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空
本文作者 ,字 ,號 ,晚年又號 ,北宋 家、 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仁宗慶歷五年(1045 年),歐陽修因上書為范仲淹等政治改革派辯護,被貶為滁州太守?!蹲砦掏び洝穼懹谒匠萆先蔚牡诙?,作者在文中極其生動地描寫了醉翁亭的秀美環(huán)境和變化多姿的自然風光,表現了作者政治理想以及 曠達情懷。
一、給下列粉紅色字注音
飲少輒( )醉林霏( )開巖穴暝()
傴僂()提攜山肴()野蔌()?。?nbsp;)籌交錯
二、解釋下列句中加括號的詞
1.[名]之者誰?( ) 2.有亭翼然[臨]于泉上()
3.醉翁之[意]不在酒()4.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
5.野[芳]發(fā)而幽香( )6.臨溪而[漁]()
三、解釋句中加括號的詞
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佳木[秀]而繁陰
2.太守自[謂]也 太守[謂]誰
3.[環(huán)]滁皆山也 [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
秀麗,優(yōu)美;稱,是;圍繞,包圍
四、下列句子沒有通假字的一句是(D )
A.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
B.勸君更盡一杯酒。
C.屬予作文以記之。
D.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
五、閱讀并回答問題
環(huán)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教自號日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平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解釋句中加括號的詞。
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茂盛的樣子)
B.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 )
2.指出下列句中的“之”所指代的具體事物。
①名之者誰?(亭)
②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山水之樂)
3.這個語段中,有一個現在常用的成語,這個成語是 醉翁之意不在酒 ,這個成語的意思是 用意不在此而在彼 。
4.“太守與客來飲于此”,句中的“此”所指代的是 這里指醉翁亭 。
5.醉翁亭的建造者是 山之僧智仙也 ,命名者是 太守自謂也 。
6.這段文字的寫景部分有一定的順序。作者首先寫 遠 ,其次寫 近 ,最后寫
寫亭的自然環(huán)境和命名的由來 。
7.這段文字的中心是寫亭的自然環(huán)境和命名的由來 。
三、指出下列各句的修辭方法
1.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比喻)
2.錦鱗游泳。(借代)
3 浮光躍金,靜影沉璧。(對偶比喻)
4.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借代)
5.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設問)
五、閱讀回答
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
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1.解釋
①意:情趣②寓:寄托③謂:是④輒:就
2.說說劃橫線句子是使用什么方法來定出“太守之樂”的?句中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復雜的思想感情?
比興,縱情山水以寄寓苦悶,更表現了與民同樂的思想感情。
3.貫穿全文主體的一個詞是:樂 。
3.文中哪句話概括描述了滁州地理環(huán)境的特征? 環(huán)滁皆山也 。
4.文中哪些語句描寫了遠景?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 。
5.文中哪些語句描寫了近景? 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
6.文中表現醉是表象、樂是實質的是哪句話? 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7.文中借釋亭名來抒情,道出了千古名句。這個千古名句是什么? 醉翁之意不在酒 。
8.結尾部分把“醉”和“樂”統(tǒng)一起來,點睛之筆的句子是: 醉能同其樂 。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fā)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1.解釋句中畫線的詞語。
(1)山間之四時也
(2)佳木秀而繁陰
2.翻譯下面的語句。
云歸而巖穴暝 。
3.用簡潔的語言概括這段文字的主要內容。
寫了山間朝暮和四時之景
4.文中是這樣描寫春季的景色的: 野芳發(fā)而幽香 。
5.文中是這樣描寫秋季的景色的; 風霜高潔 。
6.本段文字中含有一個成語,請把它概括出來水落石出,再說說它現在的意思。
到了一定時候,事情真相就徹底暴露,真相大白 。
7.“樂亦無窮”的原因是什么? 山間朝暮、四時之景不同 。
(三)
至于負者歌于滁,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坐起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然白發(fā),頹乎其中者,太守醉也。
1.解釋下列句中的畫線詞語。
(1)蒼顏白發(fā) (2)傴僂提攜
2.把下列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
(1)宴酣之樂,非絲非竹
(2)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3.文中能享受山水之樂的人有哪些?請用一個字概括出他們共有的心情。
滁州人、賓客、太守 。 是 樂字。
4.文中能表明本段文字內容核心的是哪個句子? 眾賓歡也 。
5.從文中找出描寫“眾賓歡” 的語句。(或“宴酣之樂”體現在哪里?)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 。
6.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段意。寫滁州游、賓客歡、太守宴的情形
(四)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1.解釋下列句中畫線的詞語。
(1)鳴聲上下(2)游人去而禽鳥樂也
2.“醉能同其樂”句中的“其”指的是誰?滁州人、賓客
3.“醒能述以文者”中的“文”指的是什么? 《醉翁亭記》
4.文中能表達“太守之樂”的是哪句話?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
5.文中哪句話將“醉”和“樂”統(tǒng)一起來,點明文章的主旨?
醉能同其樂
6.這段話中寫禽鳥之樂和游人之樂的用意是什么?襯托太守之樂
7.“醉能同其樂”這句話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表達了作者與民同樂的高尚情懷
(五)
①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_ __ __,___ , _______,_____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②至于負者歌子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fā),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1.在文段中默寫橫線上空缺的內容。
2.翻譯下面的句子,并指出其句式特點。
蒼顏白發(fā),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容顏蒼老,頭發(fā)花白,醉醺醺地坐在賓客中間的,是喝醉了的太守。
這是文言文中的一個判斷句式,“者…也”是這一句式的標志之一。
3.兩段文字均選自《 》,該文將寫景、敘事、抒情熔為一爐,有一句話奠定了全文的抒情基調,后成為千古名句,這句話是:
醉翁之意不在酒 。
4.上面第①段先寫朝暮之景,再寫 四時 之景,最后收筆,引出人之樂亦無窮也。從而達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5.上面第②段共4句話,從原文中找出4個最能概括其意思的短語,依次寫在下面的橫線上。 滁人游 , 太守宴 , 眾賓歡 ,
太守醉 。
6.對第②段文字理解有誤的一項是(A)
A.“頹然乎其間者”形象地描繪出太守精神不振、借酒澆愁的樣子。
B.“傴僂提攜”和《桃花源記》中的“黃發(fā)垂髫’均指老人和小孩。
C.“至于”一詞把文章推進一層,由寫欣賞美景之樂轉而寫眾人游宴之樂。
D.此段以醉翁亭的美麗風光為背景,描繪出一幅與民同樂圖,同時也曲折顯示了太守治滁的政績。
7.聯系全文,可從以上語段中看出作者表達的是一種( )
A.被貶后的抑郁心情。B.與民同樂的思想感情。
C.山水之樂。D.“醉”與“樂”的統(tǒng)一關系。
一、生字、拼音
謫(zhé)守 朝暉(huī)夕陰 霏霏(fēi) 薄暮冥冥(míng)
霪(yín)雨 心曠神怡(yí) 皓(hào)月 寵辱偕(xié)忘
潛行(qián) 浩浩湯湯 (shāng) 瀟(xiāo)湘 屬 ( zhǔ 同“囑”)
二、重點解詞
增其舊制:擴大它舊有的規(guī)模。制,規(guī)模。 橫無際涯:寬闊無邊。涯,邊。
朝暉夕陰:或早或晚(一天里)陰晴變化。 暉,日光。大觀:雄偉景象。
前人之述備矣:前人的記述很詳盡了。備,詳盡。 山岳潛形:山岳隱沒了形體。
薄暮冥冥:傍晚天色昏暗。薄,迫近。
翔集:時而飛翔,時而停歇。集,棲止,鳥停息在樹上。
岸芷汀蘭: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蘭花。長煙一空:大片煙霧完全消散。一,全。
何極:哪有窮盡。 檣傾楫摧:桅倒下,槳斷折。
郁郁:形容香氣很濃。
把酒臨風:端酒當著風,即在輕風吹拂中端起酒來喝。把,持、執(zhí)。
微斯人:沒有這種人。微,無、沒有。 吾誰與歸:我同誰一道呢?歸,歸依。
三、重點語句翻譯
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
譯:到了第二年,政事推行順利,百姓安居樂業(yè),各種荒廢了的事業(yè)都興辦起來了。(重點詞:具,同“俱”)。
2、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譯:觀賞景物時的心情大概有所不同吧?
3、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
譯:在那春雨連綿不斷,整月不晴的時候。(重點詞:開,放晴)
4、至若青和景明,波瀾不驚
譯:待到春風和煦,陽光明媚、湖面平靜(重點詞:景,日光。驚,有“起”、“動”的意思)
5、去國懷鄉(xiāng),憂讒畏譏
譯:離開國都,懷念家鄉(xiāng),擔心(人家)說壞話,懼怕(人家) 批評指責。
(重點詞:去,離開)
6、心曠神怡,寵辱偕忘。
譯:胸懷開闊,精神愉快,一切榮辱得失都置之度外。(重點詞:寵,榮耀;偕,一起)
7、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
譯:我曾經探究過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們或許跟上面說的那兩種表現不同。 (重點詞:求,探求。為,指以物喜,以己悲兩種心情)
8、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譯:不因為外物(好壞)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重點詞:以, 因為)。
9、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譯:在朝庭里作高官就為平民百姓憂慮;不在朝廷做官就為君主擔憂。
10、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譯:擔憂在天下人之前,享樂在天下人之后。
11、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
如果大片煙霧完全消散了,皎潔的月光一瀉千里。
12、刻唐賢今人詩賦與其上:把唐代名人和當代作家的詩賦雕刻在上面。
四、文章知識
1、本文出自 《范文正公集》。作者是 北宋文學家、政治家范仲淹。
2、歸納段意
第一段:寫重修岳陽樓的背景和作記的緣由。(記敘)
第二段:(寫景)描寫岳陽樓周圍雄偉景色,引出遷客騷人各不相同的“覽物之情”。引出下文。
第三段:(寫景、抒情)寫“遷客騷人”“以己悲”的心情”。
第四段:寫“遷客騷人”“以物喜”的心情。
第五段(抒情、議論)抒發(fā)作者闊大胸懷和政治抱負。揭示全文中心。
3、首段交待了什么內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寫滕子京在逆境中的成績,交待作記緣由,為后文的闊達胸襟做鋪墊。
4、騰子京“謫守巴陵郡”,卻仍然“重修岳陽樓”這說明了什么?
答:說明滕子京在逆境中仍然奮發(fā)治理政事,也具有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曠達胸襟。
5、第二段中,“覽物之情,得無異乎?”這句在全文結構上起什么作用?
答:承上啟下(引出下文的抒情)
五、理解背誦、
(1)寫遷客騷人“悲”、“喜”的句子分別是什么?
答:悲“去國懷鄉(xiāng),憂讒畏譏;”喜“心曠神怡,寵辱偕忘。”
(2)描寫微波時水面月光的句子是什么?答:浮光躍金。
(3)描寫無風時水中月影的句子是什么? 答:靜影沉璧。
(4)表現作者關心國家大事的句子是什么?(或表現進亦憂,退亦憂的句子是什么?) 答: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5)“進”“退”分別照應什么? 答:居廟堂之高;處江湖之遠。
(6)突出表達作者曠達胸襟的句子 答: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7)突出表達作者偉大的政治抱負的句子 (與現在“吃苦在前,享樂在后”的精神相似的句子。)答: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8)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答:屬予作文以記之。
(9)請從文中找出總寫岳陽樓“大觀”的語句。其中最有氣勢的兩個詞是什么? 答: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銜、吞)
(10)贊美滕子京政績的句子是什么? 答:政通人和、百廢具興
(11)第二段中說“前人之述備矣”,照應上文哪句話?
答: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
(12)從空間角度描寫岳陽樓雄偉景象的句子是:
銜遠山,吞長江,浩浩蕩蕩,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13) 從時間角度描寫岳陽樓景象的句子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14)由'四面湖光歸眼底,萬家憂樂到心頭'這副對聯,你能想到范仲淹《岳陽樓記》中的兩句話: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面對人生中成功的歡樂和失敗的痛苦,我們應擁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態(tài)。
六、思考
(1)第三四段作者用虛筆設想了一明一暗兩個場景,為什么會產生一悲一喜的結果? 答:自然的景象包括天氣的陰晦晴朗會影響人的情緒,天氣惡劣才會“感極而悲”,天氣美好才會“心曠神怡”。
(2)第三、四段與文章主旨有什么關系?(寫這兩段的目的是什么?)
答:推導出“古仁人之心”與“二者之異”,表現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博大胸襟。
(3)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是什么?答:以物喜,以已悲。
(4)第五段中“或異二者之為”中“二者”指的是什么?這句話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作者對“二者之為”持什么態(tài)度?
答:遷客騷人的兩種覽物之情。引出古仁人之心的內涵。 否定。
(5)作者贊美古仁人的實際目的是什么? 否定遷客騷人的悲喜觀,勉勵友人。
(6)“遷客騷人”“古仁人”的區(qū)別在哪里?
答:悲喜觀不同;遷客騷人“以物喜, 以已悲”。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2003年河北省中考填空題)
(7)第五段的議論作用是什么?
答:揭示了古仁人之心的內涵;抒發(fā)了作者的政治抱負;勉勵友人。點明中心。
一、基礎知識
《醉翁亭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