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子觀往往和兒童觀相聯系,它主要反映父母對家庭教育在兒童發(fā)展中的作用以及父母對自己的角色和職能的認識。
中科院心理所在對中、美兒童適應能力的跨文化比較研究中,發(fā)現不同文化背景下,中、美兩國兒童的父母對兒童的要求、期望和教育方式顯出某些不同之處。中國母親大多希望孩子當好孩子、三好生、守紀律、受獎勵,注重兒童課業(yè)成績的提高,花較多的時間幫助孩子做家庭作業(yè)、講解難題,對孩子得了低分,持批評態(tài)度,并進行懲罰。而美國母親更強調兒童認知能力的培養(yǎng),社會技能的提高,對孩子干預較少。
在一項有關中、日、美三國高中生“你最尊敬的人是誰?”的對比研究中[4],美、日兩國的父母被其子女列入前三位,而中國高中生的答卷中,父母竟列不進前十名。
為什么辛辛苦苦地勞作,在物質上把子女像小皇帝一樣供養(yǎng)著的父母,竟得不到子女的尊敬和滿意呢?是什么導致了親子關系的沖突?我們不能不對父母的教子觀做一反思。父母錯誤的教子觀主要74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光宗耀祖。這是中國家庭普遍存在的一種教子目的觀,兩千多年的封建歷史給中國人留下的傳統(tǒng)思想是根深蒂固的。在舊式的家庭中,“世代書香”、“詩書繼世”、“耕讀傳家”都是足可以引以為豪的家族光榮。孩子成了才,父母臉上也有光彩。這樣一來,孩子的學習變成了為父母學,為家族學,無形中給孩子增加了巨大的壓力。
2、“棍棒”之下出“才子”。古人曰:“棍棒之下出孝子”,也許在當今社會中更流行所謂的“才子”。但是無論是孝子也好,才子也好,都是在父母的嚴厲管教之下成長的。有父母認為,和小孩子沒有道理可講,最好的方法就是用打和罵,只有這樣才能讓孩子有深刻的記憶,防止今后再犯同樣的錯誤。但這是以損害孩子的自尊心以及融洽的親子關系為代價的。
3、可憐天下父母心。與“棍棒”教育相對立的是所謂的“愛”的教育。孩子是未來的希望,特別是隨著獨生子女越來越普遍,“六個大人,一個孩子”的模式,更使得孩子成了一家之寶,大人們都想給孩子最多的愛,這也是情理之中的。然而,不幸的是許多父母將“愛”片面地理解為給孩子最好的生活條件、為孩子提供最周到的服務甚至無條件地滿足孩子提出的一切要求,最終使愛變成了溺愛。
4、“樹大自然直”。這是一種比較消極的教子觀念,它認為兒童有其發(fā)展的自然規(guī)律,不需要父母特別的教育,就能按其規(guī)律逐步發(fā)展。這種觀點過分夸大了兒童的主觀能動性,完全否認了教育的作用,它也為那些缺乏愛心和不負責任的父母提供借口。
教子觀誤區(qū)的危害:錯誤的教子觀,必將造成錯誤的教育。不管是棍棒式教育,溺愛式教育,還是放任式教育,其危害都是顯而易見的。這種教子觀所奉行的無論是使孩子生活在專制的、壓抑的家庭氣氛中;還是“聽話教育”,實施包辦代替的生活管理;或者是聽之任之,由著孩子自由發(fā)展的教育,都有可能嚴重抑制孩子個性的發(fā)展,導致親子關系的緊張和矛盾,銷蝕孩子的銳氣和靈氣,它們或者是使孩子唯唯諾諾,缺乏主見;或者是使孩子依賴性強,習慣于被安排;或者是使孩子沒有生活的方向,沒有努力的目標??傊加锌赡茏罱K導致他們遇到變化就徘徊,遇到挫折便沮喪,競爭意識、平等意識、自主精神和應變能力都很差,很難適應瞬息萬變的現代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