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五月初五,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稱為“端陽節(jié)”?!岸恕惫艥h語有開頭、初始的意思,第五個月正是“午月”,也稱為“端午節(jié)”。 端午節(jié)起源于中國,最初為古代百越地區(qū)(長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帶)崇拜龍圖騰的部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jié)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歷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后因戰(zhàn)國時期的楚國(今湖北)詩人屈原在該日抱石跳汨羅江自盡,為紀念屈原的節(jié)日;部分地區(qū)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等說法。
端午節(jié)這天。人們以艾葉懸于堂中,剪虎形或剪彩為小虎,貼以艾葉,婦人爭相戴之,以辟邪驅瘴。用菖蒲作劍,插于門榻, 有驅魔法鬼之神效。 在端陽節(jié),家家都以菖蒲、 艾葉、 榴花、 蒜頭、龍船花,制成人形稱為艾人。 明顯端午節(jié)習俗不是單純是紀念日含義,而且具有養(yǎng)生的含義。
端午節(jié)懸艾習俗
“五月五,過端午”。大家都知道端午節(jié)是紀念屈原的傳統(tǒng)節(jié)日。而據相關資料顯示,農歷五月也被視為“毒月”、“惡月”,五月初五是“九毒之首”,所以便有了驅邪、消毒和避疫的習俗,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會將端午“三寶”艾葉、金銀花、菖蒲帶回家。但是為什么端午節(jié)為“九毒之首”?卻鮮為人知。
在傳統(tǒng)文化和古代天文學中,八卦的巽(辰巳位)位稱地戶;八卦的乾(戌亥位)位稱天門。中國古達歷法中臨天門為吉祥,臨地戶為不吉祥,五月初五臨近地戶為之不吉祥,中國出行講究擇日,據唐《日知錄》卷6有云:“唐朝新格,以正、五、九月為忌月,今人相沿以為不宜上任?!蔽逶虏灰松先蔚脑蚴俏逶率菒涸?,所以上任不吉。
天門地戶示意圖
但是為什么鄰近地戶就不吉祥呢?背后的原因卻鮮為人知。
天門地戶的本質是地球繞太陽公轉所造成的冬至點和夏至點的日出方位和日落方位。
日出日入圖
地戶位置實際是冬至日太陽出沒的起點,《黃帝內經》中說:“五月盛陽之陰也,陽盛而陰氣加之……是五月盛陽之陰也,陽者,衰于五月”古人認為五月是陽氣衰落的月份,陽氣在五月開始日漸衰落,天人合一人體內的陽氣也在五月開始衰落,所以五月是一個不吉祥月份禁忌頗多,故而五月份有「九毒日」,為縱欲大忌!
2009年農歷閏五月,能全兩個月不同房,對身心都有極大的好處。所以古代有習俗,五月讓婦女回娘家住一個月。其中的九毒日更要慎重。 九毒日包括五月的 “初五、初六、初七、十五、十六、十七、廿五、廿六、廿七?!?,由此,才有了將端午“三寶”艾葉、金銀花、菖蒲帶回家避邪的習俗。
地戶一陰生歷法機理示意圖