抹去的都是母親的慈愛,于是寫下了《游子吟》這首千古名篇,終于,再一個終于,孟郊因為他的文字而活到今天,明天他還將繼續(xù)活下去。
一千多年來,《游子吟》縈繞在每個中國人的腦海里,孟郊的母親,成為天底下每一位母親的代表,是真正的代表不是欽點的那種。而孟郊本人,則成為每一個思念母親的孩子的形象代言人,在母親節(jié)這個非常特殊的外來的我也喜歡的日子里,我自然是首先想起《游子吟》。
歸有光的母親
愛護和牽掛孩子的母親一抓一大把,有文字記載的還有明代歸有光的《項脊軒志》,文中關(guān)于母親的描寫雖簡約幾筆但感情卻是非常細膩深厚,在作者筆下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書中寫到:“娘以指扣門扉:‘兒寒乎?欲食乎?’”,這個輕輕地扣門,暖暖的詢問,足以將一個母親既關(guān)心兒子的冷暖饑飽,又擔心打攪兒子用功讀書的矛盾復(fù)雜的心情表達得惟妙惟肖。
以上兩例僅僅在于撫養(yǎng)及關(guān)愛層面上,在家庭教育過程中,母親的作用遠在父親之上,除了撫養(yǎng)外,還有教育。那么,好的母親教育往往都能造就成功的子女。有文章留下來的,至少我可以再揪出兩個典型:歐陽修和蔣仕銓。
歐陽修的母親
中學(xué)時我們都讀過一篇散文《瀧岡阡表》,這是歐陽修追思父德母訓(xùn),寄托對雙親的沉痛哀思的祭文。文中歐陽修說“修不幸,生四歲而孤。太夫人守節(jié)自誓,居窮自立于衣食,以長以教,俾至于成人”。意思是歐陽修四歲時父親就死了,他母親發(fā)誓守節(jié),家里雖然很窮,他父親當過官怎么會窮呢?原文有交代他父親好客,經(jīng)常請客,還經(jīng)常捐助別人,工資也不多,死了以后都沒有房子和土地留下來。只能靠母親自力更生,撫養(yǎng)教育歐陽修使之長大成人。
由于家庭長期生活在貧困之中,歐陽修幼年的啟蒙教育主要依靠母親教誨。在歐陽修的兒子歐陽發(fā)的回憶里有一句話:“先公四歲而孤,家貧無資,太夫人以荻畫地,教以書字。多誦古人篇章,使學(xué)以為詩”。母親用荻枝在地上寫字,叫歐陽修認字,并且讀古詩。真是用心良苦。
雖然生活清貧,母親并沒有放松對歐陽修的教育,而是以長以教,畫荻學(xué)書,直到長大成人。歐陽修的母親對兒子的期望是以其父親為標準的。在《瀧岡阡表》中,記敘了很多歐陽修父親為官處世、宅心仁厚、表里如一的優(yōu)秀品質(zhì)。由于早年喪父,歐陽修的父親在他的記憶中很模糊,那么上述的一切一切都是通過他的母親才知道的。父親所留下的印象寄托著母親的期望和規(guī)劃。在清貧的歲月中,在母親教育下,歐陽修一步步走進了官場,走向了自己的政治生涯,其母親成功造就了一位時代的大文豪。
文章中對父親的描寫都是來自歐陽修母親的敘述,可謂娓娓道來、真摯感人。通過其母親的敘述,一個廉潔好施、孝敬父母、宅心仁厚的男人形象便栩栩如生地展現(xiàn)在我們眼前。在其母親追憶其父親的過程中,歐陽修不經(jīng)意間同時向我們展示了其母親自身的優(yōu)秀品質(zhì)。歐陽修母親了解丈夫、崇拜丈夫,時刻謹記亡夫的遺訓(xùn),在歐陽修成長的過程中諄諄教誨。由此,一個好妻子、好母親的形象逐漸變得清晰而飽滿。
歐陽修母親堅貞、賢良、勤儉的美好品質(zhì)在文中得到了完美的呈現(xiàn)。她了解兒子,預(yù)知兒子將來可能會有困難,她說:“吾兒不能茍合于世,儉薄所以居患難也”。意思是歐陽修比較拽,不會茍且去迎合世俗,警告他要儉樸節(jié)約,以預(yù)備有患難的時候。日后歐陽修當真被貶至夷陵期間,其母親卻可言笑自若、處之泰然。
與宋代歐陽修的命運相似,清代蔣士銓也是父親死得早,兩人的父親都不是夭折,而是父親年齡明顯大于母親所致,這其實是年齡懸殊的婚姻帶來的最大的惡果。
蔣仕銓的母親
蔣士銓寫了《鳴機夜課圖記》,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描寫母親撫育孩子的典型。蔣母一方面織布刺繡,賺錢撫養(yǎng)兒子?!澳腹ぷ?!撫養(yǎng)兒子,幾所為女紅,令小奴攜于市,人輒爭購之。 以是銓及小奴無襤褸狀”。意思是說母親精于紡織刺繡,她所做的產(chǎn)品拿到市場上去賣,人們總是搶著買,生意好,所以一家人也都穿的體面。
同時,蔣母一刻也沒有放松兒子的教育。書中寫到“銓四齡,母日授四子書數(shù)句;苦兒幼不能執(zhí)筆,乃鏤竹枝為絲,斷之,詰屈作波磔點畫,合而成字,抱銓坐膝上教之?!币馑际钦f蔣士銓四歲的時候,母親每天傳授他幾句四書中的話。但苦兒子小不能拿起筆,就削竹枝成為細絲,然后擺出字形,抱著兒子坐膝蓋上教他認字。和歐陽修用荻枝在地上寫字差不多。這種在地上寫字的畫面有時候我們還可以看到,只是今天大多是亂涂亂畫、游戲而已,即使當真教字,也沒有能夠堅持下去的,如今紙筆還是消費得起的。
“記母教銓時,組繡紡績之具,畢陳左右;膝置書,令銓坐膝下讀之。母手任操作,口授句讀,咿唔之聲,與軋軋相間。兒怠,則少加夏楚,旋復(fù)持兒而泣日:兒及此不學(xué),我何以見汝父!”母親一邊干活一邊教孩子,孩子松懈的時候,母親會打他,打完后還會抱著哭說“你小子不認真讀書,我怎么有臉去見你父親”。母親希望孩子不辜負父親的期望,可見虎媽的身后總站著一個高大形象的父親。
“銓九齡,母授以《禮記》、《周易》、《毛詩》,皆成誦。暇更錄唐宋人詩,教之為吟哦聲?!笔Y仕銓母親在兒子九歲時就教會他讀很多經(jīng)典古書和唐詩宋詞。只要見到兒子讀書松懈,就嚴加處罰?!岸姐寣W(xué)甚急,稍怠,即怒而棄之,數(shù)日不及一言;吾母垂涕撲之,令跪讀至熟乃已,未嘗倦也。銓故不能荒于嬉,而母教由是益以嚴?!贝蛲旰蠼惺Y仕銓跪地背書直至讀熟,所以,蔣仕銓從不因為貪玩而荒廢了學(xué)業(yè),母親對他的教育是何等的嚴格。
不過,也有有趣的一面,母親生病了,就叫兒子在旁邊讀書給他聽,然后病自然就減輕了。書上寫道“由是,母有病,銓即持書誦于側(cè),而病輒能愈?!笨梢娔赣H的心思全在孩子身上。
文章還穿插了一段母親對外婆的盡孝,書中說:“庚戌,外祖母病且篤,母侍之,凡湯藥飲食,必親嘗之而后進,歷四十晝夜,無倦容?!笔Y仕銓母親不僅僅是母親,還是個孝女。自己以身作則,給孩子上一場活生生的孝經(jīng)。
綜上可以看出,天底下的母親都是何等的相似,她們不僅僅是“臨行密密縫”的慈母,由于家庭不幸,過早喪父,慈母還要充當一個身體力行嚴格教育子女的“嚴父”。她們兼慈母、嚴父的雙重角色,所以更加辛苦。正是這份辛苦,更襯出了母親的偉大。
世上只有媽媽好!
愿天底下的母親:
天天快意!
造化垂青!
身體健康!
安享晚年!
------@經(jīng)方才叔@高源明
獻給媽媽的歌(閩南語)
《心頭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