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教授再一次關(guān)于未成年人心理問題的講座中提到:
孩子調(diào)皮淘氣,父母能夠控制自己,還是盡量不要動手,如果你要動了手,以后一定要向他道歉。有些爸媽當(dāng)時可能情景比較急,但是無論如何,我現(xiàn)在的觀點,還是不要動手,為什么呢?因為嗯,動手了,孩子就覺得平了這事兒,反正你已經(jīng)打了我了,你還怎么滴呀,對吧,
而且你大不了,打了他也就這樣了,這你的底線了,你總不能再打我一頓?
哦,那他也知道再怎樣你也打不死我,畢竟我是你的孩子。
所以我覺得打呢,打總歸不是上策,不是最上乘的一種選擇,所以遇到問題的時候呢?我們有一個最重要的方法叫無言自威。
無言自威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說當(dāng)孩子做錯的時候呢,你可以盯著她看,看她一分鐘。我們心理學(xué)上把這叫長目光,長目光他有很多的含義,
就是本身這個目光就帶有警告,也有一定的威脅威懾力,然后呢,同時這種注視著他,他也會覺得很難受的。
然后緊跟著的問題就是,比如說當(dāng)時有人很多的情況下,他也有一個面子問題。所以有目光就足夠了,就不要再有其他的動作。
但如果要是就是在家里頭,而且呢,就是兩個人,然后呢,冷靜下來以后,叫他解釋一下他剛才為什么這樣。
就比如:“我叫你你就不聽,我叫你過來你就不過來,或者你在別人面前做了那么一個行為,你告訴我因為什么?你可能不是故意的,你可能是故意的,然后如果是故意的,你一定有原因,你把它原因說出來讓我聽一聽。”
這樣呢,他肯定剛開始不愿意說的,可是呢當(dāng)你在等待他的過程當(dāng)中,當(dāng)你的耐性到足夠的時候,他覺得你是有誠意的,是想聽我說的,所以,他有時候一旦說出來,
然后你就明白了,你可以在那種情況下,根據(jù)一個情況,比如包括我不對,我就承認(rèn)我當(dāng)時沒有關(guān)注你這一點,對吧?
但如果是你不對,下次在這種情況下你這樣做是不好的,你有什么情緒你可以事后跟我講,你在很多人在的情況應(yīng)該怎么樣?
也就是說你要把應(yīng)該的方法告訴他。這樣的話呢!對他有這么一兩次交涉以后他就知道了。所以,當(dāng)你眼睛一盯住他,他就知道這是在有一個場合了,可能他就馬上知道后邊該怎么做了。
但是你要用暴力的方式,他往往不呼應(yīng)。所以,我覺得還是無言自威就是越是到那種比較沖突劍拔弩張的時候,
父母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緒,然后給他一種感覺就是父母有威嚴(yán),但是,很克制。他以后他就明白了,而且這樣的孩子長大了,他也不會暴力,對別人,他也會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