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頭懸梁,錐刺股。
……
學習之路似乎自古以來就注定是一個遍布艱辛的路程,然而,學習所帶給我們的那份進步與成長,又會讓我們感覺到無比的滿足與幸福??嗯c樂從來都是相輔相成的,沒有苦哪來的樂!
人生雖然沒有捷徑,但父母的正確引導與教育卻可以讓孩子找到并享受學習的樂趣,嘗到付出汗水之后收獲成功的快樂滋味。
孩子天生愛學習,從出生起就一直在進行自我學習與探索,學會笑,學會坐,學會爬,學會說話,學會走路……
從會叫第一聲“媽媽”到出口成章,從走一步摔一跤到行動敏捷自如,從亂涂亂畫到寫出一個個規(guī)整的方塊字,孩子無時無刻不在學習,每增加一項技能,孩子的內(nèi)心就多一分力量與自信,多一分安全感與成就感。
然而,由于成人的不斷干預以及不正確的教養(yǎng)方式,孩子的注意力、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不斷地受到了破壞。
0-3歲的孩子體驗自然的深度、廣度、細膩度遠遠超出我們的想象,如果父母經(jīng)常帶孩子到戶外去探索、運動、游戲,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的探索欲以及專注力就自然而然的形成了。過多、過早的干預和指導,直接跳到獲取知識的過程,則會打破孩子自主探索和學習的能力。久而久之,孩子的好奇心、探索欲就會下降。
人類自主學習的一條很重要的途徑就是從好奇到觀察、探索、試驗,再到有所發(fā)現(xiàn)或認識,最后形成初步的經(jīng)驗和知識,并由此獲得認同、滿足和自我激勵。然后再產(chǎn)生好奇,如此循環(huán)往復。人類天然就具有這種能力,小孩子的這種能力則更強。
好奇心和探索欲是創(chuàng)造力的根基,破壞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也就破壞了孩子自主認知能力和天然創(chuàng)新能力,同時也破壞了孩子的注意力和想象力,而這些能力恰恰是孩子未來真正需要的能力。
為什么有些孩子上了小學后,上課注意力不集中、成績不好?就是因為課本內(nèi)容對于孩子來說很抽象,無法激發(fā)孩子的興趣與求知欲。
對于3-6歲的孩子,父母需要做到溫和而堅定,既要做到共情,又要訂立規(guī)矩,共情能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被接納,有助于孩子的情緒穩(wěn)定,讓孩子學會照顧自己以及他人的感受。而規(guī)矩則會讓孩子情緒穩(wěn)定的基礎上有邊界感、安全感,有助于孩子形成內(nèi)在的自我控制機制。
對于6-12歲的孩子,父母要幫助孩子學會時間管理,讓孩子自己建立學習目標,做到珍惜時間、有效利用時間。有的孩子從表面上看投入到學習上的時間很多,但其實有可能是在無效用功,學習效率很差。
要讓孩子學會不是把所有的時間都用在學習上,而是在單位時間內(nèi)產(chǎn)出最大化,這樣才能勞逸結合,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也能有更多的時間去做自己喜歡做的其他事情。
許多父母總是在拼命地工作、加班,回了家也總在學習、充電,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工作學習上,這無疑是很好的榜樣的力量,孩子會從父母身上學到許多可貴的品質(zhì)。但是,如果只注重榜樣的力量,而忽視陪伴的力量,也會影響孩子的上進心。
缺乏陪伴的孩子,內(nèi)心會非常缺乏安全感,全球最權威的腦神經(jīng)科學家約翰梅迪納曾在一項研究中提到:當孩子的安全感得到滿足后,大腦才能在完成主業(yè)的情況下兼職,去學習各種知識;如果得不到滿足,大腦就沒有剩余的資源來學習其他。
因此,缺少陪伴的孩子,往往很難集中注意力去學習,表現(xiàn)出明顯的上進心不足。而良好的親子溝通與陪伴,則會讓孩子的學習成績顯著提高。
綜上所述,如果孩子學習成績差、上進心不足,作為父母不要一味地責備孩子,而應該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如果你破壞了孩子的自主探索能力,又沒有花時間培養(yǎng)孩子的自控能力和時間管理能力,還一心投入到工作上,缺少對孩子的陪伴,就不要怪孩子不愛學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