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強壯功屬少林內(nèi)功,是少林武功和吐納、導(dǎo)引融于一位的功法。這套內(nèi)功法內(nèi)外合一,增勁效果明顯,特別能發(fā)展上頂力(前推之力)和下肢霸力(柱地之力)。具有強身增力,健美形體,疏通經(jīng)絡(luò),利通關(guān)節(jié),調(diào)和氣血,協(xié)調(diào)臟腑的功能。
這套內(nèi)功,動作雖簡便易學(xué),但運動量較大。練習(xí)者必須循序漸進,量力而行。每式可單獨練習(xí),也可全套做完。體質(zhì)差者或初練者可先單練,練至體力增強或動作熟練后再成套鍛煉。在鍛煉時間上,靜功站樁式開始時為3~5分鐘,以后逐漸增加到10 分鐘以上。每個動作應(yīng)重復(fù)3~5遍。 動功單練時,每個動作應(yīng)重復(fù)10~30次,成套鍛煉時,每個動作應(yīng)重復(fù)3-5次。
站樁式
兩腳開立,與肩同寬,兩腿挺直內(nèi)夾,腳尖朝前,腳趾抓地;兩臂后伸,上抬內(nèi)夾,肘挺直,腕背屈,四指并攏伸直,拇指外分,虎口相對,掌心朝后;挺胸直腰,收腹斂臀,兩肩胛向脊柱靠攏;頭向上頂,頸項豎直,下頜微內(nèi)收,眼向前平視;舌抵上顎,呼吸自然,氣沉丹田,精神貫注(圖1)。
原理和作用:站樁式是少林強壯功的入門功、基礎(chǔ)功。要求做到“四直三平”,即:項直、腰直、膝直、肘直;頭平、肩平
腳平。“直”,能使各部位達到最大限度的伸展,產(chǎn)生內(nèi)勁,強健筋骨,增強指、臂、腰、腿的力量;而“平”,則要使由“直”形成的動作,剛中離柔,緊中求松,以勢運氣,以氣生勁。
平”,是由頭頂百會穴虛領(lǐng)上提所致,它可使項雖直而不僵;
平”,使身體重心平穩(wěn),意識下沉涌泉穴,下沉上拔,意氣相貫于命門; “肩平”,即要使肩部放松,在維持臂部盡量后抬內(nèi)夾的前提下進行,避免肩僵力拙,由此可使意、氣、力貫達至掌心勞宮穴和指端,產(chǎn)生脹、沉、熱、麻等氣感。因此,站樁式的鍛煉能疏能經(jīng)絡(luò),使氣血暢通,勁力循經(jīng)絡(luò)達于四肢末梢,調(diào)整內(nèi)部臟腑功能,使陰陽二氣周流平衡,以達祛病強身的作用。
第一式 力士推山
1.上接站樁式。隨著吸氣,兩臂外旋屈肘,掌心朝上成仰掌,如托重物,用內(nèi)勁緩緩上托至胸側(cè);挺胸收腹,頭平項直;眼平視前方 (圖2)。
2.深吸氣,兩肘后挺,蓄力待發(fā)。隨著呼氣,兩臂前伸內(nèi)旋,與肩同寬,掌心相對,四指并攏,拇指用力外分成直掌,用頂力
緩緩前推至肘直,力達指端;圓胸蓄腹,氣沉丹田;眼平視前方
(圖3)。
3.保持上式姿勢。呼吸氣各一次;吸氣時,放松,意想兩勞宮穴經(jīng)氣互流;呼氣時,向前用頂勁。
4.深呼氣,臂再用力前伸。隨之,肩、臂、指松沉。隨著吸氣,兩臂屈肘外旋,掌心朝上成仰掌,用內(nèi)勁緩緩收至胸側(cè);挺胸收腹,頭平項直;眼平視前方(圖4)。
原理和作用:吸氣 時,將臟府之氣,尤其是上焦心肺之經(jīng)氣運至兩手勞宮穴;呼氣
時,勞官穴相對,用頂力前推,意念亦達指端。再吸氣時,放松,使兩勞官穴經(jīng)氣對流,加強氣感。呼氣時,用力前頂,增加指端末梢的脈沖量。一緊一松, 氣血逢奔,勞宮穴和指端收放氣的功能增強。兩臂屈肘收同時,氣由勞官問至臟腑,加強體內(nèi)外的氣體交換。同時,頂力前推, 蓄勁于腰,發(fā)力于指,增強兩臂的蓄勁和指端功夫。
第二式 大鵬展翅
1.接上式。兩肘后挺內(nèi)夾,蓄力待發(fā)。隨著呼氣,兩臂同時伸肘,四指并攏,拇指用力外分,用頂力緩緩向兩側(cè)推至肘直,力達指端,高與肩平;圓胸蓄腹,氣沉丹田;眼向前平視(圖5)。
2.保持上式姿勢,吸呼氣各一 次。吸氣時,放松;呼氣時,兩臂外展用頂力。
3.深呼氣,臂再用力外展。隨之肩、臂、指松沉。隨著吸氣,兩臂屈肘內(nèi)收,兩掌用內(nèi)勁緩緩收至胸側(cè);挺胸收腹,頭平項直;眼平視前方(圖6)。
原理和作用:吸氣時,引丹田之氣沿督脈上升至大椎穴;呼氣時,由大椎穴左右分開,沿手三陽經(jīng)至指端。再吸氣時,意念回至大椎穴。以此來往運氣,疏通手三陽經(jīng),并加強督脈總督一身之陽的功能。
第三式 霸王舉鼎
1.接上式。深吸氣,掌指用力伸展,蓄力待發(fā)。隨著呼氣,兩掌用托力緩緩上舉,舉于頭前時,掌根外展,腕部背屈,掌心朝上,四指并攏,拇指用力外分,兩掌指端相對,向上用頂力推至肘直,如托舉重物狀;圓胸蓄腹,氣沉丹田;眼平視前方(圖7)。
2.保持上式姿勢,吸呼氣各一次。吸氣時,放松;呼氣時,用頂力上推。
3.深呼氣,掌再用力上頂。隨之肩、臂、指松沉。隨著吸氣,兩臂外旋屈肘,掌心相對,指端朝上,用內(nèi)勁緩緩下落,至胸前時,左右分開,成仰掌收至胸側(cè);頭平項直,挺胸收腹;眼平視前方(圖8)。
原理和作用:吸氣時,運五臟之氣于兩手勞宮穴;呼氣時,用頂力如舉鼎勢向上托舉。
由于肩押與胸廓的上抬,使整個內(nèi)臟都處于氣血升騰狀態(tài),勞宮承天;放松時,直接將自然界清陽之氣貫入五臟六腑,加強人與自然界的氣體交換。本式對臟腑機能衰退的一類病癥有顯效。
第四式 順水推舟
1.接上式。左腳向左平跨一步,腳尖內(nèi)扣,腳趾抓地;頭平項直;挺胸塌腰,收腹斂臀;眼平視前方(圖9)。
2.深吸氣,兩肘后挺,蓄力待發(fā)。隨著呼氣,兩臂內(nèi)旋前伸掌心朝前,高與肩平,四指并攏,拇指用力外分;同時,兩腿漸漸屈膝半蹲成馬步;圓胸蓄腹,氣沉丹田;眼平視前方(圖10)
3.保持上式姿勢,吸呼氣各一次。吸氣時,放松;呼氣時,兩臂向前用頂勁。
4.深呼氣,兩掌再用力前推。隨之肩、臂、指松沉。隨著吸氣,兩臂外旋,虎口朝上,掌心相對,成直掌用內(nèi)勁緩緩屈肘收回,至胸前時,掌心轉(zhuǎn)朝上,左右分開,成仰掌收至胸側(cè);同時,兩腿漸漸伸直,腳尖內(nèi)扣,腳趾抓地;頭平項直,挺胸塌腰收腹斂臀;眼平視前方(圖11)。原理和作用:吸氣時,下肢伸直,身體上升,力由足跟而發(fā),沿足三陽經(jīng)傳于腰,由腰達于肩; 呼氣時,兩臂內(nèi)旋前推,力由肩傳至指端末梢,加上兩臂回收時的外旋,勞宮穴相對,觸動和加強手三陰、手三陽經(jīng)氣的互流,也直接鍛煉了上肢的旋轉(zhuǎn)肌力。兩腿下蹲成馬步,將下肢氣血聚于膝部,起立時通關(guān)開竅,對疏通下肢經(jīng)各和增強下腳步力量有獨到之處。
第五式 海底撈月
1.接上式。深吸氣,兩肘后挺,蓄力待發(fā)。隨著呼氣,兩臂前伸,兩掌在胸前立掌交叉,腕部相靠,右掌在外,用頂力緩緩前推至肘直,力達掌根,四指并攏,拇指用力外分,高與肩平;圓胸蓄腹,氣沉丹田;眼平視前方(圖12)。
2.保持上式姿勢,吸呼氣各一次。吸氣時,放松;呼氣時,掌根向前用頂勁。
3.深呼氣,兩掌再用力前推。隨之肩、臂、指松沉。隨著吸氣,兩掌用內(nèi)勁緩緩向左右分開,成一字形,指端朝上,掌心朝外;頭平項直,挺胸收腹;眼平視前方(圖13)。
4.隨著呼氣,上體徐徐前俯;同時,如抱物狀,兩臂向下用合力緩緩抄抱,肘微屈,兩掌置騎下,掌心朝上,中指相對,距地面5-10厘米;兩膝伸直,腳掌踏實,圓胸蓄腹;眼視兩手(圖14)。
5.隨著吸氣,上體徐徐抬起,頭平項直,挺胸收腹;隨上體抬起,兩掌提至腹前,沿身體中線用內(nèi)勁緩緩?fù)衅?,至胸前時,左右分開收至胸側(cè);眼平視前方(圖15)。
原理和作用:吸氣時,蓄力于兩掌;呼氣時,兩臂用頂力向前推,使背部肌肉韌帶得到牽拉鍛煉,脊柱盡量拔長,有利貫通督脈,運氣至手掌。兩臂平展開胸,意將體外清氣吸入心肺,沿任脈導(dǎo)向丹田,俯身合抱,意念隨動作抱地陰上托,沿足三陰經(jīng)
上升與丹田氣合。本式意在吸地陰補體陰,加強任脈承任全身陰脈之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