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叔話感冒連載
不知打從什么時候開始“感冒”便成了“感興趣”的代名詞,但我聊的感冒不是“感興趣”的“感冒”,而是一種疾病。
有人說,中醫(yī)只會治感冒,治療那種“無需治療、只要多喝水就能自愈的感冒”。
這是撒謊,是騙人。
對于那些“無需治療、只要多喝水就能自愈的感冒”中醫(yī)同樣也認為不需要治,但是總會有人迫切要求早日康復而不想等到三五天才好,那么給他(她)用一劑湯藥喝一次感冒就好了,有什么理由不去治療呢?
中醫(yī)所認識的感冒,不僅僅是“無需治療、只要多喝水就能自愈”的感冒。這種只是傷風感冒,只要適當休息,加強觀察,注意并發(fā)癥,多數(shù)情況下自己會好。
中醫(yī)所說的感冒,涵蓋傷寒和溫病等所有外感性的疾病。包括流感、病毒性心肌炎、肺炎、小兒支肺炎、非典、胃腸炎、急性腎炎、急性脊髓炎、病毒性腦炎、腦膜腦炎、吉蘭巴雷綜合征、貝爾面癱、前庭神經(jīng)元炎等等,而這些疾病多數(shù)可不是“不用治療、只需要多喝水就能夠自愈”的。
當然了,治療這些“重感冒”,中醫(yī)也不是都能夠治愈,但越早治療效果越明顯。由于中醫(yī)的早期干預使很多感冒不至于發(fā)展為上述那些看上去就很恐怖的疾病了。正所謂內(nèi)經(jīng)所講的“善治者治皮毛”,如果能在疾病初始階段給予遏制,使外邪從皮毛而去,就可避免邪氣進一步深入。如果消極等待,待邪氣入臟腑之時再治之,又像內(nèi)經(jīng)所說“治五臟者,半死半生也。”那就難治了。
目前腦梗死的治療關(guān)口一再提前,就是提倡早期治療的重要性,能夠預防殘疾和復發(fā)。中醫(yī)治療感冒與現(xiàn)代醫(yī)學治療輕型卒中和TIA有異曲同工之妙。
感冒,大伙見怪不怪,雖說它任何時候都有可能出現(xiàn),但總會有一點規(guī)律,春冬兩季最為多見。它早期多數(shù)表現(xiàn)為鼻塞、流涕、咳嗽、頭痛、惡寒、發(fā)熱、全身不適。
“感冒”這兩個字其實在古代醫(yī)籍很少同時出現(xiàn),最早見到“感冒”兩字的的醫(yī)籍是宋人王碩《易簡方·增損飲子藥三十方綱目》,書內(nèi)生料五積散、養(yǎng)胃湯、參蘇飲三張治療感冒的方子。比如書中講“(生料)五積散:治感冒發(fā)熱、寒濕相搏、頭項強痛、麻痹、腰痛。”
其次是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之二·淳祐新添方》的參蘇飲:“參蘇飲,治感冒發(fā)熱頭痛,或因痰飲凝結(jié),兼以為熱,并宜服之?!?/span>
再后來還是宋的《仁齋直指方》又引用了一次,原文:“參蘇飲(《和劑方》)治感冒風邪,發(fā)熱頭痛,咳嗽聲重,涕唾稠粘”。這些應該是最早有“感冒”字樣的書了?!度数S直指方》還提出“同氣為感,異氣為冒?!备姓吒袘惺?;冒者,觸冒,冒犯。
感冒是以外感風寒為主,還有外感風熱,可以夾濕、夾暑。在臨證時,應該知道以風寒夾濕或風熱夾濕為主,以此為著眼點。小兒感冒通常還夾食積。
感冒通常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外邪從皮毛內(nèi)侵,稱傷寒;一種是外邪從口鼻而入,叫溫病。
傷寒通常先犯皮毛而再犯肺,溫病通?!皽匦吧鲜?,首先犯肺,逆?zhèn)餍陌沃鳉鈱傩l(wèi),心主血屬營”。
即使感受外邪,人體是否發(fā)病,關(guān)鍵在于衛(wèi)外功能的強弱,同時還與邪氣重不重有關(guān)。所以內(nèi)經(jīng)講“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
發(fā)病的條件大概有幾種:比如最近漳州天氣正在發(fā)神經(jīng),上午是夏天,下午是秋冬還下雨,此時人體未能應對的話就會生病;還有生活起居不慎,睡覺不蓋被子,汗出當風;體質(zhì)偏弱,陽氣不足者容易感受風寒,陰氣虛者容易感受溫熱或者感受風寒之后容易化熱;最后就是肺部本身有毛病,那就容易感冒,像慢性支氣管炎。
感冒主要包括風寒感冒和風熱感冒,它倆主要以有沒有咽喉腫痛為分水嶺,有就是風熱,無就是風寒。感冒有的還夾雜暑濕,有的還夾雜氣虛陰虛。
風寒感冒都有哪些表現(xiàn)呢?可以出現(xiàn)惡寒發(fā)熱并見,頭痛身疼,無汗或有汗,咳嗽咽癢,舌苔白潤脈浮緊或不緊。傷寒論告訴我們無汗用麻黃湯,有汗用桂枝湯。到宋代選擇多了,對于癥狀較輕的可以用荊防劑,如教科書就說了荊防達表湯或荊防敗毒散。
風熱感冒表現(xiàn)通常有面紅耳赤,咽喉腫痛,發(fā)熱較重,汗出不爽,口干欲飲,舌質(zhì)偏紅,舌苔微黃也可以不黃,但是脈浮數(shù)。這類情況早期輕輕透一下就可以了,比如給點淡豆豉、薄荷、梔子煮湯當茶飲就好了。厲害一點的呢按教科書講的用銀翹散或者蔥豉桔梗湯透解透解也就好了。記得這些湯藥不得久煮,煮到味道飄出來了就取飲,而且少量頻服。
夾雜暑濕的患者通常還表現(xiàn)為肢體酸重沉重,頭昏頭沉,心煩口渴,腹脹惡心想吐,便溏,舌苔腐膩,脈軟而數(shù)。這些患者是需要黃連、黃芩、藿香、佩蘭等藥物來幫助的。教科書給的方劑是新加香薷飲。
如果感冒合并有氣虛表現(xiàn),比如氣短軟弱,平時反復感冒,脈象雖浮,就是無力。這種人就得用參蘇飲,來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藥物包括:人參、紫蘇葉、葛根、前胡、半夏、茯苓、枳殼、陳皮、桔梗、木香、生姜、大棗、甘草。近階段這種病證較多,也就是這張方子近階段我用得較頻。
如果合并陰虛的感冒,很簡單,看舌脈就一目了然,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這個辨證準確的話用方不難,陰虛加玄地冬,血虛加四物湯。教材提供了一張通用方加減葳薇湯。
其實對于感冒,重點治療對象是老年人、小兒、虛弱的患者,因為這些人易患感冒有可能很快傳變惡化,也可能誘發(fā)原來的舊病復發(fā)加重而變得很危重導致死亡。需要早期及時治療。這是減少傷害和疼痛最好的辦法,而不是消極等待。
疾病的預防總是勝于治療的。應該避免受涼、淋雨,近期漳州天氣變化無常,老天爺很愛哭鬧,出門多穿一件衣裳,適時增減,帶上雨具,謹防淋雨。
避免過度疲勞;避免與感冒患者親密接觸,避免臟手接觸口、眼、鼻。年老體弱易感者更應注意防護,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時應戴口罩,避免在人多的公共場合出入。
堅持適度有規(guī)律的戶外運動,提高機體免疫力與耐寒能力是預防感冒的主要方法了。
患了感冒的人最好是看看醫(yī)生,中醫(yī)講究辨證、方證相應,如果一個麻黃湯證的患者,您自己買了銀翹片口服,那么就有可能會加速邪氣入里化熱而變成更加嚴重的大青龍湯證。當然,銀翹散證用麻黃湯桂枝湯也不行。
也不可以自覺很虛,很想補補。很多漳州人患病的時候第一想到的是吃!我應該吃點什么補一補,其實這是錯了,通通錯了,感冒期間補啊總是錯的,因為它斂邪。
有些人會說,要是病人沒有明顯的寒熱呢?這類病人的確是很多的。我們可以選擇一些藥性平和的、不偏熱也不偏寒的藥物輕輕透一下就好了。比如桑葉、荊芥、防風、薄荷、淡豆豉。
如果邪氣入里化熱或引動里飲而出現(xiàn)表里寒熱錯雜之證,就需要表里同治,比如葛根芩連湯證、五苓散證、麻杏甘石湯證、小青龍湯證、大青龍湯證、麻黃附子細辛湯證。臨證必須堅持方證相應的辨證三步曲,盡量減少誤診誤治。
感冒是感受風邪,古人講風性屬木,容易克犯脾胃,脾胃屬土,為什么脾胃屬土而肝屬木風也屬木,我從不深究,記住就行。所以感冒后經(jīng)常會有惡心、嘔吐、不思飲食之癥,若治外感而不顧脾胃則脾胃易傷,造成慢性脾胃病。
小兒感冒經(jīng)常合并食積,或因食積受涼,或因受涼飲食不忌誘發(fā)食積,治療上更加需要顧護脾胃,可以選用焦三仙、保和丸等。
由于個人學識有限,當中若存在錯誤或者疏漏的地方,尚祈市內(nèi)外專家、讀者不吝指正,在文后多多留言,以便今后進一步修正提高,謝謝!
高源明老師作品
李白【簫聲咽】詩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