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門穴出自《針灸甲乙經(jīng)》,《難經(jīng)》曰:心之積曰伏梁,凡心陽失律,谷氣寒凝,橫脹塞滿,類似潛伏之橫梁者,可以取此,益陽氣以灼陰邪,消寒滯而開痞郁。故稱之“梁門”。即破橫亙之梁,而開通敞之門,亦以療效而得名也。
梁門穴是足陽明胃經(jīng)的常用腧穴之一,足陽明胃經(jīng)屬胃絡脾,胃主受納,主降濁;脾主運化,主升清。中醫(yī)認為梁門穴可以約束胃經(jīng)的地部經(jīng)水,使胃部經(jīng)水的數(shù)量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上。
所以說,梁門穴是一個針對腸胃不適非常有用的穴位,尤其是對于胃潰瘍具有非常顯著的治療效果。
穴位位置
在上腹部,當臍中上4寸,距前正中線2寸。取穴時可以從肝臟上移4寸(約5橫指),然后向左右各移動2寸(拇指2橫指),這個位置就是梁門穴。
功效主治
主治胃痛、嘔吐、納呆、泄瀉、便溏,及消化性潰瘍病,急、慢性胃炎,胃下垂等?,F(xiàn)代常用于治療胃炎、胃或十二指腸潰瘍、胃下垂、胃神經(jīng)官能癥。
保健方法
刺激梁門穴可以采用點揉的方式,按摩時取仰臥位,雙手分別置于兩側的梁門穴,用中指指腹進行點揉,順時針和逆時針相交替進行。點揉時力度要均勻、柔和、滲透,使力量深達深層組織。每天早、晚各1次,每次3~5分鐘,一般雙側同時點揉。
穴位配伍
配梁丘穴、中脘穴、足三里穴治胃痛;
配中脘穴、足三里穴、內關穴、公孫穴,治胃潰瘍;
配公孫穴、足三里穴、內關穴,有和胃降逆止痛的作用,主治胃痛,腹脹,嘔吐;
配內關穴、梁丘穴,治消化不良;
配胃俞穴、脾俞穴、腎俞穴、上巨虛穴,有溫腎健脾的作用,治便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