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五件丟失的中華瑰寶 全世界至今還在找(組圖)

2018年02月07日

在四大文明古國中,歷經(jīng)五千年文明的東方古國——中國,蘊藏著許多中華瑰寶。但隨著朝代的更迭和歷史的變遷,有五件寶物失傳,其中三件都與中國歷史上偉大的君王秦始皇有關。直到現(xiàn)在,全世界仍在尋找這些瑰寶的下落。


黃帝內經(jīng)

 
《黃帝內經(jīng)》是中國現(xiàn)存醫(yī)書中最早的典籍之一。很多人認為《黃帝內經(jīng)》是講治病與養(yǎng)生;其實,《黃帝內經(jīng)》也講到修煉,養(yǎng)生的進一步就是修煉。

黃帝開創(chuàng)五千年文明,被稱為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內經(jīng)》記載黃帝的〝醫(yī)道〞來自于〝上帝〞。中醫(yī)基本上屬于〝?shù)兰裔t(yī)學〞,〝醫(yī)道〞的〝?shù)括暰褪堑兰业抹數(shù)括?,〝醫(yī)道〞的創(chuàng)造者〝上帝〞是道家的神仙,〝醫(yī)道〞傳承的方式秘傳、單傳就是道家的特性,中醫(yī)治病的原理〝陰陽五行〞也是道家的。

《黃帝內經(jīng)》的《素問》第一篇《上古天真論》就提到〝真人〞說:〝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

〝真人〞就是道家修煉得道者,俗稱神仙。〝真人〞因有〝神通〞,所以能〝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因合于道(得道),所以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壽命超過天地,無窮無盡。


黃帝內經(jīng)。(公有領域)


在《黃帝外經(jīng)》(即清代陳士鐸醫(yī)書的《外經(jīng)微言》)講到黃帝求道于道家真人廣成子。根據(jù)《莊子》一書,黃帝拜見廣成子于崆峒山,廣成子授予修道之法,后黃帝潛心修道,于一百二十歲時,得道成仙,乘龍〝白日飛升〞。

黃帝是中國歷史上得道升天的第一人,所以被尊為道家的始祖,與老子并稱〝黃老〞。黃帝所傳的〝醫(yī)道〞重點在修煉,但是關鍵的部分不寫在書上,都是〝口傳心授〞,師父秘傳給弟子,所以外人很難窺其奧秘。中國古代〝神醫(yī)〞為什么會有〝特異功能〞?就是因為修煉。

神州九鼎


相傳,夏朝初年,夏王大禹劃分天下為九州,將各方諸侯、方伯進獻的〝金〞鑄成九座鼎。像征天下一統(tǒng),萬國歸一。〝禹復為九州,收天下美銅,鑄為九鼎,以像九州。〞


神州九鼎。(公有領域)


傳說鼎各重千鈞,九州的山川名物、奇禽異獸鐫刻于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九鼎成為夏王國鎮(zhèn)國之寶。九鼎集中到夏王朝都城陽城,表示夏王大禹是九州之主,天下從此一統(tǒng)。九州也從此成為中國的代名詞。

此外,大禹所鑄的九鼎,五鼎為陽,四鼎為陰。陽鼎以雄金制成,陰鼎以雌金制成。九鼎中注以水,能用來預知天象及國運之興衰。夏桀時,鼎水沸騰;周將亡時,九鼎皆震動,這些都是亡國之兆。

《拾遺記》引《春秋傳》說:〝禹鑄九鼎,五者以應陽法,四者以像陰數(shù)。使工師以雌金為陰鼎,以雄金為陽鼎。鼎中常滿,以占氣象之休否。當夏桀之世,鼎水忽沸。及周將末,九鼎咸震:皆應滅亡之兆。后世圣人,因禹之跡,代代鑄鼎焉。〞

九鼎成為國之重器,是〝天命〞之所在,夏、商、周三代,九鼎一直被視為帝王最高權柄的像征。鼎在哪里,王權就在哪里,天命也就在哪里。兩千年中隨著王權的移轉,九鼎也隨之遷移。

夏桀失德,夏亡而傳于商都毫邑;商紂失德,商亡而傳于周都鎬京。周朝自認承襲夏朝,對九鼎十分尊重。周武王滅商后曾展示九鼎寶玉。周成王即位后,周公建京畿雒邑,將九鼎慎重地遷至新都,并由成王主持盛大祭禮,將九鼎安放在太廟之中。到周代末年,帝王德行衰弱,九鼎失傳。

有傳說九鼎入秦,也有說鼎亡于周火。另外一種傳說是九鼎沉于泗水,秦始皇、漢文帝都打撈過,卻沒有找到鼎的蹤影。〝始皇還,過彭城,齋戒禱祠,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沒水求之,弗得。〞

傳國玉璽


傳國玉璽為中國皇帝的信物,象征正統(tǒng)皇權,是歷代皇帝夢寐以求的〝天命〞象征物之一。秦始皇首制傳國玉璽后,歷經(jīng)兩千余年風風雨雨,皇權更迭,〝傳國玉璽〞數(shù)隱數(shù)現(xiàn),自從五代時期王璽失蹤后,玉璽的下落至今無人知曉。


傳國玉璽。(網(wǎng)絡圖片)


《后漢書》卷四十八記載:〝秦以前以金、玉、銀為方寸璽。秦以來天子獨稱璽,又以玉,腢下莫得用。其玉出藍田山,題是李斯書,其文曰‘受命于天,既壽永昌’,號曰傳國璽。〞

據(jù)說,前221年,秦始皇滅六國統(tǒng)一中國后獲得和氏璧(一說是藍田玉),秦始皇將其琢為傳國玉璽,替代遺失的〝九鼎〞作為天子的象征。

據(jù)傳,玉璽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始皇命丞相李斯在和氏璧上寫〝受命于天,既壽永昌〞八個蟲鳥篆字,由玉工孫壽刻于其上。又稱之為〝天子璽〞。根據(jù)記載和現(xiàn)存拓片,玉璽字跡有〝受命于天,既壽永昌〞、〝受命于天,既壽且康〞以及〝受(昊)天之命,皇帝壽昌〞三種說法。

據(jù)傳,秦王政二十八年(前219),秦始皇乘龍舟過洞庭湖,風浪驟起,龍舟將傾,秦始皇忙將傳國玉璽拋人湖中,祈求神靈鎮(zhèn)浪。玉璽由此失落。而八年后,華陰平舒道有人又將此傳國璽奉上。

傳國玉璽得之則象征其〝受命于天〞,失之則表現(xiàn)其〝氣數(shù)已盡〞?!段墨I通考》記載,〝高祖入咸陽,秦王子嬰以璽降,其璽乃始皇藍田玉璽、螭獸鈕,在六璽之外。帝既誅項籍,即天子位,因服其璽,世世傳受,號曰‘漢傳國璽’。〞

由漢至唐,傳國玉璽均被歷朝帝王視為開國必備要素。唐末,朱溫篡唐后,天下大亂,群雄四起,歷經(jīng)五個朝代,后唐廢帝被契丹擊敗,登樓自焚,玉璽也遭焚燒,下落不明。東晉諸帝渡江之后,因為沒有傳國璽,曾被北方諸政權譏諷為〝白板天子〞。

歷經(jīng)兩千余年風風雨雨、撲朔迷離,〝傳國玉璽〞數(shù)隱數(shù)現(xiàn),最終銷聲匿跡,湮沒于歷史的漫漫長河之中。

秦十二金人


《史記.秦始皇本紀》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收天下兵,聚之咸陽,銷以為鐘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宮中。〞


秦十二金人。(網(wǎng)絡圖片)


秦始皇將天下的殺傷性武器全部收繳攏來,鑄成12個銅人像,亦稱之為十二金人。這些金人身著外族服飾,身上雕刻著精細的花紋,置于咸陽宮司馬門外,日夜守護著秦王宮殿。

《三輔黃圖校注》引《三鋪舊事》云〝鑄金狄人,立阿房殿前〞,意思是這些銅人,是巨人族狄人。

秦始皇時,有大力士名阮翁仲,相傳他身長1丈3尺,端勇異于常人,秦始皇令翁仲將兵守臨洮,威震匈奴。翁仲死后,秦始皇便將這12個銅人取名為翁仲。匈奴人來咸陽,遠見該銅像,還以為是真的阮翁仲,不敢靠近。于是后人就把立于宮闕廟堂和陵墓前的銅人稱為〝翁仲〞。

司馬貞的《索隱》云:〝各重千石,坐高二丈,號曰翁仲。〞這12個銅人各重千石,秦代一石約摺合現(xiàn)今37.5公斤,以此推算,12個銅人就重達45萬公斤。

但遺憾的是,這12個金人如今已不見蹤影。有人根據(jù)史料記載推測,這12個金人可能并未被毀掉,因為12個金人是秦始皇生前的最喜愛之物,所以在秦始皇陵墓營造好后,這12個金人和其他精美的珍寶一起被當作隨葬品葬于秦始皇陵墓中了。

永樂大典


《永樂大典》是中國最著名的一部古代典籍,編纂于明朝永樂年間,由翰林院大學士解縉擔任總纂修,歷時六年(1403-1408年)編修完成。是迄今為止世界最大的百科全書。



《永樂大典》。(公有領域)


《永樂大典》的規(guī)模遠遠超過了前代編纂的所有類書,保存了14世紀以前中國歷史地理、文學藝術、哲學宗教和百科文獻。共計22937卷、目錄60卷,分裝成11095冊,全書約3億7千萬字。比法國狄德羅編纂的百科全書和英國的《大英百科全書》都要早300多年,堪稱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珍品。

公元1449年,南京文淵閣大火,《永樂大典》所據(jù)原稿付之一炬。后來1557年,宮中失火,收藏在南京文淵閣的《永樂大典》正本差點毀于大火。

明朝嘉靖年間重錄《永樂大典》后,有關《大典》的記載就很少見了,特別是永樂正本的下落更是人云亦云、變得撲朔迷離。

有人認為《大典》正本毀于戰(zhàn)亂或火災,早已蕩然無存。有人卻認定《大典》應該是被殉葬了,現(xiàn)在還有重現(xiàn)于世的希望。

(責任編輯:唐穎)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中國至今下落不明的曠世珍寶排行榜,一起去見識一下吧
消失的10件珍寶!
歷史中4件無價之寶,可惜全都下落不明,實在可惜!
十大中國古代未解之謎:和氏璧下落何處?
中國十大未解之謎
關于華夏三大神器下落的未解之謎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