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人生如棋局,落棋無悔?!?/p>
很多選擇做了決定之后,再后悔,往往已經晚了,造成了無可挽回的損失。
可偏偏這樣事情,常常會發(fā)生。
到底什么原因?
大抵不過是無知或者著急。
無知,是一時半會解決不了的,有些情況注定要吃虧,才能成長。
而著急這個純粹心態(tài)的問題。
大腦還沒有思考過來,匆匆忙忙做下決定,情感與理智處于失控中。
沒有時間了。
給人一種強大的壓迫感,根本來不及思考,著急忙慌。
為什么會大腦會給出這樣的信號?
《貧窮的本質》最核心的一點:
貧窮時的帶寬不足,既解決不了當下的生存問題,又會陷入娛樂的旋渦中。
娛樂不是問題。
問題是人的大腦帶寬有限,特別是處于貧窮的狀態(tài)下,更是稀缺。
解決不了底層的問題,情緒持續(xù)焦慮,為了逃避,反而會用僅有的資源,來娛樂放縱。
另一種是眼界狹隘。
可能不富裕,但絕對不那么貧瘠,節(jié)儉點,是可以好好生存的。
但還是會陷入時間壓力中。
有時間,有時間,只要是重要的事情,一定有時間的。
沒有時間,只是在逃避真正的事情。
比如思考。
會屈服于現(xiàn)實的壓力,被眼前的短期利益或者困境,所蒙蔽。
不是蠢,而是根本沒有停下來稍微理一理。
給點時間。
給自己一點時間,這種時候即使什么都不做,都比做點什么要好,至少不會造成損失。
不屬于自己的機會,錯失就錯失。
時間越珍貴,越要慢下來,花時間來分析清楚,思考明白。
人們常常會有著的認知錯覺,認為對的就一定是正確的。
頗有點“拿著雞毛當令箭”。
雞毛可不可以當令箭?
可以。
雞毛是不是令箭?
可能是,也可能不是,關鍵是背后代表的價值。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p>
不同的事情,不同的觀點,放到具體的場景下,呈現(xiàn)完全不同的景象,是正常的。
沒有一定之理。
比如買房、買股票、買保險之類的。
他們說的都是對的。
但放在具體的每個人身上,未必真的的適合。
人首先是吃飽飯。
一個總是吃不好飯的人,卻去操心房子、車子的事情,是有問題的。
那些沒有意義。
回歸自身,先解決吃飯問題,有空鍛煉身體,讓自己健康才是關鍵。
延伸開來。
知識爆炸的時代,無數(shù)的道理噴涌而出。
“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深挖下他們都是站在自身的角度,來闡述觀點,完全是對的。
切察己身。
不要沉浸在認知泡沫之中,要從底層的框架開始思考。
扎扎實實地去認識,
什么東西,在什么情況下,有什么樣的作用。
雖然看不見,但是人的思維是有邊界的。
看到不理解的事物,不要急,也不能立馬否定,而應該多看看,多動腦子。
通過自己的行動和思考,
去感受邊界外的事物,本質上是在不斷打開思維的邊界。
讓人恐懼的,只是未知;
而生命對于成長,有著天性般的向往,能夠克服一定的恐懼,去探索新知。
在思維邊界外,大腦是無知的。
可是不能因為害怕,而陷入焦慮、急躁之中,往往容易忙中失措。
首先應當正視不足。
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接受自身的局限性,坦然地面對。
錯了就認,為自己的言行負責。
才能放下包袱,輕裝上陣,用行動來解決實際問題。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增長閱歷。
人性很微妙。
有些東西,需要在內心深處建立一定的認知,才能落地。
慢下來。
不熟悉的信息,慢慢熟悉、理解,直到讓自己處在一個安全的心理狀態(tài)中。
只有確認了安全,
生命會主動去冒險,對未知充滿好奇心、探索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