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館編輯部:
前段時間,papi醬在綜藝節(jié)目里,講出了自己的人生排序: 第一是:自己;其次是:伴侶;第三是:孩子;最后是:父母。又在微博里懟父母:“你們的幸福和快樂并不應(yīng)該100%來自子女,你自己的感受,很重要?!?/p>
你贊同她的說法嗎?
中國傳統(tǒng)倫理講“孝”。很多人相親時,會把“孝順”當成優(yōu)點。孝順,是對父母的尊重、愛戴,但并非一味聽從,更不是惟命是從。
把父母放在第一位的人,從小是“聽話”的乖孩子,所謂媽寶。
媽寶的人生幸福嗎?我想講一個朋友小夏的故事。
女生小夏出生一個四線城市的普通家庭。
她是典型的“聽話”好孩子,從上學(xué)、工作到結(jié)婚,都是按照父母的心意達成的。
家境雖然普通,但父母都是要強的人,對小夏的學(xué)習(xí)一直盯得很緊。學(xué)習(xí)好,才能出人頭地,這是根植在父母心中的觀念,他們也把這個根植到小夏心中。
“我們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你。”
“為了你,我們砸鍋賣鐵也愿意?!?/p>
這是父母的口頭禪。不僅是口號,也上演一幕幕實景:比如,父親去加班賺外快,母親把優(yōu)質(zhì)食材讓給她補充營養(yǎng),自己卻粗茶淡飯。
小夏講,她從小就背負著強烈的負罪感。覺得父母受的委屈,都源自她。這愛,不是溫暖的,而是沉重的。
在這沉重的愛中,小夏負重前行,永遠比同齡人更懂事,永遠是班上的尖子生。
碩士畢業(yè)后,她也想開啟自己的人生,大展宏圖,和同學(xué)一起投了世界500年公司。當她興高采烈地把錄取的喜訊告訴家人時,電話那頭卻沉默了。
“我們老了算是沒有伴兒了?!眿寢尶此茻o意地抱怨著。小夏的心立馬墜入冰窟。她放棄了offer,回到老家。
工作、相親、結(jié)婚。人生的步伐按照父母的規(guī)劃進行著。結(jié)婚對象是父母挑中的。
一場被安排的婚姻,兩個媽寶的結(jié)合,注定是個悲劇。
莫說志同道合,連本能的激情也沒有,婚后生活乏善可陳,只不過是拼房同睡,并沒有更多的交流。半年后男生出軌,兩人離婚。
離婚后,小夏買了一小套房子,一個人住。本以為可以開始“獨立女性”的新生活,但父母又開始了新一輪催婚。
丟臉,這是小夏父母反饋給她的情緒:
“你讓我們丟臉?!?/p>
“我感覺到被排擠了,大家在一起都在聊孩子、孫子,我不知道聊什么。”
小夏很怕見到父母,每次他們都哀聲嘆氣?!八麄兊拿碱^、抱怨、嘆氣都在告訴我,他們的不幸是我?guī)淼?,我對不起他們?!?/p>
這是一種相互糾纏的親子關(guān)系。給予的愛,并非是無私的,回報是“服從”。讓子女當成自己人生理想的實現(xiàn)工具。這不是愛。
而一味順從,把父母視為天,也不是健康的孝順。
魯迅先生的《 朝花夕拾》中有一篇叫《二十四孝圖》,講的是作者憶述兒時閱讀《二十四孝圖》的感受。
魯迅評判了“臥冰求鯉”、“老萊娛親”、“郭巨埋兒”這些孝道故事,將“肉麻當作有趣”,“以不情為倫紀,誣蔑了古人,教壞了后人”。
為了子女可以犧牲一切父母,往往集中在40后-60后,他們這代人本身有著較強的犧牲精神。不過,越來越多年輕人以加入了視孩子為天的隊伍,把人生的價值等于生育、養(yǎng)育孩子。
朋友優(yōu)優(yōu)一直很讓人喜歡,好看、溫柔、工作能力也強。即使事業(yè)成功、經(jīng)濟獨立,但她的人生理想一直沒有變:結(jié)婚生子,做個賢妻良母。這像極了福原愛。
在一檔綜藝真人秀里,福原愛向王楠說了自己從小到大的夢想:結(jié)婚生子,做個賢妻良母。
王楠當時驚訝得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為了這個理想,優(yōu)優(yōu)放低要求努力相親,甚至一度想過去精子庫借種生子。但這個單身媽媽故事并無法像好萊塢電影中演繹的那般灑脫、自由。身在國內(nèi),不得不考慮輿論。只能放棄。
在生育年齡快到亮紅燈之際,她像一位大膽、冒進又果敢的商人一般給自己訂了一單婚姻:與剛見過兩次的相親對象訂了婚?;楹蟮脙斔?,順利懷孕。丈夫在外地工作,偶爾回家。從懷孕到撫養(yǎng)孩子,男人都沒怎么參與。這段婚姻像極了“借種”。
“喪偶式育兒”并沒有讓優(yōu)優(yōu)有什么不快。不在身邊的伴侶,反倒讓生活回歸到單身時的簡單。只是,出去散步時看到別人一家三口,有點羨慕。
“我也知道,沒有父親的陪伴,對孩子的成長不利。但,走一步算一步吧。等孩子大點再說?!眱?yōu)優(yōu)現(xiàn)在的心態(tài)很佛系。
把做媽媽當成人生理想的不僅是優(yōu)優(yōu)。
在紀錄片《人間世》講了一個拼死生孩子的故事。吳瑩認為“有孩子人生才圓滿”,明知自己患有先天心臟病也冒險懷孕。生下孩子14天后,因妊娠禁忌癥并發(fā)去世,那時她剛剛25歲。走之前,她甚至沒來得及親眼看一眼孩子。
這不禁讓人反思:當生育變成搏命,到底還值不值得?生個孩子人生才圓滿的觀念,到底還該不該提倡?
在綜藝《妻子的浪漫旅行》中,演員程莉莎坦言,自己自從結(jié)婚后就將身心投入到家庭中,曾經(jīng)當女一號的她現(xiàn)在已經(jīng)無戲可拍了。
程莉莎當年對郭曉冬一見鐘情,勇于拋開成見,嫁給家境不如她的農(nóng)村小伙兒。她對曉東的愛是真誠的、百分百無條件的。
因為愛,她愿意犧牲自己,做了全職太太,把全部時間都奉獻給了家庭,結(jié)婚十多年不僅不拍戲了,連獨立旅行都沒有。
曉東說自己結(jié)婚這些年,沒帶過鑰匙出門,因為太太永遠在家里等他。
沒有戲拍,沒有了自己的事業(yè),程莉莎在節(jié)目中坦言:這些年其實有點抑郁。
放棄自我,就能擁有百分百的愛情嗎?
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的小說《秋》,講述了一個失落主婦的故事。主婦信子,少女時代是有名的才女,并有成為作家的志向。然而,為了照顧寡母幼妹,信子放棄了理想選擇嫁人。
結(jié)婚對象并不是志同道合的文學(xué)青年,而是主流社會的“丈夫良選”,一位商務(wù)青年。
起初,丈夫還會頗有興致地聽她談?wù)撐膶W(xué)。可是,兩人的需求的不匹配。
這位丈夫需要的是一位賢內(nèi)助,幫他料理家務(wù),而非一個有思想有靈魂的人,更不需要一個有自己事業(yè)和追求的妻子。
而小說占據(jù)了妻子的時間,令她無法好好料理家務(wù),這成為兩人矛盾的開始。一面是抱怨、譏諷,一面是苦悶、落淚。兩人的感情漸行漸遠。
1949年法國思想家西蒙娜·波伏娃出版著作《第二性》,她提出:女人并非天生的母親、妻子,而是被集體意識的綁架,是被強加的一個妻子或是母親的形象。
女人,首先應(yīng)該是一個人。其次才是女兒、妻子、媽媽。
努力做好一個人,成為獨立、完整的自己,才能完成好其他的社會角色。這才是“把自己”放在“第一位”的含義。這并不是自私。
把自己放在第一位,代表著:人格獨立。
人格獨立,是開啟幸福生活的基礎(chǔ)。兩個人格獨立的人的健全才能達到1+1大于2。人格獨立的父母,才能養(yǎng)育人格健全的孩子,才能讓良性的家庭關(guān)系傳遞下去。
任何為了他人的犧牲,都是不健康的。任何依賴他人的人生,都是不健全的。就像女詩人舒婷在《致橡樹》中寫的那樣,愛,必須是平等、獨立的。
“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p>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
本文由國館原創(chuàng),轉(zhuǎn)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