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要講的是結構。
這是一個外國故事,它的結構可以分成兩個部分,第一部分講了一件事:老爸叫兒子去釘釘子,后來又叫他去拔釘子,然后一起去看籬笆。第二部分是因這件事而起的感悟。
對這樣的作文結構,我歸納了幾句話:
結構兩塊,
一事一悟,
事悟之間,
相似相通,
由此及彼
擴散開去。
第二個要給你們講的是,中西對比。
這《籬笆上的鐵釘》是一個西方故事。我在后面列了一個中國故事,叫《數(shù)豆宰相》。說宋朝的一個宰相,叫文彥博。他心里有惡念放一顆黑豆,有善念放一顆白豆。開始黑豆多白豆少,后來黑豆白豆一樣多,再后來白豆多黑多少,最后只有白豆了,說明他修身,心地純良。
但是,這個故事沒有發(fā)生在文彥博身上,而是發(fā)生在一個叫趙叔平的人的身上。我后面列了趙叔平的古文,從《朱子語類》里面摘出來的。
我想告訴你們兩個點,第一點是,讀文章要有跨界的思維,能夠?qū)Ρ戎x書。你們知道《灰姑娘》的故事,要知道中國也有灰姑娘的故事,叫《葉限姑娘》。安徒生有《皇帝的新裝》,中國也有皇帝的新裝,叫《虛空細縷》。對比起來讀,他們釘鐵釘,我們放豆子,道理都是相通的,對嗎?
第二個點是,不要輕易相信書上寫的任何東西。不是說白紙黑字印成一本書,印出來的就是真理。沒有的!書上也有很多的錯誤,出版社做一本書,允許書有萬分之一的錯誤,就是一萬個字里面可以錯一個字,因為不敢保證百分百全對。就像我去找這個黑豆白豆的故事,好多人都在講數(shù)豆宰相文彥博,其實不是他的故事,是有人有意或無意地把這個故事放到了他的身上。就像我們現(xiàn)在一講到草船借箭,就會想到諸葛亮,其實諸葛亮身上沒有這樣的事情,類似事情發(fā)生在孫權身上,也不是借箭,只是船上被扎滿了箭。但是,寫小說《三國演義》的時候,作者把它寫到了諸葛亮的身上,把諸葛亮塑造成了一個像妖一樣聰明的人。所以,小說是小說,歷史是歷史,你們要分清楚,——該相信的相信,真的就相信,假的就不要相信了。一旦發(fā)現(xiàn)錯了,就不要去傳播了。
第三個想跟你們講的是,什么是感悟?
我們把感悟這兩個字拆開來看。感是一個咸加一個心。有句話說,在傷口上撒鹽。那,在你的心上撒一把鹽,痛不痛?外物對你有一個刺激,你就會有一個感受。拿根針扎你一下,你就會痛,是吧?你要講自己心靈上的感受。而且這個咸有全部的意思。——比如說,王羲之寫的《蘭亭集序》,里面就有老少咸集,對吧?這個咸就是全部的意思?!f明感悟它有很多種,對不對?
我們再來看這個悟字,是一個心,一個吾。所以,我要講的感悟是我自己心里的感受、理解,不是別人的。不要把自己的腦袋當成別人的跑馬場。老是講別人的話,就像出去點菜吃飯,別人說我吃大腸面,你也跟他說我吃大腸面。要有點自己的想法,好不好?你的智慧在哪兒?用作文寫出來。
吾有五張口,嘴多話多,多層次,多角度。比如說,釘釘子這個故事,從層次這個角度來講,老爸說你去釘釘子、你去拔釘子,這一事件就是一個層次,對嗎?后面,他跟兒子講的話,又是一個層次,感悟的層次。這樣,是不是兩個層次出來了?
從角度這個方向上去講。昨天跟你們講過一個例子:伏對犬說,你真可憐,沒個主人,一日三餐都沒著落。這是一個角度,對嗎?——犬對伏說,你比我更可憐,你連自由都沒有。這就是人與人之間的價值的觀念不一樣。雞同鴨講,永遠是沒法溝通的,對不對?
總之,你們要理解這個感悟是自己的東西,同時,這個感悟又要能讓讀者來共鳴的。
小結下:感是心上撒把鹽,不僅咸,也可痛。咸是全部的意思,感是多種滋味攪拌在心上的反應。悟是吾心有五口要發(fā)作,講自己的話,有切身感受的話。五口是多角度多層次,多滋多味。
第四個,怎么感悟?
我怎么樣從一個現(xiàn)象、一件事情當中得到感悟呢?其實,感悟每個人都會有。只是我們最初的是一些低層次的感悟、利己的感悟。比如,生病時,某人給你送了一杯熱茶,你就會覺得——嗯,這個人挺好的,上次我錯怪他了。這是淺層次的感悟。高層次的感悟,就在相似相通處!——某人照顧你一杯熱茶,由此你聯(lián)系上——你是不是也照顧別人一杯熱茶?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不是感悟深一點、境界高一點了?
在這個故事里面,釘子釘在籬笆上,出現(xiàn)了無法修復的孔洞,就跟我們說了難聽的話,在別人心上留下了傷痕,是一個道理,對不對?
古詩里面講說,行至水窮處,坐看云起時。這里面就有層次,它既是寫了一個實際情況,我走到這個地方,到頭了,就坐下來休息啦,但這也是人生的一種境界啊,就像陸游講的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不是有兩層意思?——寫作文,最好能夠?qū)懗鰞蓪右馑紒?,像朱熹寫的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也是兩層意思,表面上是寫景,實際上是寫觀書有感,對嗎?
所以,一定要在相似相通的地方去理解。如果這樣理解還覺得很難,就來個很直接的理解,比喻句,比喻的方法。
得到感悟的方法,就是由此及彼造比喻句。這說得夠簡單粗暴了吧。
釘子釘在籬笆上,就像人說難聽話,在別人的傷口上撒鹽,是不是一樣的道理?其實就是用比喻的方式去感悟。感悟的時候,把自己當成那個事物。比如說,秦朝相國李斯,他以前沒發(fā)達時,看到官府糧倉里的老鼠,非常大膽,人來了也不怕,就在那里吃,可窮人家的老鼠看到人都非常膽小。同樣是老鼠啊,為什么不一樣?環(huán)境不一樣。所以,李斯就立志,他要當一只官倉里的老鼠,這就他信奉的價值觀,所以李斯的下場是很悲慘的,但他確實做到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他就是從老鼠身上得到了一個感悟。
其實,我們可以把這個感悟換成啟示,啟發(fā),啟迪,都是一樣的。你們可能寫過一篇作文,叫《大自然的啟示》。比如說,樹葉到秋天都落葉了,給我一個什么啟示???你看,樹多聰明啊,冬天要下雪,葉落了,雪就不容易積起來,如果不落葉,雪積起來就容易折斷樹枝;它落葉下來,到地上化成肥料,可以喂養(yǎng)自己,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是吧?——這是不是也是種智慧,也是感悟???
在相似的地方,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什么,就叫感悟。而且,最好感悟的跨度大一點,跨界感悟,從物與物、人與物上面感悟到人與自己與別人與社會的處世良方,就新鮮,容易觸動心弦。
第五個,閱讀。
推薦你們讀兩篇文章,自己回去找啊。一篇是林清玄的《桃花心木》。你們下個學期學啊?那先去看一下。它里面也是講了一件事情,一個人種樹,為什么不定時來澆水,里面有一個道理。
有感悟的文章,容易深刻。但是呢,還要推薦你們看的是,這里材料上寫了,是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去年的樹》,可能你們也學過。
為什么推薦你們看這兩篇文章呢?加上今天這篇《籬笆上的鐵釘》。是因為,有一些感悟的文章,它就跟寓言故事一樣,直接在最后把這個寓意告訴你了,——通過這個故事,得了什么什么道理。但是,像新美南吉的《去年的樹》,它沒有把這個道理直接講出來,但已經(jīng)融化在字里行間了。
你們六年級了,應該懂一個道理:一篇作文,到最后把中心點出來,不是必須的。你可以點,也可以不點。點出來的原因是,想再一次強調(diào)地告訴讀者,我想表達的是這個觀點,希望你不要在讀這篇文章的時候產(chǎn)生誤讀。
比如說,有一只兔子去菜場里面要蘿卜吃……
一個故事,可以讀出很多不同的東西來,最后結尾把它點出來,是因為你想強調(diào)告訴讀者,千萬不要讀錯了。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寫作文的時候要一以貫之。只有我們圍繞中心,就降低甚至免去了產(chǎn)生誤讀的可能性。
今天就講這么多。一是結構,二是閱讀中西對比,三是什么是感悟,四是怎么感悟,五是拓展閱讀。
接下來,就請你自己想一想,你準備寫什么東西?你從哪里得了感悟,分成兩個部分來寫,一部分事,一部分寫感悟,用上今天講的這個結構。生活即修行,處處有“真理”。
討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